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鳳圓
【摘要】初中階段語文教材中占主要內容的是文言文教學,文言文是我國傳統的文化遺產,是古典文學的精華,對于文言文學習的好與壞是決定學生語文成績的重要途徑。但現在的中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依舊不濃,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了激發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讓文言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精彩,本人在近兩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互動探究”式課堂教學,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言”“文”共生;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華夏文明的進步承載文言文的發展,是古人留下的一份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人教版初中7—9年級語文課本的45篇文言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粹,能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精神滋養,無不對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且會長遠地影響他們的思想成長。根據筆者學校近幾年的中考文言文部分的成績分析發現,文言文教學似乎對于師生來說都是一道難關,其迷人的魅力暫時沒展現出來。
一、“掃描式”文言文教學
(一)“重言輕文”“有言無文”
走進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常見這樣的情形:先是文學常識介紹;然后逐字逐句翻譯,務求字字落實,句句及翻譯過關;接著簡單來個“內容分析”“寫法小結”;最后課外背誦全文。教師寫滿黑板,學生埋頭苦記;教師教得沒汁沒味,學生學得味同嚼蠟。這樣的課堂,偏重于“言”的教學,死扣字、詞、語法,忽略了“文”的鑒賞學習,把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面目全非,致使很多學生讀不懂古文,缺乏人文素養。
(二)言文割裂、“得意妄言”
文言文教學的另一個極端則是,很多老師忽視文言文的文體特點,離開誦讀,離開字詞的梳理與品味,把它按照現代文的要求來教學生,只顧進行思想挖掘和情感品味,忽視了“文言”二字,把“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一基本要求徹底丟棄了。甚至有些觀摩示范課,任課老師也是象征性地給幾個重要字詞釋釋義,用時不到兩分鐘,而把絕大部分的時間用在環環緊扣的討論或探究上,結果,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后學生一片茫然,初三復習時,不少學生只記得一個題目,而課文里的句子卻沒有一點印象,不知其出自何處,更不懂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一)閱讀環節——課前誦讀,培養語感
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詞句道出了閱讀的作用及重要性。初中學生剛接觸文言文,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但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單義廣,一字多音,一字多義,假借字等,常會令學生發懵。所以文言文語感需要長期的朗讀訓練。
1.首先,重視朗讀中“師動”的作用
既然文言文誦讀是重中之重,如何引導孩子們喜愛誦讀,最重要的還是要老師做好榜樣。為此,要求老師在授課前就做到熟悉的背誦全文。我不管是在教授《〈論語〉十二章》還是《狼》的時候,從開課始,就以聲情并茂的朗讀撼動了全場,我是一字不錯地快速背誦全篇,最快速度是1分20秒可以背完《〈論語〉十二章》,教師對于課文熟練可以更好地感染學生,讓學生“信其道”。第二天,在抽檢學生對課文的復習情況時候,很多學生尤其一些比較好勝的學生試圖挑戰老師的背誦時間,把超越我當成他們的樂趣。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得背誦復習極大部分學生輕易過關(除了基礎極差的)。人人背書的場面不僅活躍了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氛圍,而且還為文言教學的第二、第三個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其次,在于教師動情地誦
根據課前找些音頻材料在課堂上作朗讀示范,明確停頓、語氣、語調、情感,帶領學生在熟背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沒有了書就解放了老師的眼睛和手,我可以即時用眼神與學生交流,用聲音與作者隔空神交。我們可以領著學生笑著讀、呼喊著讀、比著讀。讓學生“入乎其內”“忘乎所以”地誦讀。可以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組內練讀、組間比讀、表演朗讀、男女對讀、自由選讀、分角色朗讀和情景朗讀等。
(二)翻譯環節——在互動探究活動中釋放學習潛能
1.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翻譯課文,這是學習文言文最關鍵的一環。在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小組內派代表提出疑難問題,各小組討論解決或教師啟發引導;小組間的翻譯比賽,要求“字字落實,文從句順”地翻譯全文;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組內成員進行分工翻譯,然后小組合議整篇文章的翻譯(篇幅較短的文章,可小組成員每人翻譯一遍),再進行全班交流……
在教學中,我強烈地感受到學習的發生之處在學生,而教師是在發動、點燃和激勵學生。這樣的課堂,學生有了開展互助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在小組中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2.生生互動,利用小組合作檢測、評改
在課堂學習之后,文言字詞解釋、句子翻譯的小測尤為重要。在這一環節,除了教師的抽檢外,小組合作檢測、評改的方式也收到不錯的效果。
第一次先由小組長出題目投影,全班同學用練習紙做(課堂10分鐘完成)。如:當學生學完一篇文言文后,根據重點詞語進行解釋練習10—15個課文注釋的字詞,然后翻譯2句文章重點句子(特別是省略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初三的學生還可以加上1—2題選擇題,題型基本上按廣州市中考對課文文章理解的運作,練習時間在10分鐘內完成,由小組長收齊然后批改,在每天第八節面批課前發回給個人,有錯的改正,最后由教師抽檢。
為了提高學生復習的積極性,我讓學生輪流當小組長出題目進行小測,測試結束后小組進行輪換互評打分。互評結束后,由小組推薦一個同學進行展示,有錯誤的同學根據正確答案進行修改。小組間優勝者得高分,教師適時進行表彰鼓勵。讓學生把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3.鞏固拓展——教會學生歸類積累
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文言文的學習,只要把字詞的問題解決了,別的問題才會迎刃而解。然而就是因為文言字詞難理解,難記憶,許多同學干脆放棄,平時不記,考試靠猜。因此,要想學好文言文,必須端正學習態度,必須努力積累;其次語境積累,許多同學習慣于機械記憶,事實上,機械記憶屬于短時記憶,記得快,忘得也快。語境積累就是說要結合語境來理解詞義,把一個詞放在語境中去理解,效果會更穩定一些。說得更具體點,就是每學習一篇文言文,都要結合句子準確理解每一個生詞的意思,把字詞的記憶和句子甚至是文段的理解結合起來;第三,分類整理其實是對文言字詞意思的一種梳理,一種再認識;最后,善于運用學了能用,且能用對,才能算是真正掌握。學習文言詞語后,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白話文夾雜文言詞語,試著用所學過的文言詞語進行交流。
(三)提問環節——合作探究分析,精彩課堂
對文言文內容分析的閱讀研討一般比現代文閱讀的文本分析淺,學生對課文翻譯,了解大意后就可以進行簡單的分析研討了。就文章的內容與寫法,學生以問題的形式將自己的困惑提出來(結合課后的“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先以小組內研討的方式進行,再讓小組間在課堂中進行立論與駁論的攻守之戰。以《詠雪》為例,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文章中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比擬“白雪紛紛”,你認為哪一個更好?為什么?美的標準是什么?美的呈現方式如何?學生組內熱烈討論,然后推薦代表發言,有的學生認為“撒鹽”這一比喻好,雪的顏色及下落之態都跟鹽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飄舞的方式不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柳絮”這一比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到來的感覺,意境深遠。經過思辨,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例如:我在《塞翁失馬》一文中進行閱讀教學時對學生提出了一組問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講的是誰?失馬者與摔斷腿的人分別是誰?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后紛紛搶答:是“善術者”失去馬匹;“善術者”的兒子摔斷了大腿。
師:文章中提到“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的“吊之”“其父”作何解釋?
生:“吊之”的意思是“慰問他(指代善術者)”,“其父”指“他的父親”。
師:文章中寫的“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中的“其子”指誰?
學生搶答:“他(善術者)的兒子”。
師:前面講他的父親,后面講他的兒子,那文章是否講祖孫三代人呢?
小組探究后每個小組代表發言有了不同的意見,A組回答是三代人,B組回答只是父子兩人。小組之間的討論瞬間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態,小組其他成員紛紛找參考資料查閱譯文,進行重新翻譯。最后由教師總結給出結論:文章中是父子兩人,產生歧義的地方在于文章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將“其父”簡單地理解為“他父親”是不正確的,按照文本的意思,“其父”在這里應該理解為“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父”第三聲,指代老人,這樣理解才正確。
三、小結
通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文言文課題教學采用互動探究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水平。雖然實施過程中如“纖夫”一樣,牽拉引領著學生學習,但是當學生掌握適應課堂互動探究學習后,我就成了“牧者”,操控著課堂運轉就可以了。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教學過程中會不斷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齊心協力地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不斷優化,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藍秋燕.初中文言文課堂有效性的教學策略探究[J].柳州師專學報,2011(4).
[2]丁一.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6.
[3]潘明理.言文相融,靈動精彩——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科技信息,2012(14).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州市增城區“十二五”規劃課題“‘互動探究課堂中發揮教師主導性的實踐研究”成果之一,編號為ZC2014M1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