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莉
摘 要:個人先學、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是生本課堂教學的四流程。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繼學生自主完成本課前置性作業后,再小組檢查、討論、訂正、完善前置性作業,并深入理解本課學習內容的過程。所以,小組合作也是掌握課堂內容的關鍵,要抓好小組合作的每個細節的落實,讓小組合作為實現生本高效課堂而盡快發展。
關鍵詞:生本教育;小組合作學習;細節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十分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在小組里暢所欲言,交流討論前置作業時,各抒己見,分享自己的發現,思維的火花在這里碰撞,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等得到發展……這是我們所追求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理想狀態!
經過近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總結,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在高效課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幾點細節:
一、小組編排要有目的
小組的建立要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編排。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情況,組成同一小組內好中差合理搭配、小組之間學習能力和成績相當的學習小組,為了保證學習效率,每組4~6人為宜。小組建立男女比例要適中,學生性格要互補。且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教師應當共同商討,綜合考慮協調搭配學生。在小組建立一個階段后,要隨著學生成績的變化和存在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明確分工,合作學習
各小組內成員要明確分工,組內討論時,由組長組織,每位成員發表各自見解,由中等生記錄,并確定發言順序,一般由后進生先代表小組發言,再由中等生補充,組長總結。
根據各組學生合作學習的情況,組內成員職責要定期輪換,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小組有了明確分工就會有良好的課堂秩序,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首先要培養每個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這既能發現與自己不同觀點的解決問題方式,也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揮團體的合作精神。另外,教師還可努力創設便于學生思考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動腦欲望,逐步形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感想、敢做、敢說。
在交流時,傾聽也是一種合作,要努力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和思考別人的發言。如: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體味別人的閃光點,為什么我沒有想到,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傾聽別人的發言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這樣既可以學習別人優點,又可以找到與別人的差距,同時開展教育,使學生明確不聽取別人的意見是一種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逐步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三、激發動機,促進合作
學生有了先學的基礎,回到課堂,就可以進行小組交流。由于每個學生都有積極的研究心得,無論多少、無論對錯,每個孩子都會有一種自我表現的欲望。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中,其他同學的幫助和他自己的努力會產生明顯的成就感,表達愿望會更強烈,這時只要你給他一個平臺,輔以適當的激勵可能會使其對下一步的學習產生更強烈的渴望,從而走向學習中的良性循環。這對于一個教學班來說,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而對于一個人來說可能是一生學習的動力。
四、創設情境,激勵合作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從根本上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設計一些帶有競爭性質的活動,如編對話、作調查、猜謎語、記者采訪等等,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課堂氣氛充滿激情和自由。激發學生求真、向善、愛美的潛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合理有效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這樣更大地發揮學生之間的合作效能,使小組合作學習形成合力。
五、合作探究,有機結合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完成前置性作業之后進行的,而前置性研究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每個合作交流完善前置性作業的觀點,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合作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想法,才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實效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六、激勵評價,強化合作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對他們激勵表揚。如:當小組在臺上進行班級交流時,與臺下進行互動,可以請臺下的學生來點評,“你說得很正確”“你們組的方法很好”等等,側重肯定、欣賞別人的優點,進行激勵性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教師也可以在小組間進行評比,每節課評出最棒的小組,兩周總評“優秀小組”,并進行獎勵。
七、伺機引導,加強合作
生本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合作者、引導者,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圍繞教學重點反復爭論、研究、質疑,最終達成共識。在學生合作學習時遇到問題,教師及時出手委婉提出,并引導學生繼續思考,最終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在合作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總之,在生本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一條有效途徑,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實現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的。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