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麗 石麗雄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帶動經濟不斷健康發展,我國縣域地區第一、二、三產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優化和升級。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縣城產業經濟結構上還存在一定不足。我國縣域數量分布的廣遠,注定大多縣域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存在一定復雜性。現在分析縣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空間計量模型算法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提出了提供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提升縣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配置資源;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等建議,促使我國縣域經濟得到更好發展。
關鍵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關系研究;優化策略;實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4-0079-02
一、引言
現代社會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的變動是影響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中,產業結構變動和經濟增長密不可分。伴隨我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加深,縣域經濟增長指數及其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經濟得以持續增長,其基礎是基于資源的不斷投人,而資源合理應用的關鍵途徑便是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可以說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經濟增長的動因,是促使其向更高水平伸延,以及產業經濟效益得到提升的關鍵所在。因此,合理的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基礎,正確認識縣域內部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經濟變動問題,對于研究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之間單向或雙向關系,及其調整優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基礎層次和基本細胞,其經濟形勢的強弱將會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興衰。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將進一步推動市場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隨著國內經濟不斷升級,科學技術水平隨之提高,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成為了當前重要課題。一定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是經濟增長的基礎與基本因素之一。經濟增長依賴于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對市場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拉動效應,特別是對縣域經濟的發展:作用更為明顯。產業結構升級又會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三、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模型構建與求解
(一)空間計量模型的構建
現以縣域經濟為研究對象,各區域在地理位置的鄰接關系可能使其屬性在空間依賴存在關聯性,因此引入空間計量模型提高論證的合理性與可行性。首先,建立空間計量的空間模型:y1=c+p(IT+WN)yt-1+β Instr+εit+ui(1)公式(1)中,可代表了面板數據空間滯后模型、空間誤差模型。β和入為空間回歸系數,uit是隨機誤差項,ui為空間效應,包括固定效應及隨機效應。
(二)數據來源及描述性分析
現為兼顧數據真實性,研究時間范圍限定在2005~2015年,采用的樣本包括某省所轄55個縣區。數據來源于《某省統計年鑒(2005-2015)》,技術數據來源于“艾瑞咨詢”網站,各產業產值數據采用各產業生產總值指數進行平減,資本投入指標采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進行平減,資本投入指標的數據處理較為復雜,需要測算資本存量,基期資本存量簡單地采用資本流量與折舊率之商的方法,農村資本投資折舊率采用11%,城鎮資本折舊率采用9.6%。該省實際縣域經濟總量從2005年的1628.05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5 682.3億元,為2005年的3.49倍,年均增幅15.85%,遠遠高于同時期該省整體國民經濟的增長。
(三)產業結構升級對縣域經濟增長影響的檢驗
現將采用最大似然法,對某省縣域經濟進行空間計量模型的估計。借助MATAB10.2版本,實現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得到如下結果。
最后得到數據空間誤差模型R2=0.7414,對數似然值-52;41.68。數據空間的滯后模型的R2=0.7362,對數似然值5255.21,表明模型空間誤差項及滯后項數值突出,說明該省縣域經濟增長有著顯著的空間依賴及自相關關系。兩者呈正向影響,與現有研究資料結論相同。然而目前,產業結構的優化,依然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由于縣域的產業結構水平較低,在整體國民經濟中需要進一步優化,未來升值空間還是有較大發展潛力。技術進步指標,特別是技術創新,對縣域整體經濟的增長有著正向影響,與所得數值結果一致,也同文獻資料研究結果相符。由此說明,信息時代技術的進步,更加刺激縣域經濟的增長速度。
四、政策建議
現主要以某省55個縣域為研究對象,將其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細致分析。在整理了傳統文獻資料理論的基礎上,文章構建了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基于某省縣域面板數據進行計量檢驗,并進一步得到產業結構升級對縣域經濟的影響結果。分析結果表明,第一,2005-2015年之間,某省經濟增長的要素之間存在明顯的空間關系。第二,產業結構升級可促進當地縣域的經濟增長。第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該地區的GDP貢獻率有較強作用。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進一步實現小康水平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內生性需要,也是國家產業政策和長期規劃的聚合點。
(一)提供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
政府制度的導向和保護作用,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涉及到企業發展,資源配置及產業結構升級的轉向。因此,在縣域產業優化調整過程中,資金、人才、技術等每個因素自有其運行規則,經濟的平穩增長,產業結構的順利優化,都必需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其有序進行。制度政策的制定都要基于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演變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制定,進而保證縣域產業結構優化中穩定和協調。在此基礎上,完善政策制度也不會輕易因政府領導意見或其去留而造成廢棄,而是應具有長久的時效性和穩定性。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完善科學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尤顯重要。
(二)提升縣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社會經濟的每個發展階段和水平,所對應的最佳產業結構也會有所不同。不同結構的產業對企業各方面的規模、范圍等都有不同要求,每次產業結構的調整都需要一定對應的基礎設施來促進其合理正確運行。伴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持續加深,信息技術平臺得以運用到各個領域中,以教育、金融等為主的軟件基礎設施和以交通、運輸網絡等為主的硬件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在降低產業生產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生產者和消費者間的交易成本。因此,縣域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是產業升級優化的本質要求。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是縣域地區擴大內需,不斷促進縣域經濟健康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的要求。
(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配置資源
經濟活動的產生發展,都是有著嚴格界定的,它是由客觀的物質屬性和其自然運動過程決定的。我國大多縣域,由于地理位置、政策環境、社會環境等的不同,都有著自身的特點,縣域內部產業結構也不盡相同。因此,縣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應在充分研究本區域資源要素結構的基礎上,善于發現其潛在的比較優勢,尋找相符的新產業來促進縣域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在這樣的環境下,政府應因地制宜,變主導為因勢利導,依據市場大環境來進行合理調控,比如市場信息的提供、基礎設施的改進、外部環境下的政策誘導鼓勵。而市場在資源方面的高效率是毋庸置疑的,市場為產業結構的完善調整提供了一個平臺,各產業在這個平臺上爭奪資源和消費者。
(四)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我國現行大多縣域都是城鄉并存地區,農村人口和面積所占比例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近年來伴隨經濟建設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大多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有了顯著提升,為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提供了較好的經濟基礎。按照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要求,我國縣域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都有了較為合理科學的布局安排,因此在此基礎上,便為縣域地區,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契機和機遇。信息技術的普及,縣域大規模進行農事、工業等產業操作運行提供了可能,也不斷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經營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