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在社會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背景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傳承,而對于那些“以技走天下”的技工院校學生來說,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分析提出,利用工匠精神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熏陶有助于他們確立正確的職業觀和職業操守,有助于學生在職業道路上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
關鍵詞:工匠精神 培養 技工教育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指出要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從此由“遠之江湖”的媒體輿論正式成為“高之廟堂”的決策層共識。的確,隨著社會工業文明的不斷進步,雖然“自動化”比“人動化”似乎更能順遂社會經濟的需要,但是對于“獨具匠心”的工匠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靈魂仍需要技能人矢志不渝地傳承下去。無論是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到實施“中國制造2025”,乃至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偉大中國夢,無不需要技能人“苦其心志、淬其精魂”,形成專注踏實、精益求精的時代氣質和工匠文化。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與世推移,從長算遠略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個體層面的發展還是社會層面的進步,以及國家層面的復興都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淬煉。無論是堅定技工教育,還是打造技能強國,淬煉工匠精神,既關乎當前,又關乎長遠。
個人的發展和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工匠靈魂的淬煉。工匠精神本身并不是機械重復的工作模式,也不是高不可攀的鬼斧神工,而是一種專注精神、敬業精神。古語云:“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定位,而每個人的工作也都是一種錘煉。有的人不思進取、碌碌終生;有的人急功近利、走火入魔;但也有的人,他們抱著“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進取之心,揣著一股堅定踏實的沖勁兒、精益求精的韌勁兒,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最終百煉成鋼。所以要想充分實現個人價值,就必須要淬煉高覺悟、高純度的“工匠靈魂”,才可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復興離不開工匠靈魂的淬煉。在經濟飛速發展、資源日漸匱乏的工業文明成長后期,心浮氣躁的不良風氣彌漫,在熱衷于“短、平、快”利益的驅動下,重塑工匠精神,與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復興,更具有休戚相關的現實意義。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升級中亟待跨越的關鍵時刻,如何看待和對待“工匠精神”,已經是必須要面對的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技工教育的現狀
“末不可以強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輕上重,其覆必易。”近些年來,技工教育的辦學以及就業形勢的確有些不容樂觀,社會普遍存在輕視工匠、輕視技工教育的怪象。有些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文憑,寧可“坐而論道”的紙上談兵,也不愿“腳踏實地”的獨具匠心,甚至會將接受技工教育視為“朽木之才” “無奈之舉”。可是,在工業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想法可謂本末倒置,如果沒有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型技能人才,又何來的產業優化升級,何來的經濟如日方升,一切也不過是畫餅充饑。歸根結底,對技工教育的“有色眼鏡”正是由于工匠精神的渙散以及工匠文明的迷失。因此,淬煉工匠靈魂在此刻凸顯得恰如其分且至關重要。
三、在技工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技工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傳授學生“庖丁解牛”的嫻熟技藝,更應該去做每個學生人生道路的點化者,在灌輸技藝的同時,去塑造每個學生的“工匠靈魂”,使每一個學生可以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工匠”,而不是“工具”。那么,怎樣去塑造“工匠靈魂”?又從哪些方面去協助學生們“淬煉工匠靈魂”呢?
1.愛崗樂業,高度認同自己的職業和崗位
培養工匠精神,要做到“廢寢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愛崗,就是必須對自己的職業和工作要高度認同。只有對自身職業和工作有高度認同,才能有向上向前的行為動力,才能從一而終地為了自己的事業終生奮斗。也只有認同自己的工作,并為此感到自豪,才能把工作當做事業和一種文化來傳承。在這樣的職業認同基礎上,才能做到“心神往之,其樂無窮”。樂業,就是以職業和工作為快樂的源泉,不以工作為苦為累,而是從平凡的工作中得到生活和創作的樂趣。孔子說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以此為樂的人,比單純愛好的人境界還要高些。所以,雖然“淬煉工匠靈魂”會勞其筋骨,但精神的滿足充盈一樣會令人甘之如飴。作為一名教師,對于學生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用“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行為藝術起到最好的表率作用,快樂愉悅地進行每一次授課,以高昂的熱情感染每一個學生。
2.學會專注,堅持專注,體會工匠精神的真諦
培養工匠精神,要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堅持專注,工匠精神最為動人之處亦是在于此。具備工匠精神的人大多令人看起來有些“頑固”,甚至是“執拗”,大多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們為了一生摯愛的工作,會窮其畢生才智和精力,憑借滿腔的執著與專注從平凡中脫穎而出。無法專注和堅持的人,是不能守住寂寞、俯首鉆研的,是無法在任何一個行業做出成果的。只有學會專注,專注一個點,把一個點無限地精細,才能真正摸索到工匠精神的真諦。所以,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枯燥甚至令人難受的堅持,甚至是煎熬。
3.甘于奉獻,有擔當,不貪圖名利
培養工匠精神,要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會很用心地做一件事情,不是為了功利性,這種行為來自內心的熱愛,源于靈魂的本真,不圖名不為利,只是單純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擔當精神、犧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不急功近利、不貪圖名利。所以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人文情懷教育,而非功利性商業教育,強化學生們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感恩之心,準確闡釋“德技雙休”的人才培養理念。
4.有創新精神和意識,不墨守成規
培養工匠精神,要做到“闡前人所已發,擴前人所未發”。工匠精神并不是要求我們按常守故、墨守成規,更不是拘泥板滯,其真正的現實意義是在目前的環境要求下,做到守正出新。這才是工匠精神的時代氣息,也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夢的時代氣息。
總之,工匠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精神追求與精華精髓之所在,工匠精神讓技工教育有了靈魂,這是一種“舍我其誰”的入世情懷,是一種“不瘋不活”的果敢和氣魄,是一種“耐住寂寞、守住清貧”的文化素養。淬煉工匠靈魂,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做到愛崗敬業、專注、奉獻,也需要不斷優化社會環境,重視技工教育,尊重技能人才,才能使每一位“有志之士”可以大展宏圖,更加自信地施展才華。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