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梓含
摘 要:任何一個班里都有學困生,學困生的轉化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認真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才能保證全體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完成教學的根本任務。通過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提出了針對這些學困生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學困生 轉化 對策 總結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1
粗略的將學困生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同時也針對這幾種類型的學困生制定了一些有效地對策:
一、家庭環境影響型
家庭是影響學生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有的時候老師們總看到的是孩子們不認真學習,總責怪是孩子做的不夠好,其實當我們深入了解班上學生們的背景時,我們會發現學生身上的一些毛病都在反射出家庭的教育。
針對以上的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意識到家庭教育是改變學困的關鍵,教育學生從改變家長開始,如果抓住了家長這個契機,就會做到事倍功半。以往每學期我們都會召開兩類家長會,第一類是普通模式的家長會,大部分的家長都反應不錯,和學校進行了交流,也對自己的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第二類是專門針對學困的那些孩子召開的一次家長會,這些家長每次一提到自己孩子的學習都會難以啟齒,通常這類家長經常不會受到老師們的關注,而且因為自己孩子的學習不好常常抬不起頭,也不愿意與老師在孩子教育方面交流太多。可是通過這種單獨的家長會模式,老師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是肯定和表揚,樹立孩子信心的同時,也要讓家長們意識到學習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途徑。我們做教師的要調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最大程度的挖掘他們的潛能。漸漸地,通過這種家長會的模式,有小部分的“學困生”家長已經開始愿意和我們交流自己孩子學習上的困難,并且和我們共同制定改善學困的辦法。
二、基礎薄弱型
有些“學困生”學習欲望很高,態度也很端正,可是學習成績一直趕不上來,通過考試和調查,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基礎知識幾乎為零,
針對這種基礎知識薄弱的“學困生”,我們應該關注的更多,在備課中我們的教學目標要有專門培養這些學困生的對策,有梯度的設計問題,從而達到提高自信心的目的。例如涉及到字詞和拼音以及簡單的標段問題時,盡可能的以那些學困生為主,即使他們不愿意舉手回答也要經常提問他們,哪怕他們只是說的沾了點邊都要讓全班同學表揚他,如這類型的一個學生由于基礎知識薄弱,對自己沒有信心,上課從不舉手發言,可是有天上課當老師提問他時,他回答正確了。也許對于這樣的回答我們平時忽略了評價,或者只是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評價一下,可是當我們用上“孩子今天你真棒,這么難讀的字你都能讀的如此正確,真厲害!同學們我們把掌聲送給他,希望他能天天進步!”看似很普通的話語可是用在那些平時得不到老師贊揚的孩子身上確實很見效。除了親切而又帶著贊揚意味的評價語外,對于基礎薄弱的孩子們更多的是“補困”。公立的學校,一個班的學生人數都會很多,要做到“補困”光靠老師一個人實在很難實現,這時候就需要“一幫一”的學習模式,讓學習優異的學生成為學困生的同桌,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是很有效的。利用課間時間讓學習好的學生為學困生當“小老師”, 這樣既調動了學習優異的學生表達的欲望又幫助了那些基礎薄弱的孩子,何樂而不為?
三、天生反應較慢型
造成反應慢的因素很多,也許是由于自身身體引起的。針對這種特殊的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一定要有十足的耐心,因為只要坐在自己的班上就是自己的學生,就有義務讓他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記得讀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時,我才慢慢的意識到如果把每個孩子都視為自己的孩子,那么你肯定能傾注所有的耐心和愛心,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次愛撫、一句話都能在這樣的孩子心中激起漣漪。這個孩子哪怕只是進步了一點點都要及時的給予肯定,這類型的孩子我們也碰到過許多,其中一個孩子令我們記憶猶新,她是個天生弱視的女孩子,雙眼視力只有0.2,膽子又小,由于眼睛的影響她很少與人交流,寫字的速度也很慢,在我們細心的觀察中發現她讀課文時盡管語速過慢可是聲音很洪亮,我們就這樣在細節上及時捕捉到她的優點并加以表揚,很快的她愛上了閱讀。每次為了讀熟一篇課文,愿意付出比別的孩子多十倍的努力,考試成績也提高了不少。降低要求,布置那些較為簡單作業讓這類孩子完成。只要長期的給予這類孩子更多地關注,把老師的耐心、恒心、愛心全都傾注與他們,我想,即使孩子的反應慢點,他們也是愿意跟著老師一起使勁。
四、學習態度不端正型
這種“學困生”屬于那種干脆不把學習當回事的孩子,一談學習立馬變得無精打采,除學習以外的事情一律干的很好。
對于那些由于消極情緒困擾而無法專心學習的學生,要想辦法調節其情緒,激發這類孩子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將是改變這類孩子的關鍵所在,不要布置重復的作業給這類孩子,諸如抄寫課文的作業對這類孩子是堅決避諱的,愛上學習,在教學設計中下大功夫,如課堂上多媒體的使用,在作業中可以讓他們為理解的課文配畫,編排表演等,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盡可能的把語文課上的生動,不要預設太多的要求,更不要對這類孩子提出太高的標準,慢慢來,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這樣的學生除了調動外還要嚴厲些,及時告訴他們自身存在的弱點,想辦法幫助他們培養堅強意志。通過這些方法,慢慢地一些這種類型的學困生,變得開始預習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了,這只是個十分細微的變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不遠的將來這類孩子一定能快速的走出“學困”的“泥沼”。
“學困生”的改變將成為我們教育工作中一個永恒的話題,這條路還很漫長,我們必須在這條泥濘的道路中開拓出更加廣闊的道路來。要堅信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困生”,學習上有困難并不代表各方面都不好,要善于去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要給他們成長的時間,成長的機會。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想真正戰勝“學困”,作為教師必須先要提升自我,從心里上先去接納孩子,才能更好的去發現每個學困生的特點,使其得到最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語文周刊》2011.第21期.
[2]《陶行知談讀書》
[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