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摘 要 新課標改革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也為教師角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不僅要求教師觀念的更新,而且要求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和學生將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在新課改中,教師如何對自身的角色重新審視與定位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新課改 教師角色 轉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教師應該從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切入,切實轉變自身角色,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1由傳授知識轉變為批判知識
韓愈在《師說》中描繪了教師的角色,這一角色也確實符合農業經濟背景。而到了知識經濟年代,信息不斷豐富,各種價值觀沖刷著人們的視野,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曾經知識總量有限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知識與年齡也不再是完全正比的關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果教師依舊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一味地“搬運”書本中的死知識,不將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不能對文本做出新的合理化的有獨特韻味的解讀,不能及時掌握和分析信息化時代學生的發展需求,毋庸置疑,教師傳授知識的資格權威也會受到挑戰,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發展也難以實現。
教師應如何實現這一角色的轉變,如何更好地去評論知識,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重要的是,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創新精神和生成課堂的能力,與同事團結協作,勤于探究,勤于思考,努力創造出最佳的教學水準。
2由實踐知識轉變為研究知識
新時代的教師,作為一個研究者,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切入:
從內容來看,教師的研究面不局限于教育教學理論文字,盡管這些是人類長期以來經驗的累計,是文化的精髓,但終究是書面的客觀知識,不能緊隨時代的每一個步伐。作為信息時代的新型教師,應當將這些書本知識主動消化吸收、轉化,結合實際情況與學情,在實踐中檢驗,并及時做出有效評論,總結反思,以便今后更好的教學。同時,教師要將自己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自省與他人的溝通,知道自身的優勢與不足。譬如,在課后與學生溝通,以親和的態度詢問學生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意見,用心的記下來并加以改正和完善;在課余時間,還可以與其他教師團結協作,探討有效的教學方式,廣博吸收各方的合理意見,加以組織,促進自身專業性的發展。
從結果來看,教師既扮演著專家學者的角色,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又扮演著傳道受業解惑的角色,將自己的想法以教學日志、教學課例的形式展現出來。
3由執行教案轉變為創造教學智慧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生成過程,不可能存在兩個一模一樣的課堂,學生是完整獨立的個體,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也不同。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就使得同樣的教學內容有了不同的課堂效果,教師要富有創造性與教學機智,靈活應對課堂的突發情況。
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都非常強調師生的積極互動與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正因為如此,課堂上就有了互動、交流、溝通與對話,一些意想不到的場景也就出現了,即課堂的情景性,教師要能夠立即做出判斷,并采取相應措施去妥善處理。除此之外,課堂的多維性,也要求教師從多個視角切入課堂。在一節課中,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關注的是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心理調試;如果從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看到的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文化的碰撞與整合。
4由管理學生轉變為引導學生
從我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來看,教師扮演著管理學生的角色,師生之間缺少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模式。新課改以來,關注點轉向學生個性的發展,主張重視教學過程、重視學生的體驗、重視探究,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要想實現向引導者的轉變,教師要主動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俯下身來傾聽學生”,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想法,體驗學生的生存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平等對話與交流,多以鼓勵為主,面對課堂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教師應耐心地應對,為學生創造一種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敢于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促進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學習替代者變成學生的引導者。
5由實施課程轉變為開發課程
教師對課程的開發,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同時,要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風格相結合,注重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形成自己的教學設計,這是教師形成課堂并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礎,是對新課程理念的一種貫徹和實施。課程的開放不僅僅體現在對書本知識的挖掘,包括了對“隱性課程”的開發,比如:課上課下融洽溫馨的師生關系、“忠誠博雅樸實剛毅”的校園環境;還有“空無課程”的開發,比如:學唱流行歌曲老鼠愛大米。豐富的課程資源更能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
與注重素質教育的新課程相比,傳統教育著眼于對課程的實施。許多教師只要把自己教案上的內容完成,就算完成了本職工作。但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卻逐步受到了教育者與相關人員的質疑,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識,是否真的通過教材這個媒介實現了發展,是否真的有了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過去,這種似乎合理的教師角色在今日卻遇到了一系列問題,這無疑引發人們的思考。
總而言之,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教學平臺,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不斷適應新的改革。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找準自己的角色,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