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把素質教育作為教學改革的主題。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語文科目而言,擔負著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文素質能力的重要任務。小學語文的教育發展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需要,面向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 素質教育 整體性原則
一、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一切素質教育都源于語文學習。因此,學生的語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質水平的體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從小學啟蒙到高中三年級,語文科貫徹始終,課時最多,位置突出。就學科性質和教學目的來看,對落實素質教育有著“獨當其任的責任”和“分內的責任”。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這是語文課素質教育的核心。語文又是工具,其它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怎樣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葉老說得好:“聽說讀寫宜并重”。即是讓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習慣。培養語文能力,當然是指學生具有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習慣,是指學生在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時的讀、寫、聽、說的習慣。如普通話的習慣,字體工整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珍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養成了,語文科的素質教育也就實現了。
二、堅持整體性原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柳斌同志說:“育人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教書育人的教學目標。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教書,最終目標是育人。在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進行思想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由于學生的個性鮮明,可塑性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施教,恰當地運用教材,講求教學藝術,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識教學中,就能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創造。
發展型的教育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又以人的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教育,強調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活動,學會認識、做事、生存、共同生活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語文教學要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就必須以人的語文素質的發展為目標。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教會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不斷獲得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又要教會學生做人,培養良好的個性,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開發潛能,發展健全的個性。
三、語文知識內涵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方式的活動性
在語文知識中不僅充滿了對真理的探索、對美的追求和對善的向往,而且還充滿了強烈的人文性。即便是應用文,也表達著人與人之間的商業信譽、契約關系、法律關系等,反映著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交往以及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等。這就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創設從事各種活動的大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達到心靈的凈化、情感的升華、人格的完善。
要讓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走向社會大課堂。如春游,參與社會調查、教育調查,關心社會熱點問題,與學生交友,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在無限寬廣、美好的社會生活環境的大氛圍中,使學生經受鍛煉,培養各種能力、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養等。因此,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語文課改的根本點是強調學生對語文的體驗、感悟和積累,強調學生的語文素質和人文修養。語文素質和語文修養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語文教師在培養高素質的語文人才方面負有重大的責任。因此,語文學科教學過程應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只有實現平等的、有個性的、自主性的對話、才能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為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而努力。
四、改革課堂教學,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1.提出問題,讓學生自讀課文。每學一篇新課文,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碰到不理解的字、詞、句、段、內容就向老師和同學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同學提出的疑難問題。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通過討論探索,從而得到解決。當學生解決不了時,我才給他們提示幫助解決,這樣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使學生有自己的思維空間,學生的學習情緒既活躍又輕松,在自由的氛圍中馳騁,達到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目的。
2.激發小組討論,讓學生互學。同學是小組的成員,通過討論互學,使學生能在互助、和諧的狀態下探索新知識。互學,學生互補彼此的不足,每個同學的認知結構、經驗水平、個性發展存在著差異,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能從別人不同的觀點及方法中得到啟發。
總之,我們要堅持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大膽摸索教學規律,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具備社會發展需要的優良素質,提高適應社會需要的素質,為培養21世紀的建設者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巧敏.淺論小學語文素質教育[J].考試周刊,2011,(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