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瓊
摘 要 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生產模式轉變,導致對于人才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校企合作已經成為當前中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由路徑。按照企業的用工專業、人才需求,為企業培養所需要的具有專業理論基礎和初步實踐操作能力的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管理人員。這種方式對學校的學生來說具有了穩定的就業分配單位,對企業來說具有了穩定的用工輸入。有效的改善了學校招生分配難、企業用工人員不足的矛盾。
關鍵詞 校企合作 中職 公共基礎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發展的模式。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成離不開公共基礎課程這一關鍵構成要素。對中職生來說,與專業課學習專業技能相比,學校的文化基礎課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學生的能力,是學生在高新技術、知識經濟社會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適應職場需要的必備因素。
1校企合作的概念和存在的問題
1.1校企合作的概念和意義
校企合作就是職業院校與社會企業共同建立合作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合作教育模式,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是職業教育適應于經濟發展時代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中等職業學校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學校和企業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使企業和學校達到“雙贏”。校企合作需要把握以下原則:(1)中職主體,依托企業的原則;(2)服務企業,企業需要的原則;(3)遵循雙方互惠互利和良性互動的合作原則;(4)資源共享的原則。中職學生可采用頂崗實習、實習實訓、半工半讀這些形式完善自己的技能學習。對學校而言,校企合作能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又能尊崇學校以能力為主的辦學原則,還能體現畢業即就業的辦學宗旨;對合作企業而言,不僅得到了符合企業要求的實用性技術人才,又能節省培養新進員工的開支;對于學生來說,在降低就業壓力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技能素養,學生能在合作企業崗位上提高就業能力和適應能力,那么這將是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面的共贏。
1.2校企合作的現狀和問題
中職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時間不長,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辦學,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學校自立更生,盡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院校自身也增加了學費金額,但是中職院校中部分專業還存在實訓課的經費短缺、設施不齊全、場地不充足等等問題。另一方面,各校擴招所導致中職學校出現師資不足的情況,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在校企合作工作中,企業所表現出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缺乏利益驅動。因為政策的因素,企業的利益沒有保障,大多存在要求高、責任重,付出多、收效少。
2中職公共基礎課
2.1中職公共基礎課的概念和作用
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程應該是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水平、學生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為目的的專業以外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類課程總和。中職公共基礎課的作用:(1)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為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學習打好基礎;(3)豐富學生繼續學習的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4)培養、訓練學生的生活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2.2中職公共基礎課的現狀
中職生生源質量下滑,文化基礎薄弱,由于高校擴招,導致生源數量一年比一年少,同時生源的質量也難以保證。中職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就業,導致部分院校只注重對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公共基礎課的教育。中職公共基礎課由于學校資源的限制,重理論輕操作,教學方法單一,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策略
3.1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
政府工作人員從心理上真正的重視中職教育及其與企業的合作,將校企合作作為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選派相關人員,建立專門的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機構,負責協調校企合作中的有關問題和事宜,并建立相應的反饋機制,不斷進行總結,彌補其中的缺陷。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相關基礎性文件,用來規范學校和企業雙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行為,同時,政府應加強對于中職院校的資金投入,幫助其渡過難關。
3.2加強對于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視程度
中職院校校文化基礎課程的結構,要做到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學科課程和綜合課程、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合理、科學、完整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提升教師的素質,注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改善職學校“重專業課、輕基礎課”的發展傾向及教學困境的存在,幾乎所有基礎學科的任課教師都無法體現自身的主體性,教學積極性得不到激發,也絲毫體會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產生了職業倦怠,把教學工作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要建立反饋機制,做好對于中職教師的教學考核工作,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要利用校企合作、校外實訓、社會實踐等體驗活動,實現職業道德教育的體驗化。中職職業文化氛圍的營造,是將實踐放于首位,將理論次之的文化開拓,必須從中職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全細節中全方位地在職業教育實踐中激活全體師生的職業素養。
3.3對于課程和內容的改革
在中職教育中,兼顧“能力本位”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確立后,我們就要探討如何把這種對能力的定位和結構分析,以及個體綜合素質的類別提取和層次定位轉換為課程的內容。教材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展能力的憑借,是教師和學生、課堂和學生之間的聯系,學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材,因此要加強的教材改革。
4結語
校企合作辦學對我國中職學校來說歷程還不久,但卻是中職學校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是中職教育改革的力量源泉,也是企業充實人力資源的重要渠道。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機制”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實踐證明,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并回報社會,這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公益事業,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益實踐。發揮政府在中職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是服務型政府的職能使然,是當前我國的中職教育狀況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所致,也是在充分借鑒先進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的明智選擇。
參考文獻
[1] 鄧佳楠.江西省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銜接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6.
[2] 李慧麗.我國高職院校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6.
[3] 付歡歡.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的歷史沿革[D].河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