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永健
摘 要:通過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本質的闡述,對我國當代教學模式現狀及弊端的分析,指出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必須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樹立終身體育新觀點,建立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全面基本素質的教學模式,并指出教學模式改革方向和發展
趨勢。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方向
學校體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手段。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體育教學改革。為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深化改革,找出符合學生心理、個性健康發展規律,能全面發展個體基本素質并形成終身體育習慣的體育教學新模式。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研究對象:本文是以部分地區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情況和現行體育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歸納總結法。
二、分析與評價
1.應試教育及素質教育本質內涵
(1)關于應試教育
這種教育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輕視個體能力的培養,壓抑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辦事擅長模仿和繼承,善于守業而缺乏創業精神,這種常規性人才已遠遠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關于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傳統體育教育局限性的新教育思想,是對“應試教育”的揚棄,不僅傳播知識,而且要使學生具備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良好的道德素質修養和行為規范。同時,要求體育教學思想在觀念上由過去學生“跟著做”轉向學生“自己練”為主,由過去“育體練身”為主的方法擴展到“啟智、求知、調心、育人”的綜合多樣化方法體系,使學生的一般發展、共同發展與特殊發展、差別發展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學生個體學習中的問題。
2.體育教學模式及現狀
(1)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體育教學模式研究成為我國體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關于教學的概念,到目前尚未取得統一的認識。通過歸納總結,當前國內對體育教學模式的定論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結構論、過程論、程序論、策略論、方法論、程序策略論等。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體育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形式,是用于設計課程、選擇教材、規定師生活動的體育教學基本框架和系統。用結構理論來圖釋這一概念為:
教學目標—課程與教材—教學條件—教學組織—教學程序—師生相互作用方式—教學效果
(2)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教學模式的研究在我國教育領域廣泛開展,“系統教學”“掌握教學”“程序教學”“范例教學”“發展教學”“暗示教學”等模式分別在不同的學科進行研究,并迅速影響到體育領域。
3.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傳統體育教學片面地強調教學的規范性,統一教學要求,采用“齊步走、一刀切”的方法對待體育教學,結果造成了體育素質好的學生“吃不飽”,而體育素質差的學生“吃不了”。忽視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發展學生體育特長。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傳統體育教學采用“講解—示范—練習”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處于“聽教師講,看教師示范,跟教師練習”的封閉狀態中。其主要表現為“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灌輸,輕啟發引導”,使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的發揮。
4.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及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教學主要采用“講解—示范—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甚至是教師的單邊活動。素質教育強調發展學生個性,強調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因此,在體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變封閉教學為開放型教學模式;改革應由單一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發展;教學應由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重視和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發展學生能力。教學模式改革應向個性心理模式方向發展,向學生參與組織管理模式發展。
三、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21世紀仍然是“傳統體育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時期,素質教育呼喚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每一種教學模式的改革或選擇應根據教學規律,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來進
行。從“育體、育心、育德”出發,樹立為終身體育鍛煉服務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建立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體育教學模式,培養出“綜合型”“創造型”的人才。在構建體育教學模式上應以發展為基本原則,遵循整體性、多樣性、主體性、科學性及可操作等基本原則。
教學模式不能僅停留在對傳統的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的修補上。教學模式的改革不但應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重視機體生理負荷,更應重視學生的體育動機,興趣和個性、人格的培養。體育教學改革,必須符合和體現教學要為終身體育服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虹.論體育教學模式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J].體育學刊,1999.
[2]毛振明,吳鍵,馬錚.體育教學模式論[J].體育科學,199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