黃輝林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麻布崗中學)
摘 要:語文是初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習不僅在生活中時時可見、處處可循,還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影響深遠。成功的教育,不在于強制的灌輸,而在于甜蜜的引導。新課改下,只有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能力;教學模式
一、表達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既是語文學習的一種手段,又是學習的目的之一。長遠來看,個人表達能力的好壞關乎未來學習、生活,乃至工作中與他人的交際溝通能力。鑒于此,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第一步,即是重視對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具體到教學中如何開展?其一,課堂氛圍。研究顯示:處于安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人的記憶能力更強,思維更加活躍,而表達的欲望也更為濃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營造出輕松、平等的教學氛圍,從心理層面促使學生“樂于表達”。其二,課堂節奏。不可否認,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并不科學。為了片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某些教師實施“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事實上,初中學生雖然聰明有余,然而其學習的柔韌性不足。長時間灌輸教育,學生根本無法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吸收、轉化。不僅接受效率較低,甚至由此而滋生出畏懼、懈怠等不良情緒。因此,教學過程中應有“留白”,在幫助學生消化知識的同時,確保學生有相對充足的表達機會。
二、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衡量個人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節點。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格外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具體到教學過程中,應當實施哪些積極的培養方法?其一,鼓勵學生閱讀。古人云:“開卷有益。”凡是符合、適宜初中學生閱讀的書籍、報刊、文本等,無一不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信息產品,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閱讀需求,同時也無限擴展了閱讀的空間。筆者認為,初中學生使用手機等工具開展閱讀活動,理論上應給予支持。然而事物具有正、反兩面。電子產品雖然方便了學生閱讀,然而面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學生難以分辨真偽,容易受到某些消極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的影響。為此,作為語文教師,課余應多與學生互動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避免學生受到消極思想的侵害。其二,組織閱讀活動。在教室設置“閱讀角”,方便學生閱讀。此外,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班級閱讀活動,讓學生互相推薦好書,分享閱讀心得。
三、寫作能力
不言而喻,寫作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表現途徑,同時也是初中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與寫作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可以說要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必然需要不斷提升閱讀量,且盡量多地閱讀經典佳作,以此夯實基礎、增廣見聞。然而,除了閱讀之外,還有其他決定寫作的關鍵性因素。其一,動手實踐能力。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的作文用詞合適、脈絡清晰,而文筆也較為流暢。但仔細觀察,發現其作文言辭飄忽、不盡不實。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親身實踐的能力,而僅憑主觀臆斷開展寫作。筆者認為,寫作雖然能天馬行空地想象,但卻必須言之有物,落實具體。如果僅是單一地學習寫作的技巧之術,則不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寶貴品質。其二,邏輯思維訓練。邏輯思維能力是提升寫作能力的重要支撐。學生只有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才能在心中“完整、清晰、合理”地塑造文章的結構框架。文章結構合理,敘述過程才能主次有序、循序漸進地展開。
四、思維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需要重視教育的多元性與拓展性。語文解題過程中有一定的方法技巧,但答案并不唯一。語文教學,應當是百花齊放、學思并舉的開放場景,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墨守成規。筆者認為,“理解思路的統一”是語文教育的最大弊端。如,教學過程中常見的總結性語句:“本文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對現實黑暗政治的強烈批判”等。事實上文本作者的生活環境、思想觀念、行為處事、價值標準等,與我們大相徑庭;而文本作者的道德情懷,也并非一成不變。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多元化思維的發展。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熱情洋溢,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屬性,實施“動態”教學模式。
新時代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明確且把握好教學的角色定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為此,在包括備課、查詢、反饋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中,教師均要圍繞學生這個中心載體。在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到學生的客觀情況下,制訂出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吳麗霞.優化課堂教學 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3).
[2]李如森.淺談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J].學周刊,2014(27).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