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如意++沈震+吳志霞

摘要:采用文獻分析法研究國內近20年已發表文獻,分析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狀況,為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023-01
人際交往是個體認識并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徑。賈曉波調查發現4198%的大學生認為社交能力對求職很有幫助。[1]2015年《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大學生平均每天花五個多小時在智能手機上,其中使用微信、QQ等兩個小時。[2]目前,新媒體迅猛發展,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會有怎樣的變化,本研究通過分析國內近20年已發表文獻,對此進行探究,以期為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供參考。
一、資料與方法
(1)文獻檢索與篩選。以中國知網(CNKI)提供的檢索方式,“新媒體”+“大學生”+“人際交往”為主題詞,時間段2006-2016年,得169篇。文獻納入標準:以調查國內大學生在新媒體視域下的人際交往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期刊公開發表的論文以及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根據納入標準,先從文獻類型、題名和摘要進行初步篩選,再閱讀全文進行篩選,最后納入56篇。
(2)文獻整理和分析。對納入的56篇文獻進行第二次全文分析,從發表年份、涉及新媒體形式、文獻研究方法以及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整理和分析。
二、結果
(1)文獻的基本狀況。從文獻發表年份來看,2010年之前未見相關報道,其他年份發表情況具體見表1。文獻所涉及的新媒體形式,45篇未明確具體的新媒體形式,4篇涉及微信,2篇涉及人人網,2篇涉及微博,2篇涉及SNS,1篇涉及微信、人人網和微博。
表1文獻發表年份分布
發表年份12010120111201212013120141201512016文獻數量12121211011919112(2)文獻的研究方法。56篇文獻中,23篇為體會;30篇為現況調查,其中26篇使用了自編調查問卷,4篇進行了深入訪談;另外3篇則采用了文獻分析法。
(3)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所納入的56篇文獻,都探討了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其中,48篇同時涉及了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認為新媒體豐富了交流途徑、增加了表現形式、擴大了交往范圍等,從而對人際交往具有積極作用;又因其存在信息安全隱患、易致現實人際障礙以及易產生依賴感等而又產生消極影響。另外8篇主要針對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進行分析,涉及了交往困境、交往信任、網絡道德、網絡依賴等方面。
三、討論
(1)合理引導,發揮新媒體積極作用。新媒體以網絡化、互動性、快捷性和多元性等特點,使得大學生人際交往自主意識和積極性增強。劉圓圓等認為,新媒體既加強了親朋好友的聯系,又拓展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FRANKBIOCCA,Ph.D.認為,互聯網服務使志同道合的人們聚集并溝通交流。陳曉燕認為,網絡新媒體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又留下了足夠的隱私空間,讓一些現實生活中不善交際的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的社交得以表達情感。劉珠潤認為,通過網上聊天來交換意見,避免可能產生的情緒激化,有助于引導學生合理解決交往困境。
如今,新媒體是大學生人際交往常用的方式。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合理運用新媒體來促進其更好地發揮作用,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王亞芹認為,正確辨別虛擬與現實界限,將虛擬人際與現實人際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宋雨晨認為,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并增強大學生對網絡人際交往的理性認識,才能真正發揮新媒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優勢。
(二)有效應對,消除新媒體不良影響
90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常常表現出現實人際關系疏遠、現實人際交往障礙、信息安全、信任危機以及網絡依賴等問題。而諸多問題的產生都與新媒體有所關聯,何碧如認為,花費大部分時間在新媒體上,導致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或不愿與人交往,從而出現人際交往上的異化現象。田芳認為,新媒體下的人際交往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整個網絡充滿了謊言,使得人們對于網上的言論持懷疑態度。胡愛琴認為,沉溺于無節制的交友,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久之易產生虛幻的成就感和孤獨感。HamzaKhalilAlkhaddam認為,Facebook影響著家庭內部的溝通和交流,其調查顯示樣本家庭里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減少了。
因此,在使用新媒體社交時,也應注意新媒體帶來的消極影響,并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周文娜提出,大學生不應過度使用和依賴新媒體,要有自我監控的意識,合理安排使用的時間。張志洋提出,建立和完善網絡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并加強新媒體交往平臺的監管。
四、結語
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到這一點,用辯證全面的眼光看待新媒體社交。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應加強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正確認識,提高大學生自身媒介素養,引導大學生正確、科學、有效地使用新媒體。
參考文獻:
[1]賈曉波.論大學生職業適應性發展現狀與就業能力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68-73.
[2]王俊秀.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5.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