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黎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認為,數學教育作為科學教育的一部分,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傳統的數學集體教學脫離幼兒生活或距離幼兒生活較遠,導致幼兒學習時缺乏興趣。為了讓幼兒在自然的狀態中體驗數學的樂趣,從“生活中找數學”“生活中學數學”“生活中用數學”三方面著手,幫助幼兒獲得數量、空間、圖形、時間等數學的感知,有效地提高幼兒的數學興趣。
關鍵詞:數學教育;生活;幼兒數學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1-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1.11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數學教育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可見,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可以從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入手,將數學知識點、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等融入到幼兒生活之中。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家中來了幾位客人,媽媽請上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數數今天家里來了幾個人,算算吃飯時要加幾雙筷子和幾個碗”。女兒算不出。原來女兒只會老師教的算法,不會實際應用。這個案例證明了幼兒學與用的脫節。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在幼兒數學教學實踐中可采取三條可操作的途徑。
一、生活中找數學——積累素材
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學”的世界里,如(時間方面)早上按時上幼兒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等;(數量、統計方面)共有幾個人,需要多少材料;平時玩玩具的時候觀察玩具(形狀、顏色);小朋友由矮到高排隊,在不經意中比較了高低、長短;商場里的貨物是分類放置的,桌子是一組一組排的,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都可以為幼兒提供有關數學的感性認識。
二、生活中學數學——發現探索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學習數學的良好契機,生活中的小事都能引出數學話題,較之于強硬地設置場景顯得更巧妙、自然。只有抓住了教育契機,才能更好地鍛煉數學思維,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一)數學教育日常化
例如,在進餐時,可以比較(碗、勺的數量)、測量(喝開水倒半杯);幼兒到盥洗室輪流洗手時,可從先后順序、第幾組、第幾個等獲得快、慢、順序等概念;學習認識時鐘后,在平時生活中要多給幼兒時間上的提示,幫助幼兒鞏固知識。可以經常和幼兒討論鞋子號碼、體重、身高,父母的手機號、門牌號碼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字及其作用;看看日歷,感知月、日的順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如此能使幼兒在生活小事中自然地獲得一些粗淺的數學知識,使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充滿趣味,從而能大大激發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數學教學情境化
教學活動情境化指創設良好的活動情境,將數學教育融入生活情境中,引導幼兒將數學學習與現實需要結合起來,鼓勵幼兒自己去實踐、探索。
如在學習“序數”一課中,設置“乘火車”的情境,將小椅子排成火車長長一排的樣子,發座位票讓幼兒自己找座位。在這樣的情境中,幼兒將序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同時知道了車票數字所代表的含義。
由此可見,創設一些故事化情境,可使幼兒自然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習數學變得更有趣味,更易讓人接受。
(三)數學教育游戲化
區域活動是一種自主的游戲活動,教師提供多種幼兒需要和感興趣的材料,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豐富的活動材料能較好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在這種自主游戲環境中,幼兒可以無拘束地利用同伴間的相互影響來共同學習、共同促進與提高。
例一:建筑區中,“建筑師”們通過在搭建過程中運用各種形狀(三角形、正方形……)的“建筑材料”,可感知各種形狀的特征及疊加的方法。
例二:在平時排隊或戶外活動時可引導幼兒觀察前后左右幫助幼兒感知方位;拍球、跳繩時可以練習數數;跑步時可感知快、慢變化。還可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邊玩邊創編應用題,如我拍了兩下球,又拍了三下球,一共是幾下球?我手里有五個圈,投了兩個圈,還有幾個圈……
例三:在“超市”游戲中,給貨物標上1元、2元的標價,游戲中幼兒分角色開展活動,再給幼兒10元錢的可支配資金,讓幼兒自由地進行購買活動。購買中認識了貨幣,并能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
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動中學,既滿足了幼兒游戲的需要,又達到積極的教學效果。可見游戲是幫助幼兒建構和積累數學經驗的良好途徑。
三、生活中用數學——學以致用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我們要加強幼兒對數學的應用性,而不是面對數學問題時的舉手無措。要培養幼兒有意識地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當中,解決實際問題。學習了測量,可以用各種工具測量身邊事物的長度,比較兩個物體間的長短;認識了人民幣,可以嘗試用零用錢在家長的看護下自主地進行超市購物、菜場買菜、買電影票等生活小事;學習了分類,可以自己整理小房間,對各種物品進行有規律的擺放等。
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正如皮亞杰所說:“兒童學習的途徑應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類似生活的情景中學習,而不是在數學情景中學習?!鄙钍怯變簩W習知識的源泉,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幼兒獲取學習的動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對幼兒來說更適宜把生活這個廣闊天地作為學習數學的大課堂,讓我們時刻以《指南》為指引,將幼兒數學教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幼兒探索、了解數學世界,使幼兒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
參考文獻:
[1] 王小輝.幼兒數學探究性教學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1).
[2] 魏彩霞.如何提升數學操作活動的質量[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8).
[3] 許燕頻.幼兒數學操作性學習的認知特點及指導策略[J].教育探索,2008(11):65-66.
[ 責任編輯 谷會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