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研究數學理論,肯定是枯燥乏味的,這就讓很多學生感到厭煩,久而久之淪為學困生。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可以挖掘數學實踐性比較強的一面,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活動實踐來體驗數學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通過活動實踐提高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實踐;興趣;問題
初中數學實際并不難,縱觀現行的初中數學教材,都是從最基礎的內容學起,然后循序漸進地深入。之所以很多學生覺得難,這是為何呢?究其原因還是傳統的照本宣科說教和題海戰術惹的禍。數學如果單從知識的角度來講,確實顯得抽象枯燥,讓很多學生提不起興趣。那么為了提升課堂效率,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新課改要求我們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爭取讓數學知識以切合他們認知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初中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比較緊密,為了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筆者通過實踐整合教學內容,設置數學實踐課堂,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他們盡快吸收知識,轉化成能力。下面,我就初中數學實踐教學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設置數學游戲,激活探索興趣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初中生處于好奇心比較強的青春期,一味地理論說教只能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所以,我們要抓住興趣點,設置游戲活動,讓他們通過游戲,不知不覺中完成對數學的認知、體驗和運用。比如,學習“概率知識”時,我們可以把大家分成幾個實踐小組,讓學生做拋硬幣的簡單小游戲,通過登記硬幣正面朝上的次數和概率,大家就能感受到拋擲次數越多,正面朝上的概率越接近50%。這樣設置能深入淺出,讓大家從一個簡單的小實踐認知數學的本質,激活他們學習數學、探究數學的興趣,同時也為數學知識的運用奠定基礎。
二、強調動手實踐,培養動手能力
數學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生活實踐中很多問題都需要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所以,數學活動除了突出興趣以外,我們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初中數學知識中的軸對稱、相似三角形等知識,都能通過動手實踐來服務于生活。例如,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用到的軸對稱原理做成的裝飾和器具,然后鼓勵學生親自嘗試折一折,疊一疊,拼一拼,剪一剪來感受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點;再如,學習相似三角形以后,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動手實踐來測量一下學校旗桿的高度……這樣設置數學課堂,讓數學不再沉悶,而是變得靈活、趣味,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同時,有效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理論結合實踐,搭建知識架構
通過實踐不但可以強化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反過來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概念和原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以“在做中學”的思想,倡導通過活動體驗來感悟數學知識的生成、發展過程。然后再結合基本數學概念和原理進行逆向思維。比如,我在教“多邊形外角和”時,就巧妙結合“做中學”的精神,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題目分別進行不同多邊形的外角的拼接測算,最后對比發現各多邊形外角都是360度。這樣設置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了“做中學”的妙用,通過反思、歸納和總結理論結合實踐對搭建學生知識架構有著直接的刺激作用。
四、設置綜合課題,提升研學能力
在信息主導的21世紀,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掌握搜集材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技巧。學生也要努力鍛煉和提升將實際問題抽象和簡化成數學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內容時,學生能根據大掃除活動,根據勞動任務、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改編出應用題,最終分析出能在最短時間內使勞動任務得到高效完成的分配方案。經過培養和誘導,他們逐漸養成了站在數學的角度和立場,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分析事物、解釋事物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敢于探索和創新的科學精神。我們要重視增設“生活數學”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用數學思維解釋和解決問題,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良好習慣,同時也為大家搭建了一個展示和實踐自己的聰明才智的舞臺。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理論結合實際,提升學生數學技能的總結和歸納。筆者認為,一線數學教師必須根據教學需要,有計劃、有意識、有目的地為學生設計合理的數學實踐活動,并及時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水平與能力去獨立完成。如此設計不但有助于培養初中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習慣,而且有助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系,給數學學習和活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蔡學珍.淺談初中數學動手實踐活動的有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3(23).
[2]周建香.初中生數學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