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一線教師的筆者對此很有感觸。
一、營造鮮活的課堂,尊重學生的主體
心理學表明,情感對個體的認知過程,具有積極和消極兩種效果。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營造一種愉快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這樣,學生身上所蘊含的學習潛質才會得到全方位調動,主體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更好地發揮。
學生是有理想、有情感的生命個體。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營造寬松、情感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形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臺,課堂中體現人性關懷,學生才能以最佳狀態回到語文學習中。其次,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在讀中感,在思中悟,在辨中明,在說中得,尋找充滿情思的課堂。第三,改進教學方式,充分運用掛圖、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化抽象為具體,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最后,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例如,辯論、課本劇等,使學生的人文關懷落到實處,又將工具掌握手中。
二、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中熏染
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為載體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主觀感受的表達,內心情感的流露,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
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人文關懷。例如,《軍神》《微笑著承受一切》《海倫·凱勒》等課文以鮮活生動的事例贊頌人物的高尚品質,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從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中領悟人物的優秀品質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又如,《兩湖》《拉薩的天空》《莫高窟》《秦兵馬俑》等課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祖國山河壯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凹ぐl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的目標在這時很好地體現。前兩篇景美、情美、文字美,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感受美的過程,感知課文所表現的自然美和語言美,進而就能表現美,創造美。后兩篇的情感教育可以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引領學生體悟其中更深層次的人文性。再如,《蒲公英》《小露珠》等課文是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教學中,我們要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中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感染學生,像春雨那樣“潤物細無聲”,而不是在課堂上理性空洞的說教。
三、尋找“雙性聚焦“的訓練契機
新課標中提及訓練不多,看似淡化了語言文字訓練,但不是說語文課堂不要訓練。首先,語文訓練是知識內化的過程。葉圣陶指出:“什么是訓練呢?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钡诙?,語文訓練是學生情感的再體驗,根據具體語境再創造。在教學中,教師應尋找“雙性聚焦”的訓練契機,精心設計訓練題,既要達到語言文字訓練的要求,又要充分體現教學的教育性、人文性,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例如,在教學《小露珠》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欣賞小露珠圖片,說話:( )的小露珠,讀文2至5段。
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小動物們為什么喜歡小露珠?
表演:學著動物的樣,夸夸小露珠。
還有哪些小動物也喜歡小露珠?想象說話:“早哇,像( )那樣( )的小露珠。”( )對小露珠說。
讀文第6段。
用“因為……所以……”句式說一說植物們為什么也喜歡小露珠?
你從哪些語句體會到植物們更精神?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
總結:
你喜歡小露珠嗎?為什么?因為……所以……
我們一起來贊美小露珠好嗎?你可以把課外資料中收集到的一些贊美小露珠的句子大聲地、有感情地讀一讀,也可以把收集到的句子和書上的句子串聯起來,用自己的話贊美小露珠。
以上的訓練,引導學生在人文情感的語境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學生在訓練中層層深入,感悟小露珠的外表美,心靈也美,獲得審美的情感熏陶,可以說是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再如,教學《東方之珠》,我引導學生領悟總分的敘述方式。在此基礎上,首先引導學生閱讀理解中心句“——到節假日,金沙廣場上就熱鬧起來”,抓住關鍵詞語“熱鬧”;接著讓學生自由表達,說說在節假日金沙廣場看到什么,再引導學生歸類,自主選擇兩個方面寫下來。學生在“說”與“寫”的訓練中,掌握了總分的敘述方式,還感受了自己家鄉的繁華與美麗。
語文課堂訓練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能只限于一兩個訓練環節,而應當在教學全部流程之中,無論聽、說、讀、寫,還是字、詞、句、段、篇,都可達到以上的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