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萌
摘 要:成語作文是初中生接觸的一類比較獨特的作文類型,也是近幾年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成語作文是一塊留白范圍較大的作文體裁,能夠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解放學生的思想,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有較大的提升作用。著重闡述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提升學生成語作文寫作能力,幫助學生在成語作文中滲透自身情感,真正做到語中有情,語過添情。
關鍵詞:初中生;成語作文;策略
初中生在剛接觸成語作文的時候,思路并沒有那么開闊。思維的局限性導致學生的思想被束縛,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結合先進的教學理念,以成語為基準點,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輻射式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不同方面開展。
一、成語在議論文中的滲透訓練
議論文是近幾年來的中考作文重點,也是學生寫得最多的體裁。但是,成語作文要求學生根據一個成語展開論述,有具體的論點、論據,深度解析成語的意思,可以是贊揚、啟示、諷刺或者抒發情懷。因此,對待這類議論文,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提醒學生從一個角度去開展,如贊揚、抒發自身的看法。比如針對“起于微末”這個成語展開寫作,語文教師應當提醒學生,可以從這個成語的詞性去分析。首先,應當認知這個詞性帶有一定的貶義成分,所以讓學生進行寫作的時候,整個文章的基調必須是“灰色”“諷刺”意味的,只有確定整體的寫作基調,才能更好地進行創作。以下是筆者的些許見解:
1.確定題目
題目是作文的題眼,是整個文章的門面,如何在作文考試中“力拔頭籌”,題目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題目必須能夠表明自身的觀點,切勿虛無縹緲。學生在確定題目的時候,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盡量“高大上”,讓人捉摸不透,到最后只能是自己給自己挖坑,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因此,題目的確定必須有新意,有立意,最起碼他人一看,能立刻看到你的立場。以“好高騖遠”成語為例,筆者認為有以下題目可供參考:
(1)生于毫末,成于壯闊;(2)莫使“高”變“低”
這兩個題目只是筆者的拙劣之作。筆者認為題目的確定必須能夠表明自身的立場,這兩個題目明顯否定了“好高騖遠”所表達的不切實際的觀點,也定好了整篇文章的寫作基調,為后面的寫作也就打下了基礎。
2.正文構思
有了好的題眼,必須擁有較好的正文搭配。正文能不能吸引眼球,首段論述以及末段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針對“好高騖遠”這個成語,筆者班中的幾個學生理解得比較透徹,可以借鑒他們的描寫方式進行闡述。
學生作文節選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這蒼茫宇宙之中,萬物皆起于秋毫,秋毫之中,蘊含無盡的變化。所有的變都因長久的積累而起,所有的成就也由不懈的奮斗而得?!?/p>
分析:運用了老子對事物發展的規律論點,有理有據,并且句式鏗鏘有力,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最后一句“所有的成就也由不懈的奮斗而得”也表明了自己的論點,開篇點題,有理有據。
議論文有論點必須也得有論據,可以引用一些名言名句,加入一些實例,這些都是為作文增分的地方。本文第一段已經闡述,做事應當扎實打基礎,按部就班開展,以下是論據論證:
學生作文節選2:
東漢名人陳蕃少年時所持觀點“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素來招人批判,在我看來,他這種好高騖遠、忽視量變的思想是極不可取的。薛勤對此早有苛責之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天下”雖然偉大,但成就這一壯舉,卻也缺少不了“掃一屋”。如果連“掃一屋”都無法做好,那更無“掃天下”之毅力和能耐了……在執筆寫下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之前,他還沒有經受指間老繭的痛楚折磨,那層被褥完好如新,那池潭水也透亮如鏡。但從拿起狼毫筆那一天起,他從未放棄練習的機會,日夜心中只有書寫,直到把被席劃破,池水染黑。
分析:為了給自己的作文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學生引用了陳蕃和薛勤的“掃屋論”,以增強自身的論證說服力,后面學生運用了王羲之、海倫·凱勒以及貝多芬等名人的事例進行闡述,又增強了論證依據。
3.結尾
議論文的收尾工作也是整個文章的重中之重。首尾呼應是學生運用最多的,但是,筆者認為這樣有些形式化,可以適當進行改變,但是必須突出自己的論點,能夠讓讀者看到自身的情感,能感受到、觸摸到。
學生作文節選3:
也許在這條成長之路上,會遍布荊棘,內心不夠強大的你,可能在黑夜行走的時候遲疑、退縮、無助、彷徨,但是,在向后退縮的時候,請及時擦亮你的雙眼,回頭看走過的路,血與淚滴染過的荊棘,會綻放出最驚艷的花朵,空氣中散發著令你陶醉且久久散不去的芬芳,所以,請你面帶微笑,對著即將升起的太陽說:“今天,你好!”
分析:大部分學生在進行寫作的時候,會采用呼應首段的方式進行結尾。千篇一律,容易給人審美疲勞之感,“起于毫末”本身代表自身的出身低微,但志不窮的意蘊。這種略帶藝術感的收尾方式,給人深思,發人深省,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二、成語在記敘文中的運用
記敘文是一種重要的寫作體裁,在記敘文中滲透成語內涵,也是當今比較流行的寫作形式。因為,成語本身就能表述一個故事,比如刻舟求劍、聞雞起舞等等,這些故事學生耳熟能詳,學生只需進行仿寫,便可以有效進行創作。但是,一些考試題目中會出一些比較抽象化的成語,如心花怒放、千錘百煉、分道揚鑣等等,這些成語真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學生在看到這些成語的時候,審題都會出現問題。雖然成語意思很容易懂,但是以敘事的形式開展,就有點困難了。下文以“嚴父慈母”這個成語來進行闡述。首先分析,這個成語并非代表一個故事,它僅僅代表我國一個傳統家庭的小縮影現象。學生在思考的時候,都會往一件小事上寫,瞻前顧后。常常害怕寫得太普遍,不夠深入。在筆者看來,敘事文能夠提分的關鍵在于一個“情”字,只有帶著真情實感寫出來的東西,才能打動自己也能打動其他人。
1.敘事簡短,但一定要言簡意賅
下文是學生寫的《我眼中的嚴父慈母》這篇作文的節選片段:
“今天天氣預報說有雨,給孩子在包里放一把雨傘。”媽媽用慈愛的聲音低緩說道?!八偸莵G三落四的,不要給他放雨傘,讓他挨一挨淋,自己會長記性的。”
我趴在門的后面偷聽到了這一切,心情由暗暗竊喜轉變成了心如冰霜。感恩于母親的慈愛,失落于爸爸的冷漠。
分析:開篇通過“下雨帶傘”這件事,直接扣準“嚴父慈母”這一成語的感情基調,簡單明了,言簡意賅。
2.高潮凸顯,立意明確
作文節選片段2:
不一會,爸爸穿著略顯笨重的雨衣進門了,只是右手提著的蛋糕卻格外引人注目。天啊,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喜出望外,看著爸爸瘦弱的身軀,我不禁有一種莫名的酸感。
吃飯的時候,媽媽依然帶著慈愛的面容,爸爸依舊拿著他那沒看完的報紙??粗菍哟畏置鞯牡案?,內心隨性宣泄出:愛一直在!
分析:這篇敘事文主要講述了一件過生日的小事,真實再現了“嚴父慈母”的傳統家庭縮影,全篇文章感情基調平緩,只有到“生日”片段有了高潮,也是整篇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最后“愛一直在”表明自己內心的想法。
學生都應當學習這種寫作形式,感情必須真實,能觸碰心靈。大多數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總是將敘事寫成流水賬,毫無新意和心意。初中語文教師應當著重鍛煉學生的敘事功底,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去發現寫作素材,用真情實感去訴說和編寫,這才是一篇佳作的必備要素。
總之,成語作文是初中作文練習的一種新趨勢,筆者介紹的幾種方法,只是筆者的淺薄意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實踐研究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提升學生的成語作文水平,努力讓他們做到“語”過添情。
參考文獻:
張芳,楊帆.“網絡類成語”的類型及其生成動因考查[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