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兵
[摘 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調動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盡可能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去嘗試,這樣不但得到表現自我的機會,對其他同學也是一種促進,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造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既然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就應該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要求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對為什么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映。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發展的原動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的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密切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加強反饋與調控,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有利條件。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探求知的迫切欲望。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進行實地觀察,從而激發了學生主動發言的興趣,使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得到發展。
二、優化程序,引導主動思考
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抓住字,詞,句的訓練,進解及運用。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訓練點,引導學生質疑。因為質疑是自主發展的前提,是促進理解的一種手段。作為教師,必須利用課本現成的知識進行巧妙的設計,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獨立發展問題,主動提出問題,從而達成到自主發展能力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是學生感到困惑的,經過思考可以解決的達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目的,使學生既保持學習興趣,又能解決問題。
三、奇妙設疑,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設疑引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先自己復述課文的主要情節,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測情節會如何發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會不斷增強,尤其是在學習較長篇幅的文章時,效果會更加。如學習《孔乙己》這篇文章時,先讓學根據生課前預習復述這篇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當敘述到人們在酒店里議論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這一情節時,先讓該同學坐下,問道:孔乙己還會酒店來喝酒嗎?他會怎么來呢?他還能付出酒錢嗎?帶著這些問題,就連平時學習不太認真的同學,也快速的去閱讀課文,因為他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孔乙己的命運如何,所以他們能夠認真的讀課文,急于找出答案,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樣,教師運用巧妙適應的質疑,使學生都能自主的參與的學習活動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應用遷移,自主創新
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生成還必須通過具體的應用來檢驗,語文課堂同樣應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成果檢驗的主陣地。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新情境中去,知識才能活化,才具有強的遷移力。學生力求對所學的知識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并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力爭用多種實例加以證明,這樣知識才能遷移。教師要利用好語文課堂繼續創設廣泛應用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正向遷移,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進一步整體化、靈活化、深刻化,增強自主創新學習的能力。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應用遷移活動應該是檢驗活動,是成果展示的活動。
五、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
以往的課堂,是老師把問題找出來,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去文中找答案。高效課堂把提問權交給學生,是開啟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可以先讓學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讓學生提問,這樣,他們提的問題往往會有針對性。只有把課堂交給學生,才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思維能力。一堂語文課,在上課前,學生就要查找資料,提供需要的教學參考書,根據自己的意愿,大顯身手。課堂任何地方都是學習的天地,語文課就要不拘一格,學生的課堂展示可以多樣化,,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進行表演,或唱或跳,課本劇或小品的表演。無比的熱情、極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讓學生全力以赴,因此,每個學生走上自己的講演臺時,教態自然,語言流暢,儼然一位“小老師”,教學氣氛十分活躍,大家都認真傾聽,也樂于表達,教學效果令人欣喜。課堂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把課堂的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過程,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既可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因此,教師應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課堂“活”起來。
六、教學手段要多樣化,從而調動學生情緒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也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同一種游戲,學生有玩膩的時候,這就需要多樣化的游戲出現。一句笑話,一段故事,一個表演,多種方式的教學自始至終學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古詩歌時,在課堂上模仿古代詩人吟詩的樣子,穿著長衫,捋著胡須,搖頭擺尾。設置情境,感受心情,以“擊鼓傳花”的方式讓學生背詩,學生們都感到緊張有趣,每個人都做著不同的動作,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的詩也就背熟了。
七、增加學生的參與比重
首先,課前三分鐘交給學生:每一節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時間先交給課代表,由課代表在課后組織同學們準備每一課的導入語的設計;重點句段的積累;語法知識或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樣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的平臺。學生自己為了課前三分鐘的講解成功,獲得大家的肯定,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準備。他們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組織材料、反復練習。由于每次發的內容不同,種類新穎,很多學生都積極地講、努力去聽,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極大地調動起來了。這樣多數同學就能把目光聚焦到本節課要學的這篇課文上來,教師乘勢上課。每次上新課前,利用晚自習10分鐘布置學生認真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這樣學生已經在課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對生字詞的學習。教學新課時,讓學生上黑板寫出自己認為比較難掌握的生字詞,特別著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這樣實際上是組織一次對生字詞的鞏固練習,對難檢字進行識記,再組織學生進行反饋練習,一小組為單位進行鞏固。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創造能力,要采取措施,調動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盡可能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去嘗試,這樣,好的不但得到表現自我的機會,對其他同學也是一種促進,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