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新
(沈陽市遼中區教師進修學校)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學校教育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思想品德課程對塑造學生美好心靈至關重要。新教材《道德與法治》無論是內容設置還是教法選擇,都緊緊圍繞“德潤心靈,法護成長”這一主線,能幫助和啟發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因此,教師教學中既要掌握多變有效的授課技巧,又要適時開展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從而真正發揮思想品德學科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德育;思想品德;教學
2016年秋,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正式開始投入使用。眾所周知,個體品德及其法治素養的發展來源于自身生活體驗和以自身生活體驗為基礎的拓展學習,與原教材《思想品德》比較而言,本套教材更加注重建立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使教材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并由學生的切身體驗走向廣闊的現實與理論世界;力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治精神在與學生的真實體驗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轉化為實在的、作為學生“第二天性”的道德品質、人格精神和法治素養。新一輪的德育改革顯然不只是在內容和方法上做些表面上的變化,而是力圖在本質上對德育進行深刻的理解,這是多年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在德育領域里加以應用的必然結果。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淋漓盡致地發揮《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德育功能,潤澤學生的心靈,則是每一位思品教師所要面臨的新課題。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因此,思品教師自身的素質、道德修養,客觀上是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楷模,這就要求每一位思品教師在工作中,要時刻注重身教,為人師表,以期達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
實際工作中總結了幾種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具體如下:
一、利用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滲透
現階段,以課堂教學這一主要形式,利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進行德育滲透,是充分發揮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如,結合教材“我的自律宣言”“為他人開一朵花”“別把尊嚴丟了”“生命的韌性”等內容,培養七年級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思想方法,使他們懂得嚴格自律、理解他人、自尊自信、磨煉堅強意志等,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培養健全人格,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又如,結合教材“把握生命的節奏”“走進老師”,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使他們在提高能力的同時,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從而以一顆感恩的心面對未來。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依據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策略,有效地提高德育效果。
二、巧用教學方法與評價進行德育滲透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來源于認識和需要,興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教師要使學生對學習思想品德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在課堂中利用一些精彩的事實、動人的案例、相關的背景知識,創設有趣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用優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如,在講授“走進老師”這一課時,教師就以最美教師張麗莉的事例為切入點,設置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徹底實現了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2.開展實踐活動,提升道德素養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社會,親身體驗,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如,教師在講授“生命的韌性”一課內容時,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耐挫力差、知難而退等現象,開展了一次《戰勝挫折,走向成功》的主題班會活動。在班會活動中,學生對身邊各種挫折現象進行分析,就如何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踴躍發言,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更真實、更深刻地體會到挫折是生命的特殊體驗,對待挫折的態度不同,結果就會不同,從而學會了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讓生命之根更深。
總的來說,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是體驗,只有在實踐中體驗,不斷獲得自身感受,并進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3.發揮評價之光,點亮學生心靈
課堂教學評價是幫助學生學習新知,提高素養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既是一個教學過程,又是開展德育的重要環節。首先,老師的評價角度應該是多元的,課堂上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也要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學生的感受。其次,教師的評價應具有激勵性,如“你回答得非常棒,我們給他點掌聲!”“老師相信你會越來越優秀的”“老師給你點個贊”等等,這些評價語言都會深入學生心靈,引發他們內心深處向善的本性,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不是在給我們上課,而是與我們一起成長。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思想品德課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思品教師,我們責無旁貸,我們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一直在探索、在追求,真心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學生的心田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葉瀾.“新基礎教育”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張志勇.情感教育論[D].北京師范大學,199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