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欽
每個學校都面臨著這樣的矛盾:一方面學生在校時間以及課時是相對固定的,而要學習的內容卻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我們要站在培養完整的人的角度制定我們的教育目標,而學科體系的鮮明界限又將其割裂。如何讓教師從一節一節的課堂中跳出來,從“相鄰洞穴”的教室中走出來?
我們著手建立一個生態的大課程:超越班級授課制“班、課、時”的局限,從“課堂、單元”的學習變為“學期、學年”的學習,形成一個科學的學習鏈條。
共同的課程目標
我們認為,學習的發生是學生的足跡所至和人際關系所在。所以,提出構建以“真實的學習”為價值取向的生態大課程,通過學科內容的整合以及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讓學習更加貼近孩子的現實生活。換句話說,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孩子的生活,真實的學習情境就是孩子的世界,這個世界與將來走向社會的世界應該保持最大的一致性。所以,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獲得知識技能、動手實踐能力,習得明辨性思維的過程,也是獲得交往、合作、分享、表達能力的重要過程。
在課程建設上,不能僅僅依靠對課程的小修小補,需要跳出長期以來“加加、減減”的單一思維,站在全球背景下,立足于學生的終身和全面發展,將學習與生活相融,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
“受歡迎、有能力、有擔當”是“大家三小”的學生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分解成五個核心能力,即積極行為的能力、學科基礎知識和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團隊協作創新的能力和追求包容、規則、公正的能力,這已經成為每個學科共同的課程目標,并通過生態大課程的構建,落實到每節課和每個活動中。
生態的課程架構
1.“三層六類”的課程結構
借鑒國際學術研究領域的劃分,我們在保留分科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將原本分散的10多門學科按照學科的相似性,重新分類合并,形成了六大學科課程群:語言類(中文、英文);數學、科學、技術、工程和信息;歷史與社會科學;視覺藝術類(美術、手工、攝影、微電影);表演藝術類(音樂、戲劇、舞蹈);積極身體活動的健康生活方式。整合后的六大門類課程減少了學科分類帶來的內容上的重復,模糊了學科間的界限,同時,通過課程內容以及學習時段的整合,為學科間的協同教學提供了機會和可能。
基礎層:主要是基于學科知識本身的跨學科學習。繼續保持和發揮分科教學的優勢,以學科內知識的綜合為主,著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追求品德、行為、知識、技能的整合。以各個學科知識為主展開的主題/項目學習,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習得真實的能力和品德。鼓勵在既定的分科學習的基礎上,延展學習的內容,主要由某一個學科發起跨學科學習。
拓展層:以班組群為主的跨學科、跨年齡的學習。班群內不同班級根據學科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減少不同學科間知識的重復或隔裂。同時,通過跨齡學習,為學生間互為師長提供學習的機會。
開放層:主要是跨齡的、多學科的探究學習。以有意義的真實問題或任務為核心,開展項目式學習。運用跨學科、跨門類的綜合知識技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基礎層、拓展層以及開放層三者之間不是逐層遞進的關系,也不存在截然割裂的界限。在三個層面的教與學方式上,都強調要根據學習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直接教法+小組合作+團隊研究”的方式;都注重將積極行為的學習與知識、技能以及明辨性思維等有機融合在一起。
2.大板塊時段
以90分鐘為一個學習板塊,提供多種學時組合的可能,這期間沒有上下課鈴聲。由兩個或多個學科的教師自主協商,靈活安排,為跨學科學習提供了實踐創新的土壤。
具體來說,是將一天的學習時間整合為三個時間板塊和三個群組活動時間段。每個板塊學時為90分鐘,每個群組活動時間段為40分鐘。群組活動時間包括大課間、班會、午餐和群組管理等。
3.評價量規
每個學習項目,無論時間長短,都要有師生共同商定評價量規的環節,將學習目標融入其中,避免出現只熱鬧好玩但沒學到知識的問題。
從四個維度三個級別制定評價量規。四個維度分別是學科知識和技能、交流互動的技能、協商合作的技能、項目管理的技能。每一個維度下的目標和行為要求,一般分為“需要避免”“可以提高”“真的很棒”三個量級。
4.積極行為的養成與支持
與此同時,我們的另一條主線——積極行為養成與支持系統,也非常鮮明地由幕后走向臺前,通過評價量規的方式進入到學業系統中,成為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問題、有互動;行有規、行同矩——這是所有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遵循的共同行為準則。
有問題,有互動。學習的發生源于問題的發生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師生在一個共同學習的場所中,建立在充分獨立思考基礎上的互動與對話,可以讓學生對于問題以及自己的見解有更加全面的認知。
行有規,行同矩。每個教師都會給學生立一個規矩,家長也如此。但是,我們的規矩之間缺乏共同的話語符號,因而,一個教師一個規矩,一個家長一個脾氣,學生很難形成穩定的“規矩”。大人除了要有行為示范,更要有一致的專業行為的指導,也就是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在兒童的需求以及成人社會的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關系。在小學階段,學習人類社會最基礎、將來走向社會依然必需的“行為習慣”,而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發力。
基于安全、責任、規則、尊重、合作五個原則,我們強調學生養成幾個重要的行為自覺。比如,一級一級上下臺階,樓內自然行走不奔跑,把手放在自己的身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等。我們還給學生提供了0-4五個音量等級,指導學生在不同空間場合使用不同的音量等級。
我們要求教師之間、家校之間以及不同空間場合中,始終保持穩定、一致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無論在哪里都受歡迎的人。
學習的“里程碑”
學生應該知道、理解、能做什么?教師怎樣知道學生何時學會了?是通過各種學科試卷考試,還是基于真實的學習任務的表現評價?一個有意義的真實的學習場景,既是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回答學得怎樣的過程,因為,學習即評價,評價即學習。
每個學年末,學生都要完成一個“項目”,如“訪問幾個高年級的學長,與他們交朋友”“新認識三個不是教你班的老師”等任務,也有“校園節水情況調查”等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學習,了解學生可以達到的水平,我們稱之為學習的“里程碑”。六年里大小不同的里程碑式的評價,成為學生不斷前行的方向,也是教師改進教學的方向。再加上常規的紙筆測試,通過添加開放性的題目,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思維的深度與靈活度。我們通過項目完成和紙筆測試兩大形式,全面考核學生一學年的進步。
我們的“畢業項目”就是一個綜合各種知識和能力的綜合性的項目學習,也是檢驗六年小學教育的一個“里程碑”。學生通過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畢業展演等環節真實地回答:在這六年中,我們學到了什么?學得怎么樣?
學生從以上三類中各選擇一個內容或主題,從組建團隊、確定選題,到查找資料,再進行現實世界的調查,提出解決問題的決策、創意或方法,經歷選題、設計、分析、實踐、答辯等環節,學生需要調動六年來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與學生一同走出紙筆考試的局限,幫助學生用更多樣的方式解讀“我的優秀”。
當我們把“真實的學習”作為課程價值追求時,就不再僅僅滿足于開設了什么樣的課程,有多少個門類,而是致力于尋找更加具有真實意義和價值的項目;也不再困惑于區分是“項目學習”還是“問題學習”,或是“主題學習”,甚至疑惑“我還能不能用講授式的學習”,而是將講授式(直接教法)的學習和項目學習有機融為一體。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教師不再糾結于一節課的課時夠不夠了,不再僅限于“我講不完”這樣的困擾,而是通過“算大賬”,把握學生整體的發展階段。從上好一節節課,到考慮一個單元的學習,再到一個學期的學習,甚至更長時間的學習,逐步建立各個學科教師共同作用于學生發展的大課程。
編輯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