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華+王伯超+張秀芬
摘要:結合民防及民防志愿者在當今社會的發展,論述了在高校建設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的重要意義。通過分析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發展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探討了建設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的有效途徑,指出在高校加強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建設,為民防教育在高校乃至全社會的普及提供了新思路,開創了民防工作新局面。
關鍵詞:大學生 民防志愿者 隊伍建設
一、前言
民防是一個國家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遇到戰爭時,是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屏障。在和平時期,民防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利國利民的社會公益事業。團結一心做好民防工作,居安思危加強民防建設,使之成為國家發展的長期戰略,是黨和政府始終關注的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和諧的大事,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爆發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等戰爭,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發生了“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云南魯甸地震等自然災害,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當戰爭和災害來臨時,僅僅依靠政府的主導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國家需要調動各種資源,讓多種力量聚合在一起,因此大力加強民防志愿者隊伍建設是民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志愿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聯合國將其定義為“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并且奉獻個人的時間及精神的人。我國志愿者的定義為:“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合理運用社會現有的資源,志愿奉獻個人可以奉獻的東西,為幫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一定專業性、技能性、愛心性服務活動的人。”
民防志愿者依據其提供的服務和目的可以定義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掌握一定的民防理論知識和民防救援技能,身體健康,在自然災害、事故、公共事件及戰爭中,能夠自救、救人,提供志愿服務的人。大力加強民防志愿者隊伍建設,是民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在大學生中建立民防志愿者隊伍的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普通大眾對于民防知之甚少,民防意識淡薄,防災、減災、急救知識匱乏。民防要發展,要為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提供堅實有效的保障,必須大力普及民防教育,提高全民民防意識。那么,以大學生為突破口,在高校普及民防教育,建設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是推動我國民防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途徑。
1.促進民防知識的普及與傳播
學校是人口密集場所,應對突發事件和災難尤其重要。在校學生年紀小、閱歷少,社會經驗不足,面對地震、火災等突發事件時,往往驚慌失措,因此校園往往成為受災嚴重的場所。所以在高校普及民防知識,加強對學生應急避難能力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民防意識,一旦災害發生,能夠臨危不亂,安全快速的撤離到安全地帶,減少傷亡。
在校大學生系統接受民防教育后,能夠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成為民防的宣傳員。大學生民防志愿者可以有組織的在大中小學、社區進行民防知識宣講,宣傳防空、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增強民眾的防空防災意識和在緊急情況下自救互救的能力。畢業后他們更像一顆顆火種,在社會不斷傳播民防知識,參與民防志愿活動。
2.民防教育進校園的重要標志
在高校通過自愿、有組織的吸納一批熱心民防公益事業的大學生,成立起一支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是民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高校加強民防工作的具體體現,是民防工作走進校園落在實處的重要標志。
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通過定期進行人防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培訓,定期組織活動,將掌握更多的民防救援方法與手段,他們將成為高校普及民防工作的一支先鋒力量,將成為民防工作的宣傳員、引導員、救助員、預警員、治安員。
3.當代大學生在和諧社會下踐行個人價值觀的要求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所提出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其本質特征強調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提倡誠信友愛、團結互助,注重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志愿服務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人與社會之間相互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兩者在本質要求上有共同之處,也可以說志愿精神反映了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振興的希望,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至關重要。在大學階段參與過民防志愿服務的學生,通過民防志愿服務,不僅豐富了大學生活,擁有更多的經歷和收獲;還提升大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個人素質修養,增強自己對他人的關愛之心和奉獻精神;鍛煉提高了溝通合作能力和管理領導能力。另一方面,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引導人們要具備對公眾生命安全負責的責任心,增強整個社會“平時和諧、戰時團結”的精神,讓整個社會更有凝聚力。
4.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大學不僅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要讓大學生學會思考畢業后如何為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進入作出貢獻。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那種依靠父母家庭,僅靠單純的愛心和一味地對社會索取就能培養出來的。組織大學生參與民防志愿活動就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參與民防志愿活動,不僅提高了大學生志愿者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還充分鍛煉了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使得大學生能夠學會把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甚至人類的整體命運相連接,培養他們樂于奉獻的精神,從而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并使得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表及里,促進大學生不斷成長。
5.大學服務社會的重要體現
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在整個社會結構中處于一種特殊的地位。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應當利用人才、設備、信息等資源,直接為國家民防事業發展,普及民防教育等提供服務,這是高校融入社會,發揮人才資源優勢,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進一步體現。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學科和科研的科研優勢,在民防器材改進、民防培訓等領域發揮作用,同時也為自身的發展贏得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建設現狀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當今中國社會青年志愿者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適應了社會發展需求和大學生自身特點,近年來迅速發展,志愿者隊伍逐漸壯大,志愿服務的領域主要包括、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社會救助、社區發展、大型賽事、活動服務)、社團活動、緊急援助、維護社會治安、免費專業服務等。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于90年代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走向成熟與完善階段。大學生民防志愿者作為其中的特殊組成部分,尚處于建立初期。目前國內組建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的高校不多,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與普及推廣。
1.法規制度滯后
志愿服務是一項社會公益活動,建立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才能保證志愿服務進一步在國內廣泛開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莫于川說,“國家層面專門立法長期缺位,一直未能高屋建瓴和上下配套地予以引導、調整和規范,嚴重影響著志愿服務法制體系的整體建設,已成為依法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穩健發展的瓶頸。”
因此,在大學建立民防志愿者隊伍,必須建立好各項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明確大學生民防志愿隊伍的職責和大學生志愿者的權利義務,規定政府、民防部門和社會各方對志愿服務事業的支持和保障,充分體現出倡導志愿服務精神、規范志愿服務活動、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已經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之事。
2.救援能力較弱
大學生民防志愿者主要來自高校在校學生,還處在學習階段,社會經歷和經驗少。他們自愿報名加入民防志愿者隊伍,雖然學習了一些民防理念,也具備有奉獻精神,但受學生身份的限制,對于參與民防活動和施救行動的必要技能還普遍缺乏深層次的了解和掌握。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樹縣發生地震后,大量的民間志愿者涌向災區,成為繼政府、軍隊等救援主體以外的有力補充,但青海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卻緊急叫停志愿者集中前往地震災區。表明重大災害時的民防救援,需要志愿者具備更多的專業知識和黃鉆也技能以及相應的救援工具與保障物資等。
目前,階段成立的大學生民防救援隊伍,尚不具備在一線開展救援工作的能力,對重大自然災害、生產事故等的救援能力比較薄弱,更多的志愿服務工作是在二線展開。比如大學生組建民防的志愿者隊伍能夠比較好的承擔民防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工作,在校園救援體系中發揮相應的作用。隨著民防工作的逐步普及,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如何發展,如何為社會服務,還需要通過實踐不斷探索。
3.志愿服務意識淡薄,缺乏毅力,長期志愿服務準備不足
現在大部分大學生是“90”后,其中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比較強,依賴性強,缺少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公德意識。在接受學校教育過程中,學校、家長往往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品德培養,使得當代大學生普遍志愿服務意識淡薄,缺乏主動性。
大學生處在生理和心理發育的特殊時期,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容易浮躁,情緒和思想波動教導。在思想意識里,絕大部分學生愿意參與志愿服務,幫助他人,但在實際行動上又很難長期堅持。有些學生是志愿精神感召和活動本身的新鮮感吸引而參加,但忽視了具體情況下的困難,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沒有足夠的毅力繼續堅持,進而中途放棄。
4.學校宣傳力度不足
一方面,學校對志愿活動信息的宣傳主要還停留在傳統的線下宣傳階段,網絡等新興的線上宣傳平臺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使用,這在互聯網、微信、微博流行的大學校園里,無疑在宣傳覆蓋面的廣度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尚為認識到民防進入校園的重要性,在校內宣傳欄、校內廣播、校報、學校公眾號等媒體上缺乏民防志愿服務的信息。宣傳力度不夠大,造成了大學生對于民防志愿活動知之甚少,也影響了志愿服務的順利開展。
5.高校與民防部門之間合作交流不夠
20世紀50年代,我國民防重點在人防建設上,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發展,已經發生轉變,由傳統認識上的保護平民對付敵對行動或者災害影響的人防,轉變為現代觀念的民防,包括政府動員和組織群眾采取防空襲、抗災救災,實施救援行動,防范與減輕災害危害的活動等。
國家省市各級民防部門在指定工作職能時基本都包括:制定民防(人防)宣傳教育計劃并組織實施,會同有關部門指導開展民防(人防)知識的宣傳教育;會同教育部門組織實施在校學生的民防(人防)知識教育和防護技能培訓工作。各級民防部門也在推進民防進校園工作,但絕大部分停留在民防知識宣講層次,缺乏更深入的合作。
高校目前基本都成立有大學生志愿者協會(社團),經常開展志愿者活動,但以民防培訓為只要內容,組建民防志愿者隊伍的比較少見,表明廣大高校目前缺乏對民防進校園的理解與重視,與民防部分的合作缺乏主動性。
四、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強組織機制建設
目前,大學生志愿者是中國志愿者隊伍中最為活躍、規模最大、影響最大之一的隊伍。大學生志愿者隊伍成員可以按照級段結構和層級結構兩種方式劃分,按級段結構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兩大群體;按照層級結構分為注冊志愿者和非注冊志愿者。其中注冊志愿者多為長期從事志愿服務的大學生。
大學生民防志愿者作為志愿者中的特殊群體,需要具備特殊技能,需要經過培訓并進行注冊管理。規范的管理,完善的組織模式是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長期存在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應在學校團委領導下,各教學院系,學生服務機構等職能部門積極參與,齊抓共管,同時還要有民防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大學生民防志愿者組織保障體系,使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得到有效支持、管理和發展。
2.結合課內外教學,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
大學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要利用多種途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高校應把志愿精神的傳播作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一方面通過學校官網、廣播、公告欄等渠道讓更多的同學了解志愿活動,了解民防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入學教育、軍事理論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育類課程等教學和社會實踐,實現志愿精神的內化。
3.堅持培訓,提高志愿服務能力
民防志愿者隊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在平時,用在戰時和急時。要使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在平時開展好活動,搞好民防知識、技能培訓和預案演練。培訓和演練是志愿者全面提高技能的過程,可以進一步鍛煉隊伍,增強隊伍凝聚力、協作力和整體實戰能力。要通過培訓,提高志愿服務能力,使得大學生民防志愿者明確職責,理解任務,知道戰時應戰,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時都應該干什么、誰來干、怎么干,確保一旦發生災害突發事件,作為大學生首先可以迅速投入到校園緊急救援當中,做好自救與互救,在此基礎上,能夠配合其他社會救援力量,有力有序有效的開展搶險救災活動。
4.健全大學生民防志愿者服務激勵機制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結論:如果沒有激勵,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將近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如果適當激勵,將通過自身努力使能力發揮至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因此,要在民防志愿者隊伍的建設過程中激發大學生的熱情,使他們在志愿服務中感受到樂趣,就需要建立起人性化的激勵機制,使他們的需求能夠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和滿足,同時也能在激勵中提高工作效率,達到雙贏的效果。
對于大學生民防志愿者的激勵,可以分為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方式。要從長遠發展來看,更傾向于精神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的激勵機制。如高校、民防部門等政府相關部門根據大學生參與民防志愿服務的績效和評價結果進行評比,并授予榮譽,“優秀志愿者”“星級志愿者”等。
五、結論
結合高校特色,培養一批大學生民防志愿者,在大學校園內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必將在校園緊急救援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是民防進校園的具體舉措,是民防事業深化改革、高效發展重要方面。通過構建高校民防志愿者隊伍,對大學生進行民防教育,激發了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強化了道德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完善了人格,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民防志愿者隊伍建設,為民防教育在高校乃至社會的普及指明了新思路,開創了民防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姜春英,程洪貴.論加強高校的人民防空教育[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9).
[2]勾曉瑞.專業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研究[J].洛陽工業學院學報,2011,(04).
[3]陳良和.建好志愿者隊伍促進民防工作向基層延伸[J].中國人民防空,2012,(12).
[4]付婷婷.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構建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17).
[5]張斌,劉宇霞.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