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認真研讀文本的思想內容和價值主題,對于提升語文教學效益有重要作用。文章從濃縮教材、歷練概括能力,拓展資料、豐富背景認知,遷移類比、培養探究意識,整合聯系、拓展思維視域入手,研究如何創造性地運用文本。
關鍵詞:語文教學;文本;教學效益;概括能力;探究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6-0096-01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平臺,也是師生雙方圍繞話題進行深入對話的重要載體。認真研讀文本的思想內容和價值主題,對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唯教材是舉,而要創造性地多元解讀教材,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利用,從而讓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一、濃縮教材,歷練概括能力
進入高年級之后,很多課文的篇幅有了明顯增加,而學生的思維能力還無法從整體視角來關照這些篇幅較長的課文。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初讀課文時,應該嘗試著將篇幅較長的課文進行適當的精簡,提煉出文本內容的核心,以幫助學生理解。以蘇教版六下的《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這篇課文為例,課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聶榮臻將軍收養了日本小姑娘并精心照料她們,最后把她們送到日軍指揮部的故事。課文抓住了眾多細節展開描寫,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文章篇幅較長,學生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情節,讓學生嘗試將這一故事精簡成三個部分,提煉出“發現”“照料”“送走”三個核心詞語。隨后,教師將這三個詞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運用這三個詞語將故事串聯成一句話。這樣一來,學生在理解文本時就有了一根主線,組織語言時不知不覺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穿梭了幾個來回,從而形成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教師通過精簡內容、提煉核心詞語為學生搭建了深入文本的臺階,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拓展資料,豐富背景認知
有些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學生無法調用相應的知識儲備來解讀文本。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將教學的關注力單單放在課文上,還要具備資源拓展的意識,為學生多角度地補充與本課文相關的資源,從而形成一個與主題相關的教學資源體系。例如,學習《虎門銷煙》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缺乏對鴉片戰爭歷史背景和相關知識的了解,難以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歷史意義,更不要說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教師應為學生出示關于鴉片戰爭的資料,讓學生對這一歷史形成通透而全面的認知,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意識逐漸抵達文本內核,與作者形成共鳴,從而為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奠定基礎。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圍繞豐富的資源緊扣課文內容進行拓展,使文本與資料融為一體,形成更加全面的教學資源體系,豐富學生的認知儲備,從而強化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和解讀。
三、遷移類比,培養探究意識
蘇教版教材都是以主題為單元,將具有相同主題的課文編排在同一個單元中,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將單元內課文進行聯系對比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將關注力僅局限在某一篇課文中,還要以單元的視角引領學生探尋單元內課文之間的細微差別,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把握每篇課文。例如,蘇教版六上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國為主題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總體關照單元課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對比文本之間的細微差別,讓學生感受到愛國方式的不同。鄭成功訓練軍隊沖殺沙場,是一種愛國;肖邦用心譜曲,以退為進是一種愛國;杜甫因官軍收復失地喜極而泣,也是一種愛國;陸游因未見南宋軍隊收復失地而死不瞑目,更是一種愛國。試想,如果閱讀教學僅把關注力局限在某一篇課文上,學生就無法對愛國形成更深入而體系化的解讀。只有站立在單元的視角上,通過對比文本內容,學生才能多角度、立體化地感知愛國的內涵和意義。
四、整合聯系,拓展思維視域
教材編者在編排課文時總是會選擇典型課文,并以這篇課文為基點將閱讀教學的關注點向這一類文章進行拓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應該認識到教材編者的匠心用意。在完成某一篇課文的教學之后,就應該補充相關的文章,讓學生在深入聯系中發現這一類文本的共同特點。以《牛郎織女》這篇民間故事為例,教師并沒有把教學重心放在對故事細節的體悟上,而是依據民間傳說故事的特點,引領學生感受故事的整體脈絡,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基本形象。隨后,教師為學生拓展了其他三大民間故事《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祝》,并組織學生在閱讀對比聯系中發現這四大民間故事之間的共性,以及不同點。學生在深入研讀之后,發現這些故事都講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間真摯的愛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很相似,都有著真摯而豐富的情感,也有著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在這樣的對比學習過程中,學生明白了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為了追求幸福、自由自在的生活所編造出來的,寄托著自己的希望和情感。如果只進行單篇學習,學生則無法發現民間故事這一體裁的獨特魅力。
五、結束語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點撥者和引導者,也是教學內容的開發者、運用者。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機械地對教材文本進行應用,而應該根據教學設計創造性地、合理地對文本進行解讀,這樣,才能為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衛志騫.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2(03).
[2]吳文卓.解讀文本,新課改下教師必備基本功[J].小學語文教師,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