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奇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發展科技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主要手段。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新趨勢。而創新創業,關鍵在人才的培養,研究生群體作為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勢必要成為創新創業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然而目前我國的研究生創業教育并未得到重視,研究生創業成果不顯著,這是由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的。在調查研究生創業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構建高校、社會、政府“三位一體三方共建”的研究生教育體系。
關鍵詞:三方共建 研究生 創業教育 理論 實踐
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創新創業的根本在于人才,而研究生作為我們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必將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擔當重要的任務,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化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研究生培養全過程,是時代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促進國家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研究生教育內涵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完整體系,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體系尚不完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還不健全,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也是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一、當前我國研究生創業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我國的創業教育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國外的創業教育不能同日而語,目前我國的創業教育已經經歷了社會呼吁的階段,進入政府主導的關鍵歷史時期,但是離大眾自覺的階段還有很大的差距。研究生是創業的生力軍。大力開展研究生創業教育,探索基于創新創業實踐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十八大特別強調和鼓勵創新創業,研究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素質人才,理應發揮更大作用。然而,由于存在著體制上,思想上等諸多原因,以及實踐上的障礙,研究生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研究生創業教育的現狀,筆者選取了所在地區的有代表性的高校(其中有985高校、有211高校、有文科類教育領先的高校、有理工類教育領先的高校、也有經管類教育領先的高校)進行了調查問卷的發放,并走訪了幾個學校的相關的管理人員以及研究生,以期對當前我國的研究生創業教育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筆者共發放調查問卷1500份,回收15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463份,有效率97.5%。通過訪談以及問卷調查,對我國當前研究生創業教育做出如下評價。
1.對于“創業的教育包含哪幾個方面內容”訪談中。90%以上的研究生對于創業教育內容的回答模棱兩可,他們對創業教育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是成功創辦自己的企業,這顯然與創業教育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辭海》對創業的定義為“創立基業”,指開拓、創立個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各項事業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這相對于專指在商業界成功創辦企業,定義的內涵要豐富的多。也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的“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2.“你是否有過創業意向?”“是否有過創業實踐經歷?”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有過創業意向的研究生能夠占到63.2%的比例,這比未曾有過創業意向的研究生高出32.9個百分點,尚有5.5%的研究生選擇了不作回答;但是在“是否有過創業實踐經歷”的調查中,僅僅有不到10%的研究生有過創業實踐經歷,絕大部分的研究生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3.在對于“貴校研究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調查和訪談中,75%以上的訪談者表示并沒有參加過相關的研究生創業教育課程,對于研究生創業教育課程的內容并不清楚。在追問原因的過程中,多數被訪談者給出的原因無非以下幾個:一是研究生的專業課程業務繁重,沒有精力與時間去關注研究生創業方面的相關知識;二是學校對于研究生創業教育的邊緣化政策讓很多研究生不能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因為大部分研究生呆在實驗室的時間遠遠多于本科生,因此對于外部的信息的掌握就會延遲,同時學校對于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目前還是停留在“做研究,發論文”的階段,這種傳統的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創業教育的發展。
4.筆者除了在高校發放調查問卷之外,還走訪了高校的管理部門以及政府的相關機構,對于政策平臺的搭建、資金平臺的搭建、實踐平臺的搭建、課程體系的建設進行了訪談,在訪談中發現以下幾點:
一是當前高校創業教育的整體平臺并不完善,各高校對于本科生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對于研究生創業教育的重視,其中創業課程體系的創建尚處于起步階段,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非常薄弱,缺口很大;二是創業實踐平臺非常單一,僅僅是停留在競賽的層面,而競賽在整個創業實踐中僅僅處于創業實踐的表層,深層次的創業實踐平臺尚未建立;三是研究生創業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相關的服務尚未建立,這對于研究生創業教育的發展形成很大的阻力,增加了研究生創業的機會成本,無形中為研究生創業增加了難度;四是資金平臺不完善,資金一直是創業的關鍵環節,有好的創意、好的點子,如果資金跟不上,整個創業就是空談,目前各高校、政府、社會已經形成了合力,通過各種渠道為大學生(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但是目前能夠做到的也僅僅只能夠滿足極少部分的創業者的需求,相對于政府提出的“大眾創業 草根創業”的要求距離尚遠。
從上面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高校研究生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整個研究生創業教育體系尚未建立,研究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有待進一步創新;研究生創業教育政策平臺有待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創業教育資金平臺有待進一步整合。
二、研究生創業教育現狀原因分析
1.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阻礙了研究生創業教育的發展
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也開展得如火如荼,雖然研究生培養模式在教學內容、課程實質性的突破,并未走出傳統培養模式的框架。這與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教育觀有著根本的關系,研究生教育從最初的定位就是培養“研究型”的人才,在這種培養觀念的指導下,高校研究生教育必然側重于培養知識型研究生,而忽視研究生的個性與特點的開發,這樣勢必制約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養成和創業意識的建立,阻礙研究生創業教育的發展。
2.高校對研究生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從事研究生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都是高校的各個專業的教師或者從事就業指導的教師,他們大都沒有創業的經驗,對于研究生的創業教育也是停留在書本知識傳授的層面。目前雖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創業研究院,但是在人員的配備方面非常薄弱,如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例如在就業指導中心的牌子旁邊掛上一塊創業研究院的牌子,創業與就業混為一談,創業指導變成了就業指導。同時由于沒有專門人員從事研究生創業教育的方面的教學和研究,致使研究生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尚未建立,使得研究生對于創業教育的理念和內涵把握不到位。再者高校對于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的建設不重視,僅僅停留在“競賽”的初級層面。雖然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創業園,但是對于入園的條件限制非常嚴格,對于入園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非常有限。上述幾個方面的原因使得研究生創業教育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
3.國家、社會對研究生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夠
目前,整個社會已經掀起了“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新浪潮,而高校大學畢業生無疑是其中的主力軍,而作為學術深入、研究自主,思維活躍、思想成熟的研究生群體本應該能為創業大軍主力軍中的主力軍,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國家和社會反而將更多的資金、資源投入到本科畢業生的群體,忽視了與本科生群體相比更有優勢的研究生群體(研究生群體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科研能力、更加清晰的判斷力等等)。這一方面與研究生的傳統的培養模式有關,研究生就是“做研究”的思想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因此“創業”自然與研究生群體關系較少,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看到研究生創業的巨大潛力以及由此所帶來的社會意義。
三、構建高校、政府、社會“三方共建”的研究生創業教育途徑
1.構建合理的研究生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
構建完整的研究生創業教育體系的基礎是必須要有一支專業的創業教育的隊伍,擁有專業的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徹底改變當前高校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做法,真正把研究生創業教育的師資平臺搭建好,接下來才能談到研究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除了具有與本科生創業教育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這是由研究生群體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所決定,因此要構建完整的研究生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通識課程—改變創業觀念。觀念的東西一經深入人心就變得根深蒂固,要改變人的觀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如何改變創業教育在人們頭腦中長久以來形成的錯誤觀念就成為開展研究生創業教育首先要解決的難題。創業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讓每一個受教育的人都能成功創業,而是培養他們的創新的精神,對于研究生創業教育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培養研究生在工作崗位中的創新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中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的能力。因此,在研究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創業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立就變得非常重要了,使大家對于創業教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都有清晰的認識,對于各種創業理論有清晰的理解,進而引導廣大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
二是創業意識教育—培養研究生的創業熱情和積極性。熱情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首要條件。對于創業來說尤其如此,毫無創業熱情、創業意識、創業積極性的被動創業是不可能成功的。創業意識作為創業的內在驅動力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學習中不斷加以引導,因此,開展研究生創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激發研究生的創業熱情,使研究生正確認識創業,并在充分了解經濟形勢的基礎上,加強對自身創業資源的認識和整合,進而形成合理的創業意向。
三是創業實踐教育—培養研究生的創業實踐能力。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在“做中學”也是最為便捷有效的途徑。創業教育離不開實踐的環節,這是創業者創業成功的基礎。實踐環節在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教育中是缺失的,即使在今天,雖然在研究生的培養教育中已經增加了實踐環節,但是這里所說的“實踐”與研究生創業教育所說的“實踐”是不同的,前者的重點在于完成研究生培養計劃中規定的安排,或者完成導師交給的任務,而后者著重強調讓研究生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環節,使研究生增加社會閱歷、了解社會環境,初步培養研究生在復雜環境中善于捕捉、創造和把握機會的能力,以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提高創業成功率奠定基礎。
四是創業人格教育——培養研究生的健全人格。創業之路艱辛而漫長,創業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嚴峻考驗,在創業中更多的是失敗與挫折,困難與矛盾,這就需要創業者具備百折不撓的勇氣、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頑強拼搏的毅力以及勇于承受失敗的魄力,然而這些個性心理品質并不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后天的教育實踐中不斷磨練。
2.研究生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研究生創業教育與本科生的創業教育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研究生的整個群體特征不同與本科生,年齡層次不同,社會經歷不同;其次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以導師為主導的教育模式,這與本科生的學校統籌安排大不相同。因此研究生相對與本科生來說具有以下幾個優勢。一是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更加牢固,更多掌握的是各學科的前沿知識,這對于創業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二是由于研究生已經經歷了大學四年的本科教育的培養,因此他們相比于同階段的本科生來說思維更加活躍,思想更加成熟,社會閱歷更加豐富,這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三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比與本科生是更強的,這是由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決定的。上述三點表明,研究生群體相比與本科生群體具有更加強大的優勢,但是當前高校并未把研究生作為創業的主力軍,原因上面已經分析過,在此不加贅述。高校應該轉變觀念,調整工作重心,提升研究生創業教育工作在學校整體工作中的地位。同時,發揮研究生“專業創業”“學術創業”的優勢,為研究生打造“學術創業”平臺和機會,讓更多的專利、論文的成果能夠與企業的需求相結合,實現“三方共贏”的局面,這是研究生創業工作的重點所在。在日常的專業教育中,更應該將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之中,聘請行業內部的專業人士擔任研究生的“企業導師”,這樣多管齊下,研究生的創業教育將會更加順利地開展。
3.優化研究生創業教育的環境
一是政府需要對研究生創業教育進行積極的引導,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為研究生創業教育創造一個方便快捷的平臺,提升服務平臺以及服務效力,打造網上辦事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使研究生創業教育的環境更加和諧,氛圍更加融洽。
二是企業應該成為研究生創業教育的堅強后盾。高校應該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合作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企業資源為研究生創業教育提供各種強有力的支持,包括人力資源的支持、資金的支持、社會實踐的支持等,在這之中尤其要注意發掘校友資源的力量,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使校友真正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的資源寶庫。
三是高校應該為研究生創業教育創造良好的校內環境。從創業理念的引導、創業政策的宣傳、創業信息的發布等,高校都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使創業教育的受眾面更加普及,使更多的研究生參與到創業教育的大環境中,改變以往那種所謂的“精英式”的創業教育模式。
總之,研究生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高校進一步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政府進一步構建政策平臺,社會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各方共同積極探索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最終形成三方合力,共同打造高校、政府、社會“三位一體三方共建”的研究生創業教育培養體系,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真正發揮研究生創業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寶存.創新創業教育不是讓每個學生都去創業,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N].人民日報,2015-12-15(07).
[2]王琳,劉秀江.研究生創業教育:含義、價值與實施策略[J].中國冶金教育,2014,(06).
[3]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5,(05).
[4]王喜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共享經濟[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11).
[5]田啟發.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5,(13).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Z].國辦發〔2015〕36號.
[7]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Z].教辦〔2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