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成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致力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質的學科,同時現代散文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培養學生內涵、啟迪學生智慧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現代文散文;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現代散文在中考中的考點并不突
出,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現代散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并不受重視。然而通過閱讀現代散文,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內涵,啟迪學生的智慧。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開展現代散文閱讀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下文將對初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探究。
一、注重散文朗讀,引導學生感知散文意境
現代散文的語言是優美而生動的,散文最讓人一目了然的便是其所帶來的意境和飽含的情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只對學生進行文章的講解,更應注重讓學生對散文的朗讀,進而讓學生感知散文的意境,促進學生對現代散文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我的母親》這篇散文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自主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輪流朗讀等環節,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理解文章含義,體會出作者對母親濃濃的親情,同時讓學生在帶有感情的朗讀過程中,對散文的意境產生共鳴,喚起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情感流露。
二、有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閱讀文本
在現代散文閱讀中,情感是散文的生命。但是有些散文中的情感由于受年代的影響以及學生年齡和社會認知的影響,學生在現代散文閱讀中并不能快速領悟文本中的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能夠走進閱讀文本,更好地領悟散文的感情,進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例如,在教學《藤野先生》時,學生可以較為容易地理解到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懷念之情,但是對于作者棄醫從文背后所蘊含的感情理解起來會較為有難度。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同時期的影視作品片段,讓學生對文本所描繪時期國民的麻木、愚昧有一定的了解,進而體會到作者用文藝喚起沉睡國民的必要性。
三、掌握散文線索,引導學生領悟散文內容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因此在初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散文的線索,并能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對文章的整體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讓學生能夠領悟到散文的主要內容,避免出現“讀不懂”的現象。
例如,在教學《背影》這篇散文時,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閱讀后僅僅能理解到文章比較淺層的內容和含義,并不能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全面、系統的掌握。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以線索為核心,讓學生領悟散文的中心內容。在《背景》一文中,全文以“背影”為線索開頭提及“背影”表達的是對父親的懷念之情,第二次描繪“背影。表達的是對父親的感激之情,之后尋找“背影”流露的是對父親的惜別之情,最后回憶的“背影”是對父親的思念之情。通過上述用線索聯系起全文,可以讓學生對散文的整體脈絡有一定的掌握,進而促進學生對散文內容的領悟。
四、運用思維拓展,引導學生體會精神內涵
散文的情感、內容是散文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散文的精神內涵是散文的魂,所謂“形散神不散”指的是散文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是通篇連貫、保持一致的。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散文的情感和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散文所蘊含的精神內涵以及這些精神內涵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什么啟示。因此,教師應注重運用思維拓展的方式,引導學生領悟散文的精神內涵。
例如,在講解《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散文時,以五個方面的事例來論述阿長與《山海經》之間的關系,以感情變化為線索,讓阿長的形象更為突出。而在教學時,學生既要理解作者對阿長的懷念之情,但是這只是文章的表層情感。文章中通過對禮俗現實世界和《山海經》自由精神世界的共同描述,還蘊含著對封建思想毒害勞動者的批判。因此,在學生閱讀這篇散文時,還需要通過提問阿長的所言所行,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思考形成阿長這樣的人物形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進而讓學生了解封建思想對勞動者的荼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觀。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現代散文閱讀又是初中語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從以上幾個角度對如何開展初中語文現代散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探討。希望通過有效開展閱讀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內涵,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申銀群,唐勁軍.閱讀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立足生活[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12).
[2]楊玲.在閱讀教學中應教給學生的方法[J].中國農村教育,2016(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