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芳珍
摘 要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以及數學成績的提高。本文對傳統數學計算教學中存在的弊端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策略,為有關需要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計算教學 弊端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受重視,而計算教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其教學方法展開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存在著不少弊端,影響到了計算教學的有效性,并不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有效開展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 計算教學在傳統教學中呈現的弊端
縱觀使用了幾十年的舊教材,其中有很多計算問題,很多計算是為了算數而計算的純計算,沒有任何生活背景,教學難點也不明確。這是由于教學指導思想側重于教師的講,要求教師把一切都講得明明白白,可是這反而把教學過程變得復雜。例如,41=?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做,可教材中卻講了很多道理:因為4可以分成3和1這兩個部分,從4里面減去一部分“1”得到另一部分“3”,所以41=3。小學教師按教材的要求讓學生反復說,看誰說得好,說得完整。又如,9+2=?傳統的計算教學意圖是讓每個學生“看大數,拆小數,湊成10,再來加”。也就是讓學生順利地說出“2可以分成1和1,9+1=10,10+1=11,所以9+2=11”。盡管這道計算題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其實質是“形式化”的記憶,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把計算教學的目標僅局限于計算本身,在課堂教學中把計算作為專門技能來學習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當今社會科學發達,計算器隨處可見,比上題更大的數都可以輕易算出。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打破傳統計算教學模式及教學觀念,使計算教學順應學生學習的需要,從抽象、嚴謹、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向生活,走向大眾。
2 小學計算教學的策略
計算教學是數字與運算符號構成的抽象枯燥教學,教學中若引導不當,學生學習時容易產生厭煩情緒,這導致學生在計算中容易出錯。以下幾種教學策略能夠激發學生對計算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計算的信心,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
2.1 合理使用教材,正確選擇學生的學習起點
教材是教學的一個線索,而不是一本圣經。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或者生活經驗,依據課程標準,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在不改變教材本質的情況下,對教材進行加工、創造。例如,在教十幾減8的計算方法時,如果教師僅僅只讓學生按教材中“做減法,想加法”的方法計算,就容易讓學生形成消極的思維定勢,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培養。因此,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方法一:做減法,想加法。計算時想減數加幾得被減教,這個“幾”就是減得的差。例如,想減數8加幾等于14,因為8+6=14,所以差是6。方法二:破十法。當被減數個位不夠減時,先把被減數分成“10”和“幾”,然用10減去減數,余數再加上“幾”,便得出結果。例如,148=6,把14分成10和4,10減去8得2,2+4得6,即148=108+4=6。方法三:規律法。“十幾減”的題中,凡是減數是8的算式,都等于被減數的個位數加2。
通過這樣高于教材的教學,可以看出不同的學生所表現的不同思維過程,這也是學生面對一個問題最真實的感受。學生只有獲得個人的真實感受,才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也才能學到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的教學能使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數學教學的民主性和合作性,為學生提供數學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
2.2 采用錄音聽算的教學形式
錄音聽算可以用在新課前的舊知識鞏固訓練階段,訓練題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選擇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設計題目,在優美的錄音中導入新課。新授課要讓學生達到正確、熟練地聽算的程度,必須安排有層次、有坡度的計算訓練。教師可以采用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訓練形式,如先筆算,再視算,最后聽算。教師還可以安排同一組題目,采用同一種訓練形式,通過控制時間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
2.3 讓計算教學貼近生活
脫離現實的計算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數學教學要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在學生眼中,數學變成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和符號的集合。讓計算教學貼近生活需要創設生活化情境(來源于生活),確保思維訓練“生活化”(將現實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實現日常生活“數學化”(將數學應用于實際)。
2.3.1 創設生活化情境和思維訓練“生活化”
新教材關于計算教學的呈現形式己有很大改進。這是由于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把計算教學的內容融入生動有趣、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意識到學的就是身邊的數學,這樣易于消除學生對數學內容的陌生感,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值得注意的是,創設情境要務實,要與教學內容相吻合,要有思考的價值,切忌把情境當作裝飾品,使教學流于形式。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整百數和一位數相乘的口算》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復習回憶: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乘法? 學生舉例說出了:3€?=9, 60€? =120,12€? =72,教師同時重點強調了“60€? =120”的算法,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接著教師出示例題情境圖,兩個小朋友在周長為400 米的操場上跑步, 一人跑了2圈,另一人跑了3圈,這時,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這一做法,讓學生看到學習新的計算的現實意義,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就要把握時機,在計算內容和學生求知欲之間創設生活情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改變教材中知識的呈現順序,運用貼近生活的例子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及作用。
2.3.2 日常生活“數學化”
日常生活“數學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能力,形成能夠創造性運用數學的意識。傳統的計算教學中,學習某一個計算內容后便是大量練習,從而達到熟練計算的目的,但卻忽視計算本身的價值,這不符合《標準》制訂的教學目標。相反,把計算融入生活,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圖形的面積中的地毯上的圖形面積這一教學中,筆者首先用充滿趣味性提問來開始教學,讓學生想一想地毯的花紋與圖案。接下來,筆者再利用教具展示出許多美麗的地毯圖案,并小小地介紹了其來源與風格,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當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內容中后, 筆者用簡單的虛線條來標示出地毯上圖案的面積,并介紹了若干信息,繼而開始進入正式的理論知識教學。由于學生在豐富的鋪墊下已經得到了一定的信息量,再進入教學內容時,反應速度非常快,并且很容易就興致勃勃地進入了學習狀態。
其次,為了提高教學內容的含金量,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加入諸多數學信息與數學史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并不僅僅只是一堆無趣的數字與理論, 在其發展研究過程中同樣有著很多值得去了解的知識與內涵。
3 結語
綜上所述,計算是數學教學的基礎內容,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正確認識到計算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貼近生活,提高計算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尹靜.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提升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3).
[2] 蘇火林.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點滴思考[J].華夏教師,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