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磊+韓惠民+牛振海+王娜+蔡珍珍
摘要:醫患溝通是醫學教育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醫患溝通課程建設關乎醫學教育健康發展的系統性和前瞻性。通過開展整合課程建設,實施教學方法改革和強化專業師資的培養,將有效提高醫患溝通課程的實施效果。醫患溝通課程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動態工程,需要緊密結合醫療形式變化的要求進行不斷創新,同時要根據醫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醫學教育規律進行科學設計,尤其是強調對學生終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醫患溝通 課程建設 醫學教育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群眾對健康產業的需求日益旺盛,隨之而來的醫療問題日益增多,尤其是醫患關系、醫患矛盾一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醫患關系是一種特定的專業環境下的人際關系,作為專業化行為的醫療工作,需要從業人員具有較好的醫患關系溝通能力,在醫學教育中非常需要強化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這其中課程體系建設就是一個核心工作,如何通過課程建設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溝通訓練環境,提升其醫患溝通能力是當前醫學院校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醫患溝通課程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
社會經濟發展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社會的變遷性使得醫學的時代性和社會性痕跡極為明顯,當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疾病譜和人們的健康需求結構都在發生改變,如何跟上時代發展的節奏和社會對醫務人員的要求是院校教育階段面臨的一個重要發展性任務。現代醫學模式強調了對人民心理問題的關注,醫學人文的回歸要求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有針對性,并對醫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這也是國際醫學教育界對現代醫生培養的重要能力要求,并強調了溝通交流能力在臨床技能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國醫學教育中對醫患溝通內容的教學要求還比較低,與現實醫療工作中對醫生實踐能力的實際需要還有較大的距離。中國醫師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90% 以上的醫療糾紛是因醫患溝通不當所引起的。強化醫務人員的醫患溝通意識,提高其溝通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醫患溝通課程建設現狀
1.理論化傾向明顯,實戰訓練不足。從授課教師上多以文科教師為主,缺少臨床工作經驗,講授內容空洞、與實際工作脫節。課程教學為主,收到人員和場地限制,學生沒有機會開展具體的案例教學。
2.缺少專業化師資。醫患溝通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專業課程(倫理學、心理學、醫學等),具高度的綜合性和整合性使得教師的專業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醫患溝通十分注重對現實情況的講解和具體溝通技術的訓練,但當前,由于醫療工作的緊張性和醫學教育中的“唯理論重要性”,使得廣大臨床教師很少對學生開展專門的醫患溝通訓練和技術指導(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自身訓練的不足)。
3.醫患溝通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分析。傳統醫學教育主要關注的是人體以器官系統為主的生物學改變過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專業醫學),而對于個體軀體之外的社會性和心理學特性的介紹非常少,更不去關注,但從現實的醫療環境下,作為醫生面對的是同一疾病的多樣化個體表現,各類人群的非疾病問題的困擾,這些問題的解決除了需要醫學專業知識之外,還要求醫生掌握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和面對復雜人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這就對醫學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將醫患溝通訓練納入到醫學教學中。來為醫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活做好準備。
三、醫患溝通課程實施路徑分析
1.開展整合課程建設。整合性課程的建設是由于學生的個人專業成長過程性和醫學知識學習的階段性所決定的,醫患溝通課程應當是一個多階段組成的課程體系。基礎醫學知識學習階段學生的知識面相對窄、個人心理成熟度低,對相對專業化的內容還缺乏理解力,因此,需要更多的從醫學倫理、醫學心理等基礎理論角度進行溝通知識和技術的訓練,整體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其教學形式也應多樣化,包括各類的第二課程和社團及志愿者活動等。在進入高年級專業知識的學習階段,則更多的要求從具體臨床實際,尤其是各個專科工作著手開展具體的醫患溝通技術訓練,從具體問題和實際案例著手,開展臨床教學。同時,醫患溝通課程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和工作,需要充分貫穿到醫生的整個職業教育工作中。
2.實施教學方法改革。改變過去理論授課為主的單一模式,在教學環境強調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改革,包括案例討論、標準化病人等形式的教學方法實踐,尤其是注重臨床教學中的案例分析,以實際情境和真實病例對學生進行技術訓練和能力培養。同時結合專業特點,從不同類型的疾病和差異化的醫療環境出發來幫助學生從醫患溝通技術的掌握上更好適應早期的職業生活。
3.強化專業師資的培養。院校教育的基礎性資源是教師,醫學教育的特殊性又要求專業教師除理論知識之外更多的是從人文知識、實踐技能等方面對素養的提升,在醫患溝通教育方面,要求各類專業教師都要具備培養和提高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教學意識和專業能力,從課程到各類實踐,到最終的臨床工作中,系統化的提高學生對醫患溝通技術訓練的重視和學習自覺性,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探索“一課多師”的教學形式,組建由多類型教師組成的課程組和教學團隊,注重課程內容的銜接和知識的精、透和能力養成,充分發揮每一名教師的作用和專業特長,以自身成長為模板,教育好學生對醫患溝通的理解和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與此同時,強調醫患溝通課程中要突出實踐性為主的原則。注重在醫療實踐的過程中的能力培養,以實際案例為主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將溝通訓練的過程進行細致化處理,教學中突出學生完成具體的教學任務,將專業知識與具體科室、具體疾病進行結合,讓教學活動更有抓手,讓學生獲得更為直觀的體驗。突出時代特點的原則。我國的醫療衛生改革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突出醫患溝通教育與改革的大趨勢和具體的醫療環境相集合,適度超前地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和技術傳授,做到教學行為的有的放矢。
醫患溝通課程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動態工程,需要緊密結合醫療形式變化的要求進行不斷創新,同時要根據醫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醫學教育規律進行科學設計,尤其是強調對學生終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的培養。從技術的訓練逐步向職業習慣的方向轉化,進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執業生活,并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貢獻;讓院校教育以醫療實踐實現緊密對接。
參考文獻:
[1]陸曉慶,陳寧,李謹.體驗教學在醫患溝通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1):80-81+108.
[2]彭麗,冉素娟.醫學生醫患溝通課程教學設計現狀與反思[J].重慶醫學,2011,(25).
[3]李軍菊.淺論醫患溝通技巧[J].中國醫學創新,2012,(6):117-118.
[4]羅飛,張澤華,侯天勇.醫學實踐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的意義和方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13):175-176.
[5]孫琳,孫繼紅.在教學實踐中提高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J].中國衛生法制,2012,(03):39-40.
[6]周燕斌.結合內科學教學實際,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J].臨床醫學工程,2011,(11):1815-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