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社會保障制度作為重要的環節之一,發揮其保障和調節作用,而政府及政府各個部門是確保其發揮作用的關鍵,本文從政府角度出發,系統論述社會保障制度作用。
關鍵詞:政府 社會保障制度 作用
中圖分類號: D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250-01
一、完善社會保障立法
我國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中頒布的辦法、規則和條例,相對分散在不同的法律規范文件中,沒有針對社會保障各個方面專門具體的法律規定,也沒有一部完整的社會保障立法,因此,在實施對人民的保障中一旦遇到問題,沒有明確而清晰的法律條款依據,只能依靠相關的政策規定和行政手段,給政府職能部門增加了負擔。鑒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立法層次低、法規不健全、缺乏較高的法律效力,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保證法律的普遍性,通過運用公共權力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分配,政府必須根據各個保障項目的難易程度和實際情況分別制定法規,把在實踐中應該長期堅持的創新成果以法規的形勢固化下來,把責任確定下去,并且進一步向上級建議制定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法律,從而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確立一個權威的法律框架,真正實現社會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二、注重與經濟水平相適應
保障水平具有剛性,一旦升上去就很難再降下來。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屬于國家保障型模式,但保障的對象卻是有選擇性的。這種制度和我國當前的客觀經濟發展不協調。盡管我國的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經濟水平仍舊是相對落后的,這也跟我國自身的國情有關: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不平衡,民族眾多,人口數量巨大。各級政府及政府部門要根據各地區自然資源、地區環境的不同,注意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將福利開支集中分配到真正的貧困者身上。注意社會保障與儲蓄之間的關系、社會保障對國家財政的影響,確保國民經濟的正常平穩發展。確立適應經濟發展水平的,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公民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力,或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給予物質幫助。處理好“養懶人”和“幫窮人”的關系。
三、突出政府保障職能
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貫徹從嚴治黨,民生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重點問題,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本身就是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需要。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強調的是通過政府,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實現國家的救濟功能,最大程度的代替家庭、社會、宗教等的互助和救濟功能,保證社會經濟的靈活性,提高社會發展的競爭力。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事務繁雜,要實現由中央統一一個部門對全國社會保障方方面面進行集中管理是十分困難的,地方政府要予以大力配合,注重政府職能轉變,避免在履行職能時出現“越位”、“錯位”現象,積極充分發揮其保障職能,主動地去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政府還應該改善社會保障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加強基礎工作建設,發展信息化管理,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合理調節社會利益關系。
四、兼顧效率與公平
社會保障本身就是社會公平的產物,通過在社會成員間實現公平,確保社會穩定,激發其責任感與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益,這是公平與效率間的辯證關系。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職能也要兼顧公平與效率。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也造成大量社會不公平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經濟效率。不同企業承擔了不同的責任,不利于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不利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這些都會影響多渠道就業制度和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和鞏固。社會保障制度不是為了保障而保障,因為貧窮的人不會應為保障而變得富裕,相反可能會使得他們變得更加依賴國家,這種依賴性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國家財政的重大負擔,進而演變成“高福利”、“低效率”。因此,政府不能單純的追求公平或者效率,而是兼顧兩者。
五、緩解國家財政負擔
英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之初就是國家行為,保障生活有困難的人能夠正常生活是國家的重要職責,但由于過多的強調福利,忽視國民應承擔的責任,使國家承擔和個人保險責任不相匹配。我國的政府能力相對有限,不能承擔全部的保障費用,只能是以社會保險為核心,國家、社會、個人相互配合,在政府的組織、監督和有限的參與下運作,共同承擔社會保障的責任。基于這一點,社會保障應該從強調“國家責任”轉向“國民義務”。 要依靠更為廣泛的社會團體、企業、家庭以及個人的支持。政府可以與企業、社會團體、社區、非政府組織等建立新型的伙伴關系,利用杠桿來組織非政府部門,如私營部門、中介組織、社區組織等力量,來協助政府滿足公眾對社會保障的需求,共同協力建設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使社會保障的范圍更加廣泛,保證需要獲取救助的人可以及時的、全面的獲得幫助。同時,政府部門更應該重視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讓義務去牽制權利,盡可能降低人們對社會保障的依賴程度,確保保險資金中單位和個人繳費的主導地位,起到緩解國家財政負擔的作用。
六、改善政府機構管理
社會保障基金被挪用、擠占的事件還時有發生,一些企業減發或者拖欠基本養老金的現象仍舊存在。英國社會保障制度寬松式的管理導致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尤其是欺詐現象嚴重。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分散而且職能相互交叉,容易發生籌資過程中的矛盾,造成政府各部門之間對權利的相互攀比、責任相互推諉以及資金浪費。另外,征繳手段滯后,在許多方面只能靠行政手段予以推行,執法的剛性不強,強制性較差。2008年,國務院將原人事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責整合,組建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同時組建國家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一管理。其目的是為了更好規范人力資源市場,整合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形成高效順暢的運行機制和新的工作格局,統籌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從就業到養老的服務和保障體系,平穩有序推進各項工作順利進行?,F在,我國處在經濟飛速發展階段,參?;鶖迪喈敶?,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要建立在中央領導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和監督機構。改善政府的機構管理,提高監督機制的運行,有利于明確企業和政府之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社會保障責任。
作者簡介:單琳琳,女,1985年8月出生,遼寧鐵嶺人,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