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源
摘要:臺商在海峽兩岸政經關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未來兩岸擬加強在供應鏈領域的合作。海峽兩岸若能將互聯網金融嵌入供應鏈金融,將極大便利兩岸供應鏈領域的經濟整合。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網絡平臺;融資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4-0001-03
2016年以來,臺灣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兩岸關系形勢趨于復雜。兩岸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按照經濟先行原則,臺商將繼續在海峽兩岸關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兩岸通商以來,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未來兩岸可加強在供應鏈領域的合作,一方面避免兩岸產業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促進兩岸產業升級互補,結成產業聯盟?;ヂ摼W金融近年在中國大陸迅猛發展,臺灣也正在這方面努力,海峽兩岸若能將互聯網金融嵌入供應鏈金融,將極大便利兩岸供應鏈領域的經濟整合。本文即在兩岸金融合作和兩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試政策基礎上,對海峽兩岸互聯網金融在供應鏈融資方面的嵌入模式進行設想,希望有助于促進兩岸經貿往來。
一、供應鏈金融業務界定
為方便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展開和相關問題的研究,全球供應鏈金融論壇[全球供應鏈金融論壇參加組織: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ICC)Banking Commission,BAFT,The Euro BankingAssociation(EBA),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FCI),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ffaiting Association(ITFA),The International Factors Group。](GlobalSupply Chain Finance)制定了“供應鏈金融技術標準定義(Standard Definitions for Techniques of SupplyChain Finance)”手冊,將供應鏈金融定義為:為最優化管理供應鏈流程和交易中的營運資本和流動性而使用的融資及緩解風險的實踐與技術,主要應用于賒銷交易,并由供應鏈中的采購訂單、發票、應收賬款、其他權利,以及發貨前、后等事件驅動。手冊對隸屬于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框架圖進行了界定(如圖1所示)。
應收賬款購買類業務包括一系列業務,特征是商品和服務的賣方通過出售全部或部分應收賬款給資金提供者而獲得融資。應收賬款購買類項下四類主要業務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實施中很多操作也是相似的,只是產生于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帶有當時的一些特征,但目前都在使用中。
應收賬款貼現可以針對單獨一筆應收賬款,也可以針對賣方的應收賬款籃子。資金提供者根據買方的信用狀況確定給予購買買方應收賬款的價格,到期時可由買方直接支付款項給資金提供方,也可以由賣方收到款項后再支付給資金提供者。應收賬款貼現可以是帶追索權的也可以是不帶追索權的。福費廷中資金提供者貼現購入的則是帶有獨立于實物交易的支付承諾的可轉讓票據,如本票和匯票。保理業務的特征則在于保理機構作為資金提供者提供資金后獲得應收賬款所有權,還要負責從買方收取款項,過程中通常有信用保險機構的介入。應付賬款融資這一業務的名稱來自于其通常是買方牽頭的業務,但實際上,資金一般仍是提供給賣方,買方只是起到介紹的作用。
貸款類業務是另一類供應鏈金融業務,它通過貸款而不是購買的方式提供資金。以應收賬款為基礎的貸款,資金提供者可能以預期的應收賬款回收作為提供貸款的基礎,但卻不是購入應收賬款;分銷商融資是貸款給大型制造商的分銷商,以彌合其購入存貨和再出售存貨時間差內的流動性缺口,資金提供者也沒有購入任何資產,同樣也是以預期銷售的收入作為貸款回收的基礎。存貨融資中資金提供人以預期存貨的未來銷售收入為基礎提供資金,為保障資金的安全性,雖然不是購入存貨,但會對存貨實施某種控制。裝運前融資通常以某個可信的買方購買訂單為基礎,資金提供者向賣方提供購買原材料、進行生產或對半成品進行加工的資金。
綜上,不管是應收賬款購買類還是貸款類業務,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顯著特征都是融資由事件(發票、應收賬款、票據、發貨前后等)驅動的,事件表明其為真實交易,因此融資風險相對較小。
二、基于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網絡融資模式
1990年開始,臺灣企業對外投資金額不斷攀升,其中對中國大陸投資的增長最為快速,累計自1991年至2016年11月底止,臺商對中國大陸核準投資占其對外投資總額的60.1%,位居第一位。在其投資集中的行業中已經形成生產供應鏈的布局,且其供應鏈布局已經顯著當地化,帶動了大陸地區系列產業,解決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其已與投資所在地的經濟民生息息相關。2013年的臺商撤資大陸就引發了學者對“引發整個產業供應鏈消失”的憂懼,其撤資的原因之一就是資金流遭遇困境,難以為繼。臺商作為在兩岸關系未來發展中的關鍵角色,如何將其留在大陸,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下文即在前文關于供應鏈金融業務介紹的基礎上提出一種網絡融資模式并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
(一)模式介紹
1.運作方式
建立為臺商供應鏈金融業務服務的網絡融資平臺。如前所述,供應鏈融資是事件(采購訂單、應收賬款、發票等)促發式的,資金提供者根據融資方的采購訂單、應收賬款、發票以及存貨信息等核實賒銷信用,提供資金。在該平臺上,資金提供的基礎也是事件信息的真實性,因此,要求事件雙方分別在平臺提交事件相關憑據,雙方提交的事件資料匹配,即可在平臺上以P2P方式融資。平臺在設計時,按行業區分模塊,企業需在選定的行業模塊內提交注冊信息,以便于資金提供者控制行業風險。
建立二級市場的平臺融資模式,將資金提供者分為高級資金提供者和一般資金提供者,初級債權市場中,高級會員一次性全額放款,高級會員可以選擇持有至到期日,也可以在債權轉讓市場中將債權賣給多個一般會員。一般會員取得債權后,借款人每月就直接向其還款,一般會員原則上應該持有至到期日。
平臺建立之初可以采用政府資助的方式,待運營成熟平臺可以自負盈虧時再轉為全私有化的平臺。這樣做,一方面在實施期初可以彰顯平臺的政策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在實施中后期也能夠滿足市場化運營的要求。
2.風險控制
(1)平臺注冊環節。供應鏈融資事件涉及的雙方(一方為融資方、另一方為交易對手但是非融資方)都需要在平臺注冊,提交相關工商登記資料和基本銀行賬戶信息,待平臺審核后,才能夠通過成為正式會員進行后續融資事宜。
(2)信息匹配環節。不管是采購訂單、應收賬款、發票、存貨或其他權利事件,都在引發事件和完成事件的交易雙方,且雙方信息資料應是相互匹配一致的。因此,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平臺融資時,不管是供應鏈的上游企業還是下游企業,都應和交易對手一起在平臺提交相關事件材料。
(3)具有信息優勢的機構介入環節。應收賬款、存貨等信息可以要求取得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或資產評估師的價值評估;信用狀況可以要求獲取信用保險或平臺上其他成員的擔保以增加融資的可信度;不同行業的業務特點和資金流特征大不相同,銀行等金融機構若作為資金提供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具有優勢的對象進行資金融通。
(二)可行性分析
1.臺資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融資歷來是中小企業的問題,臺灣在大陸企業也難免受到這一問題的困擾。臺資企業主要采用三種方式進行融資:向臺灣本地融資、向大陸所在地融資、向第三地及外資銀行融資。
臺商在大陸地區企業為大陸法人,其向臺灣地區銀行進行融資受到《臺灣地區銀行對大陸地區之授信、投資及資金拆存總額度計算方法說明》的限制。該法規定,臺灣地區銀行對大陸地區之授信(放款、透支、貼現、保證、承兌)、投資及資金拆存總額度,不得超過其上年度決算后凈值(以銀行上一會計年度股東會承認的盈余分配后)的一倍。另外,從擔保角度來看,借款人也很難通過提供保證人或擔保品的方式獲得臺灣地區銀行的授信,因為,該法規定擔保人的資質要求和對擔保品的要求較高,如,對保證人的要求是: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歐洲中央銀行、歐洲聯盟、大陸地區以外債信良好之國家或地區之中央政府或中央銀行,臺灣地區的信用保證機構及國際合作發展基金,經銀行內部評估認定信用品質不低于借款人且其信用不低于銀行內部信用評等排序前三分之一的借款人,或者是非屬大陸地區法人或其于第三地區設立之分支機構;對擔保品的要求是:在貸款銀行的現金存款、黃金、臺灣地區中央或直轄市政府所發行的國庫券或公債、大陸地區以外債信良好的主權國家或非營利國營事業所發行之債務工具等。
中小企業融資本就是大陸地區的一項資金融通困境,加上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兩地文化制度方面的差異、臺商資信難以甄別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臺商在大陸就更難獲得融資。
臺商向第三地或外資銀行融資也很難實施。第三地銀行主要面向當地金融市場,滿足當地市場的融資需求;在大陸的外資銀行意在占據市場,其服務對象側重于跨國公司或大陸的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的融資本就少,分配給臺資中小企業的就更少了。
2.互聯網金融的政策支持
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中國(福建)自由貿易區總體方案的通知》,提出“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舉措”,“福建省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大膽實踐、積極探索、統籌謀劃、加強協調,支持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推動兩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試”。201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提出“發展互聯網金融新業態。搭建安全、高效的在線支付平臺,支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推進互聯網金融云服務平臺建設?!?/p>
3.中國大陸互聯網P2P平臺的發展
截至2016年12月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達到2448家,2016年全年網貸行業成交量達到20638.72億元,相比2015年全年網貸成交量(9823億元)增長了110%。2016年網貸行業投資人數與借款人數分別約為1375萬人和876萬人,較2015年分別增加134.64%和207.37%。缺乏規范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出現了諸如平臺失聯、提現困難、平臺跑路、平臺詐騙等很多問題,2015年全年問題平臺達到896家,是2014年的3.26倍。鑒于此,2015年開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P2P平臺進行規制,使得2016年的P2P平臺數量較2015年有一定程度的減少,但是,P2P網絡借貸的交易量并未因此下降,反而較2015年有大幅的上升,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網貸成交量月均增速為5.15%,一定程度上表明P2P網貸行業開始進人平穩健康發展的通道。
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數量和投資人數都表明網絡式的資金融通方式在大陸地區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
綜上,在大陸臺資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難問題;福建省作為兩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試的試驗區,可以在解決臺商資金方面有所創新;中國大陸的P2P平臺近些年的長足發展累積了經驗,正在走向規范發展的道路。若能加以利用,解決或緩解臺商資金問題,有利于兩岸經貿關系的開展,繼續發揮臺商在兩岸關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模式運營環節的進一步分析
臺資大陸企業難以獲得融資的關鍵有二:一是不同的文化制度背景和信息不對稱難以從大陸地區融資;二是受到《臺灣地區銀行對大陸地區之授信、投資及資金拆存總額度計算方法說明》的限制難以從臺灣地區融資。平臺模式若能解決或緩解這兩個問題,那就有利于臺資大陸企業的資金融通活動。從這方面來看,平臺設計可以在以下幾點上利于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供應鏈融資中上下游企業均需要在平臺注冊,提交工商登記和銀行賬戶信息,并由平臺進行線下審核。某企業在平臺進行融資時,不僅自己要提交供應鏈環節事件相關資料,交易對手也需要提交該事件的相關材料,兩者相互匹配后,該企業的融資需求才能在平臺上出現。因為供應鏈是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一種聯系,任何活動都由對應的雙方和對應的記錄構成,因此,要求交易雙方共同提供事件相關材料,可以印證其真實性,實際上也提供了一種隱形保證,即使未來籌資者違約,原交易另一方由于曾在平臺提供過佐證材料,雙方利益已經基于“聲譽機制”捆綁在一起,減少了違約的可能性。
第二,截至2016年11月,臺灣金管會已核準13家臺灣銀行赴中國大陸設立分行,其中28家分行已開業(土銀-上海/天津/武漢、合庫-蘇州/天津/福州、-銀-上海/成都/廈門、華南-深圳/上海/福州、彰銀-昆山/東莞/福州、國泰世華-上海/青島/深圳、中國信托-上海/廣州/廈門、兆豐-蘇州/寧波、臺銀-海/廣州/福州、臺灣企銀-上海/武漢),三家銀行設有代表人辦事處。這些分行可以共享其臺灣總部關于臺商在其本土的背景信息,其征信信息共享至平臺,能夠進一步降低信息不對稱。
第三,根據《臺灣地區銀行對大陸地區之授信、投資及資金拆存總額度計算方法說明》,臺灣銀行向大陸企業(包括臺資企業)提供的應收賬款購買、票據貼現、保理等供應鏈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金額是不用計入對大陸地區的授信的。在自貿區內的臺商網絡借貸平臺中引人臺灣銀行,有利于向臺商提供資金,也有利于臺灣本土P2P行業的發展。
第四,平臺二級市場機制的設計有利于資金的流轉,高級資金投資者提供大額資金后,在二級市場上將債權分割為若干筆小額資金,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并最終提供給供應鏈更多的資金。
三、結論
臺商在大陸的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臺商企業的經營困難。臺商企業自90年代進入大陸地區,已經形成了相當程度的供應鏈布局。基于福建自貿試驗區的成立和兩岸金融先行先試的便利,本文從供應鏈金融業務角度,提出臺商供應鏈金融業務網絡融資的設想,對其模式進行介紹并對可行性進行分析,其具體實施細節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