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無霜
摘要: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意見》明確了互聯網對教育的重大作用。“互聯網+”不僅給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積極影響,也帶來了相應的消極影響。“互聯網+”背景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是目前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舉措之一。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心理 互聯網心理 心理影響
2015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提出再一次確立了互聯網在未來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也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獨特的網絡世界改變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關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與互聯網進行融合。
一、“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豐富知識,拓寬視野。互聯網是一個交互式的大型數據庫,它可以將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新聞、最新的理論成果等內容融合在一起,向人們展示一個全方位的開放的世界。互聯網本身的開放性和便利性也使得大學生可以通過瀏覽網絡獲取最新的時代信息和知識。互聯網作為第四代媒體,承載的信息豐富多彩,它將整個世界連接在一起,具有極大的信息儲存量與傳播量,成為大學生新的信息來源渠道。
(2)重塑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獨創性、發散性等特點的思維方式。擁有創造性思維的人不局限于已有的固定模式中,而是尋找與眾不同的新道路。互聯網的廣闊性和開放性為學生接觸新鮮事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享受互聯網帶來的樂趣。“互聯網+”時代就為了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創新的空間,重塑了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增加情感交流,釋放壓力。大學生處于人生的青春時期,他們的情感是豐富、直接的。處于成長期的大學生普遍喜歡與人交流,可是又容易缺乏安全感。目前,傳統的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識的培養和灌輸,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溝通能力的培養。虛擬的互聯網世界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正是由于互聯網的隱蔽性和匿名性,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情感展現在網絡平臺上,可以將自己的壓力徹底釋放出來。因此,互聯網世界也就成為了大學生情感交流和釋放壓力的首選場所。
(4)擴大交友范圍。在生活中,大學生由于環境、性格、習俗等條件的限制,他們的人際交往范圍和對象是有限的。網絡的開放、自由打破了現實生活的局限,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愛好進行社交。互聯網克服了日常交往存在的點對點的局限性。“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交際對象、交流范圍得到了延伸。他們可以結識許多朋友,可以更好地展現自己、了解自己。
(5)提供個性張揚的平臺。隨著年齡的增加,大學生們應該增強自己的平等、民主的觀念和意識。個性與自主的互聯網平臺能夠強化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他們的獨立意識,使他們能夠以主人翁的姿態表達自我,發揮創造力。
2.消極影響
(1)麻痹感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下降,消耗大量時間。人們長時間使用網絡,感知某一個事物,會造成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下降。這也會使得人們在同一事物上消耗更多的時間。過度使用互聯網就會使降低大學生對一些事情的感知能力,他們會出現心理麻痹狀態,覺得一些事情是稀松平常的。
(2)淡薄現實情感,迷失自我。“互聯網+”時代,生活離不開智能設備。大學生沉迷于此,會使得他們忽略現實生活。大學生的情感表達和互動是建立在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基礎上的。大學生如果長期使用網絡,必然會引起他們對現實生活的冷淡。他們可能會無法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正常的情感溝通,只能在互聯網中迷失自我。
(3)現實人際關系出現障礙。互聯網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流方式的同時,也在空間上孤立了交流的雙方。互聯網缺乏人家交往中最直接的環境因素和最復雜的人情表述。長期沉迷于互聯網的大學生,一旦失去了網絡,置身在現實社會,他們面對現實直接的人際關系時,可能會產生焦慮和恐懼的心理。
(4)性格扭曲和分化。虛擬性是互聯網的特點之一。它尊重任一種語言、文化、觀點,傳統的道德觀念很難約束網絡行為。這樣的過分的自由使一些網絡參與者徹底釋放自己內心的黑暗面。網絡與現實中不同性格的切換,容易造成大學生性格扭曲和分化。
二、“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在我國,大多數家庭具有幾個共同的特點。首先,包容性。在孩子出現錯誤時,家長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選擇原諒他們。輕易地原諒,使得學生們無法認識到自身的問題的嚴重性。其次,面子問題。家長們給出外求學的大學生充足的生活費,配備先進的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這些智能移動設備給大多數學生提供了舒適的上網條件,為大學生沉迷網絡提供了硬件基礎。
2.學校教育因素
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校園內度過的。從小到大的應試教育使得部分學生失去了自我規劃的能力。到了輕松的大學校園,上網成為了他們打發閑暇時間的活動。所以說,互聯網對學生的不良影響與當前的教育模式也有關聯的。互聯網的發展給學校建設帶來了好處,同時也對學校的各種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自身人格發展因素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18~22歲的年輕人正處在“建立個人同一感(personalideniity)”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有些學生難免會出現統一性混亂的現象,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往往有著公開自我和私下自我的雙重身份,為了迎合社會的需求,得到他人的認同,有些大學生往往壓抑了真實的自我,虛擬的網絡世界滿足了展示真實自我的條件,使得自身的個性得到完全的釋放,這種真實展現自我的網絡吸引力使部分大學生甘愿沉溺其中。
三、“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對策
1.增加大學生信息素養和道德教育
首先,由于互聯網的普及,我們需要增加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法律、網絡道德和行為規范教育。加強傳統道德思想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使大學生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性格和思維。
2.傳授相關的網絡知識,引導其正確使用互聯網
學校和老師應主動學習網絡知識,跟著社會進步的腳步不斷完善自己。同時,將自己所學的先進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們。學校應該為全體學生開設計算機及信息技術課程,讓他們正確認識互聯網。引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網絡,如何分辨網絡信息,如何判斷網絡是非。
3.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性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校園是與時俱進的,大學課程和授課方式也應該是與時俱進的。“互聯網+”時代,就要求大學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要與互聯網結合。輔導員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觀察與了解。學校可以通過互聯網普及心理知識,引導學生正確的了解自身問題。
4.加強互聯網管理,凈化互聯網環境
如今,政府應該加快互聯網立法進程,建立一個完整的互聯網管理制度,通過強制的手段和方法改變互聯網的環境。加強互聯網管理,為大學生們提供一個良好的使用環境。同時,學校也可以擁有自己的互聯網監控系統,在上一層面上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和排查,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互聯網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央政治局.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5-10-30(01).
[2]李克強.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5-03-17.
[3]鄧林園,方曉義,萬晶晶,張錦濤,夏翠翠.大學生心理需求及其滿足與網絡成癮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