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輝
摘 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連貫性非常強的學科,如果教學的方式轉變過大,會讓幼兒產生對學習數學的負面情緒。所以,幼兒和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應得到教師的重視。文章對幼兒園與小學在數學教學中過渡與銜接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幼兒數學;小學數學;教育;銜接
中圖分類號:G613.4;G623.5 文獻標志碼:B 章編號:1008-3561(2017)12-0071-01
幼兒園的大班教育工作主要是為進入小學的一年級教學做準備,而小學一年級是學生展開教育工作的初始階段。所以,對于兩者的銜接處理的方式將會影響到幼兒后續教育的效果。如何讓幼兒步入小學后能快速適應小學的學習模式,使得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科學合理化,是當下亟須研究與探索的課題。本文以北師大版的教材內容進行探討,并從中總結出良好的銜接方法。
一、幼兒和小學數學教育銜接過程所產生的問題
北師大版的幼兒大班教材內容有:物體的分類和排序、量的比較、單數雙數的認識、十以內數字的組成拆分、不進位加法運算、不退位的減法運算、進行幾何圖形和時鐘的認識,等等。而進入小學一年級階段后的教材內容有:1~20內的基數、序數和相鄰的單雙數組成,20以內進位和退位加減法運算,進行百以內的數字和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應用題的教學,等等。從這些教材的內容可以看出,北師版幼兒園的大班教材內容和小學一年級教材內容的編排存在數學知識的重復性,這極易造成幼兒對數學學習失去新鮮感,給后續的教學造成困難。在步入小學后,學生的數學課堂游戲性教學模式大幅度減少,教學方法以講解練習為主,這種轉變也會造成幼兒難以適應小學的教學環境。
二、幼兒和小學數學教育銜接的幾點建議
(1)教材上的銜接。針對上述教材重復的問題,教師在對實物的運算過渡到抽象數學運算的時候應進行適當引導,然后讓幼兒在計算上進行易轉難的分類訓練,讓幼兒形成一個整體和部分的思維結構。而教師在教學生掌握分類關系的時候,應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推理訓練和演示推理的初步能力培養,使幼兒能理解實物分類、圖示、數的分解組成。教師在用圖畫描述的應用題教學時,應教導幼兒對數量關系的分析,并指出其計算式與解答的結果。同時,教師應注意相似內容的仿編,以培養幼兒將生活語言轉成數學語言的抽象能力。
(2)教法上的銜接。北師大版的幼兒教學具有比較直觀的形象特點,是以興趣歡樂為主的教學模式,主要偏向游戲狀態的學習。而小學一年級的教學模式是以幼兒教學的方法作為基礎,然后進行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為了實現幼兒園數學與小學數學的教育銜接,教師應考慮到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學游戲性的特點,在教學形式等方面都應進行連接,并有意識地以幼兒能接受的速度減少教學中的游戲成分,以消除幼兒進入小學初期因環境變化所造成的不適應。在逐漸轉變成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適當延長教學時間,慢慢地接近小學的教學模式,使幼兒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3)管理上的銜接。學習的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從幼兒園到小學,幼兒一時難以適應小學數學的新要求。幼兒在幼兒園主要是以玩樂為主,是在毫無壓力的環境下度過幼兒時期,而步入小學后要學習的科目、考試和作業也相對增多,因此銜接好學習的方法對幼兒以后的發展非常重要。幼兒在進入大班后期時,教師應科學地制定出與小學一年級相近的教學模式,適當增加課時,由每周兩節數學課增加到四節,而且要適當延長教學時間。教師應適當提高幼兒對教學活動和角色的認識,對教學環境進行精心布置,并通過耐心引導,使幼兒提高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同時,教師應把數學教學和其他教育活動進行融合。但同時需要注意,在幼兒階段進行小學教學模式銜接的過程中,不要過于片面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獲取,要注重這幾個方面的平衡發展。
三、結束語
幼兒園為小學做準備,小學是學校教育的開始,小學教育是幼教的繼續、發展與提高。因此,幼教和小教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習教材、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等方面做好銜接工作。同時,教師應從幼兒的教材入手,弄清每個部分的教材在整體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使用聯系與發展的觀點進行幼兒與小學數學教學銜接教材的分析與處理,從而引領學生去創造、感受和領悟新的數學教學方式,讓幼兒與小學數學教學能有一個良好的銜接過程,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與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馮光庭,朱志華,甘萍,等.基于數學教育文化觀的幼小數學活動(教學)銜接問題探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08).
[2]李德明,謝利民.從他者模仿到自我建構——幼、小數學銜接教學策略探析[J].教育科學論壇,2012(02).
[3]陸春明.幼兒園與小學數學課程銜接[J].課程教育研究,2013(07).
[4]楊文.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