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銅陵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安徽銅陵244000)
基于需求導向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優化
——以A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例
張海峰
(銅陵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安徽銅陵244000)
實踐教學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中仍然處于薄弱環節,現有實踐教學體系存在實踐教學方法單一、重形式輕內容,實踐效益欠缺,實習實訓平臺建設水平不高,實踐師資匱乏等問題。通過科學設置“課程模塊”,確立公共管理職業能力培養的中心地位;創新實踐教學模式,規范實踐教學過程;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完善實踐教學考評辦法和校內外依托機制,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對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優化,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培養適銷對路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
需求導向;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1],進一步明確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向需求導向模式轉變的指導思想。在此導向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受重視程度也日益增強。目前公共管理類學科專業存在對口就業困難、與市場銜接不緊密等問題,相比一本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學科專業畢業生的市場需求不足,供需結構失調問題更為明顯。加強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對于加快學科建設,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于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以A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例,通過分析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現狀,發現其中的問題,試圖對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優化,以期培養適銷對路的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
1.1 現有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成
A校公共管理類專業設有公共事業管理與勞動與社會保障兩個本科專業,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安徽省最早設立、學校首批升本的校級特色專業。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A校在對地方產業、行業和用人單位調研的基礎上,以學生能力輸出為導向,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的邏輯路徑,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全面修訂,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增加了實驗教學課程開設數目及實踐教學課時的比例,加強了公共管理類專業實習基地建設。以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例,目前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相關專業課程在課堂上理論聯系實際開展的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形式等;如A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現開設9門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分別是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保基金管理、社會保險、職業安全衛生、勞動關系、人員素質測評和就業與創業課程中的實驗內容。第二類是以實驗室為依托開展的課程實驗教學,A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主要依據公共管理實驗室開展實驗教學,該實驗室是2008年9月在原財稅金融實驗室的基礎上建立,除自建外,另外通過與其它院系共建實驗室,現有的實驗條件基本滿足目前正常的教學需要。實驗教學主要依托實驗教學軟件,仿真模擬企業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程序,為學生提供一個近似的工作環境體驗[2]。實驗軟件主要有購買、與具有軟件開發能力的部門或單位合作自行開發、從相關政府部門或其他單位獲取等三種來源。第三類是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軍事軍訓(含軍事理論)、認知實習、社會實踐、學年論文、職業能力綜合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畢業教育及畢業答辯等。
從專業培養方案來看,實踐教學體系又可分為兩大塊,一是課內實驗教學,包括相關專業課程在課堂上聯系實際開展的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形式及依托實驗室開展的教學內容。二是課外實踐教學,即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從學時和學分分配上看,課內實踐教學分配208學時,占總學時比例為8%;課外實踐教學時間為29周,占總學分比例為14.74%。從實踐教學模式來看,課內實踐活動為集中教學模式;課外實踐活動則有集中和分散教學兩種。從實踐課程結構比例來看,除公共選修課外,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都含有一定的實驗教學學時,但相比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學時仍然偏少(見表1)。總體來看,A校公共管理實驗教學仍然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教學形式,開設不超過三個學期的實驗課程占總課程的65.21%。
表1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結構比例
1.2 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成效
加強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目的是服務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從實際2014-2016年A校該專業的就業統計來看(見表2),盡管統計就業率較高,均在90%以上,但冷靜分析發現,實際就業率并不高,就業率指標主要是被就業證明拉高,存在一定的水分。A校該專業計劃培養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司法系統等政府機關、基層組織、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1]。但從畢業生實際就業單位類型來看,正式簽約、機關單位就業、考研升學比例較小,兼有零星的參軍入伍、基層項目、自主創業等其他類型就業;主要的就業去向仍然是企業,且集中在民營企業;從畢業生就業流向地區來看,近幾年省內外就業情況趨于一致,就業流向以省內為主,省外就業江浙滬相對集中,其他省份較為零散,在省外就業人數上,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北京五地2015-2016連續兩年位居前五位。
表2 2014-2016年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就業率統計
表32014 -2016年A校雙選會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需求崗位統計
通過與近三年的A校雙選會的單位需求崗位比較發現,社會對該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不多,近三年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需求率分別僅為0.6%,0.3%,0.1%。需求單位多為信息、教育、生物科技等民營企業,需求崗位以信息咨詢、教育服務為主,這些崗位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專業素質并不作特殊要求。從單位需求地區來看,上海、江蘇、浙江居多,本地區需求不多(見表3),這一方面是由于江浙滬對人才需求總體量較大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地區對人才的吸納能力不足問題。
從以上的現狀分析發現,公共管理實踐教學的發展依然滯后于其內涵建設的要求,實踐教學在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中仍然處于薄弱環節,離社會和時代對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差距還較為明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實踐教學多以案例教學為主,其它教學形式重視不夠
案例教學是公共管理類專業課內實踐常常采用的一種教學形式,被喻為美國公共管理教育的標準模式,是有利于學生獲取和拓展其職業能力、技能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我國公共管理案例及教材建設本身比較滯后,實踐教學缺少與教學內容[1]、課程重點相匹配的典型案例運用。學生無法從課程上學習到和實際應用有關的知識,難以產生共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的發揮。另外,課內實踐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甚至有的老師認為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就是案例分析,對情景模擬、體驗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采用不多;加之實踐教學的內容拘泥于書本和教材,開放性和靈活性不足[3],學生缺少對講授內容足夠的思考與討論空間,導致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較低,主觀能動性不能有效發揮,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
2.2 實踐教學重形式輕內容,實踐教學過程缺乏有效規制
實驗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打好專業知識基礎的重要性,真實地體會到社會保險的復雜性和嚴謹性,鞏固學生在課堂理論講解上的模糊以及印象不深的地方,補充存在的欠缺。在實驗過程中也能培養學生做事仔細認真,注重細節的專業品質。盡管學生對實驗課教學這種形式總體感到滿意,但普遍認為實驗室的仿真模擬系統所提供的內容仍然十分有限,實驗室設備比較陳舊、實驗內容脫離課本以及存在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在目前開展的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活動中,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如實驗老師為完成實驗教學任務,事先設置好模板,學生只需按照內容填寫實驗報告即可,學生缺乏自主完成實驗的過程。這種處理方式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質量。
2.3 尚未建立有效的實習實訓平臺,學生實踐活動效益不高
主要表現在:一是校內實踐教學軟硬件設施水平不高。目前A校公共管理實驗室面向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與稅務三個專業開展公共管理實驗教學,同時服務于會計、金融、經管、經貿等其他專業。隨著各專業招生數量逐步增長,本專業學生實踐課程的日益增多,難以同時滿足勞動與社會保障和其它專業學生使用。公共管理政策和實踐發展很快,公共管理類專業模擬軟件設施需要及時維護、更新,但囿于實驗經費投入的有限,軟件更新往往落后于現有政策的調整。二是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滯后。實習是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部門為政府勞動保障部門、商業保險公司和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盡管學校也與一些單位簽訂了實習基地協議,但很多都處于框架性的協議階段,有實質性的進展的不多。由于實習基地單一、參與實習時間較短,使得學生的社會實踐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特別是走馬觀花的參觀實習學生反映作用不大,實習的質量和效果不高。
2.4 實踐教學師資匱乏,教師實踐教學動力不足
我國社會保障的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相關的理念和制度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4],教師課堂的教學內容要適應于時代的發展,這要求公共管理類教師必須具有多學科背景、做到專兼職相結合、專家與官員相結合。然而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有些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操作技能和經驗缺乏[5],更鮮有政府部門就業經歷,自身實踐教學能力的有限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學生實踐效果。同時,很多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教師未配備專職實驗人員,多由專業課老師兼任,實踐教學總體師資水平不高,學生缺乏專業化引導[2],此外,相比理論教學,教師完成好實踐教學往往需付出更高的機會成本,耗費更多的精力,加之實踐教學經費制度傾向于對學生予以補貼,而忽視對教師的支出補貼,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1]。
3.1 科學設置“課程模塊”,確立公共管理職業能力培養的中心地位
從畢業生就業需求情況看,社保專業的對口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管理及公務員兩大塊。因此,實踐教學的重點應集中在讓學生在校期間學到更多有關于實際工作的業務知識。從筆者與騰訊、碧桂源等一些企業人力資源經理的訪談中了解到,企業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最看重的素質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專業素質。學生應了解政府各大保險的運作流程,能獨立進行參保退保,繳費和辦理賠償等日常事務,若要成為綜合性人才或勝任管理崗位同時要求畢業生具備勞動法、公司法還有財會金融方面知識。二是能力素質。主要有溝通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總結概括能力,責任心、抗壓能力、自信心、邏輯思維,反應速度,人際敏感性等等。三是現代化電腦操作能力。要求熟練操作office辦公軟件,特別是word文字的排版編輯、excel的常用公式掌握,并可以獨立總結工作,制作PPT。四是專業任職資格能力。人力資源師證書對于從事企業工作還是比較重要,它是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證明。由于公務員職位適進必考,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能進入政府等相關部門和企業工作的,基本上以承擔日常實際操作的工作任務為主,就工作勝任力來看,需求方最看重的仍然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因此,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首要任務就是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和就業市場的需求組織教學。建議聘請行業、企業專家與學校專業課教師一起,進一步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核心課程的實踐課程標準,優化專業實踐設置;加大學生實踐課程開設比例,豐富實驗內容,增開綜合性、設計性、應用性強的實踐項目;探索建立專業教育與產業發展、課程內容與職業要求、學歷教育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接的培養機制[6],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市場競爭力。
3.2 創新實踐教學模式,規范實踐教學過程
公共管理實驗教學是一個跨專業、操作性強的教學形式,實踐教學不等于案例教學,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如情景教學、研討教學、角色扮演、體驗教學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實際工作的情形,能夠對專業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隨著MOOC大量走進高校的教學及管理,公共管理類教師應逐漸把教材轉變為一種教育課程資源,授課不應固定某個教材,而是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考書目和期刊,讓學生根據興趣去了解前瞻性的研究成果,[7]拓寬他們的學術視野,增強他們的專業學習興趣。加強公共政策案例庫建設,案例的存放應與數據庫和網絡技術相結合打造出一個便于使用和交流的案例庫,師生能通過網絡隨時交流和溝通。專業實驗課可以組織開展模擬教學,比如說人力資源中的招聘、培訓、績效福利管理,讓學生參與活動體驗,將課堂本身設計成了學生實戰的場所,師生在課堂上自由交流,教學相長。研討式教學是比較普遍常用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有關工作技能,鼓勵學生在課后自發組織興趣小組,共同討論感興趣的專業學術問題,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管理者的能力和互助協作的團隊精神。繼續推行以過程考核為主的課程考核改革,采取多種形式全面考查學生的應用能力。完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明確實驗項目,加強實驗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書的編審,并不定期進行總結、更新;對于涉及課程綜合知識或與課程相關課程知識的實驗,做好綜合性實驗的認定驗收;通過實驗成績明細表對實驗過程進行監控;實驗報告和電子作業的歸檔。
3.3 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完善實踐教學考評辦法
加強實踐師資隊伍建設,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激勵措施,有計劃地安排實踐部門人員參與授課,打造專兼聘結合、“雙師型”、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學校要出臺鼓勵廣大教師深入公共管理實踐的相應政策,引導教師把行業、企業實踐收獲轉化為教學資源,推動公共管理實踐教學改革與專業建設。特別要增強教師行業、企業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教師教學實踐和教研科研需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師開展實踐,擬訂實踐方案,服務行業、企業管理及指導學生實習,把組織教師實踐與學生實習有機結合、有效對接。此外,建立教師實踐考核和成績登記制度,把教師實踐學時納入教師考核內容,使教師實踐教學成果體現在教師津貼和教師職稱評價中,維護教師實踐教學積極性。
3.4 完善校內外依托機制,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8]
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在原有公共管理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加大實驗經費投入,增設相應專業實驗室、開發相應軟件等;加強已有實驗室實驗項目的開發與利用,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在保持仿真性的基礎上,導入配合教學環節的內容設計,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增強自主性、創造性解決實驗中設計問題的能力,培養信息化管理操作技能。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滿足實習工作需要。針對學生不了解政府實際決策過程及利益相關者的作用方式,組織學生利用雙休日到企業開展“拜師學藝”活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享受到實際工作的樂趣。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地方經濟、文化和產業發展等科研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調查、文獻檢索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實務技能。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1]張海峰.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某院校學生轉專業現象的審視[J].銅陵學院學報,2016(2):116-120.
[2]王守文.基于交叉學科視域下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 ,2016(1):7-9.
[3]羅靜.應用型本科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26(11):85-88.
[4]楊慧.應用導向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社會保障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249-250.
[5]馬龍海.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探析——基于教學的視角[J].2010(11):62-64.
[6]何光耀,黃家慶.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研究之二[J].廣西社會科學,2014(10):207-211.
[7]杜小紅.英國德蒙福特大學的創新實踐教學[J].教育評論,2014(9):162-164.
[8]常維亞,邢鵬,趙莉,等.研究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26-28.
[責任編輯:束仁龍]
G642
A
1674-1102(2017)02-0142-04
10.13420/j.cnki.jczu.2017.02.034
2017-03-23
銅陵學院校級重點教學研究項目(2016xj073)。
張海峰(1979—),女,湖北洪湖人,銅陵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勞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