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蓮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受到了教育界的認可。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初中語文課改的教學要求。以初中語文教學為研究對象,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來具體分析教學問題和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意識
葉圣陶曾經說過:“學習語文就要靠學生自己,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自主學習是通過教師的指導,在學生發揮自身主體的作用下,并以自學、質疑、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啟迪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是一項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求知方法,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只有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獲取一定的語文知識,才能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然而學生集體探討知識的意識并不強烈。“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此,自主學習是發揮學生集體智慧的最佳方法,只有將學生的集體智慧發揮到極致才能看到整體性的進步。所以,影響自主學習的非智力因素——集體意識相當重要。只有具有超高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有較高的學習效率。這些學生肯定會比消極、缺乏興趣的學生學習更加輕松,也會比對學習材料感到恐懼的學生更加愉快,因此,自主學習十分重要。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重學生學習語文的情緒,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給予學生最大的學習權利,教師應該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與條件,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實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情緒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通過自主性的學習,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能將自身的才能展現出來。
二、營造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學生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預習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他說:“一篇好的文章,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必須教會他們預習。”這就告訴我們,預習是十分重要的學習環節。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預習方法。第一次接觸課文時,學生要按照教師的提示自學,從而初步理解文章,并將不理解的地方標記出來,提出自身對該知識的理解,從而讓學生產生查閱的學習動力。通過學生的質疑就能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為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比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通過教師的預習,學生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作者在第一段就描寫了百草園的樂趣,為什么作者要說“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如果說捕鳥是為了突出景物描寫,突出百草園的樂趣,那么為什么還要描寫媽媽講故事?通過預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也由被動接受改為了主動探索,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創設開放性的課堂
開放性的課堂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掃除文章中的障礙。而且要創造博學課堂,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課堂知識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幽默風趣的語文教師,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就要讓學生主動熱愛語文,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教學的思想性與趣味性,從而打破學習的寂靜。而且,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觀察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性,從而實施因材施教,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
比如,李白的《行路難》,如果教師將文章與歷史充分地結合在一起,將李白的人生坎坷與性格表達出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詩中的“雪滿山”“冰塞川”等詞。又如,《馬說》中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此時可以結合老師給學生的小獎勵,運用幽默的教學風格,得出結論。語文與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擁有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
總之,語文教師要將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運用到教學中,通過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喚起學生自我意識、集體意識的基礎上,來激發學生深層次探索的欲望。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以專業的自主學習方法來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體會自主學習的意義,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不斷探索與改革,以創新的教學模式為主要形式,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丁梅芳.教師角色轉變與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
[2]孫曉娟.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5(1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