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
摘 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德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的觀點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德育在內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在不斷地更新、變化,德育已經成為一項系統工程。“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德育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嘗試新的理念、新的模式。
關鍵詞:教學模式;道德教育;互動性
一、變守舊的理論教育為生活化的現實教育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德育的內容也在隨著時代的前進發生著較大的改變。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科勞動、愛集體等優良的傳統教育內容要繼續發揚光大,同時也要根據實際,從生活中提煉新的內容,使學生具有新時代的道德觀。所以,德育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將停留在書本、口頭上的一些守舊的理論化教育轉化為活生生的情境教育,也就是要德育回歸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的事情做起,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現實性,從而掌握基本的德育規范,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行為,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道德基礎。
目前,互聯網發展迅速,已經進入千家萬戶的生活,廣大青少年也相應成為“網民”。網絡世界有豐富的網絡資源、先進技術,同時也存在著色情、暴力、網絡犯罪等負面內容。面對這一生活實際,如何提高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使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于是就有了網絡德育。學校一方面可以教給學生一定的網絡知識和技能,開展網絡活動,如建立“雛鷹網站”等,在鍛煉學生的同時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教師與學生談心交流,共同探討,通過電子信箱、網絡聊天等形式,解決一些平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像網絡教育這一形式,因為其新穎,又貼近學生心理,一定會很受歡迎,形成一個新的德育層面,從而發揮出特殊的作用。
又如,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學生的身心特點也是好強好斗,學校在組織開展各種比賽活動的時候,會鼓勵學生競爭。其實在單一某個項目的教育中也可以滲透競爭中的道德教育。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既有個人比賽又有團體競賽的活動,如拔河、集體登山等,使學生認識到發揮個人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同樣重要,從而形成團結合作、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再如,現代青少年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水平較高,發育較早,過優的生活學習條件也導致一些學生養成了孤僻、懦弱、虛偽、自傲等不良性格,身心不太健康。對此,學校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通過開設“心理咨詢室”,建立“知心信箱”等,為學生提供“訴說”的場所和對象,幫助學生解決煩惱,疏導心理障礙,從而樹立信心,健康快樂地成長。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新時期德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變枯燥單一的教育為多元化的互動性教育
學校、家庭、社區是學生活動的三大場所,在德育中,三者應該互相融合、互相彌補,根據各自特點開展教育。學校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制訂相應的德育計劃,使德育有目的、系統地進行;家庭是德育的啟蒙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社區是熏陶學生品質的重要場所,在這三者之間除了有機結合,開展教育,更要變單一的老師對學生教育、家長對孩子教育、社區對小公民的教育為師生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社區與小公民之間的多元化互動性教育。
如:“教師—學生—教師”的互動性教育。師生間應該建立民主和諧的關系,改變傳統教師教育學生的德育形式,可以允許學生尋找教師的問題,也可以向教師提出疑議,通過師生間互動的多元教育,使師生成為共識、共享、同進的共同體。
如:“家長—孩子—家長”的互動性教育。現代的家長要么對孩子聽之任之、放任不管,要么只會一味地要求孩子做什么,孩子們缺少了交流和商量的機會。家長應該在培養孩子尊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美德,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學習習慣教育的同時,還要“聽聽孩子說什么”,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發揮主觀作用。
三、變傳統的說教為活動式的體驗教育
實踐證明,德育要依托學生能夠感受到的活動才有實效,只有開展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并吸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活動中
來,體驗活動的過程、感受,才能收到實際教育效果。有趣味、寓教于樂的活動總比單調、嚴肅的說教更能讓學生接受。所以,傳統的“說教”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德育形勢,德育的方法要實現“說教”向“情理”的轉化,要重視情感因素在品質形成中的內化功能,真正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再如,全國開展的“雛鷹爭章”活動、“新世紀我能行”體驗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各種系列化活動,使綜合能力得到鍛煉,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這些活動式的體驗教育,有內容、有氣氛,頗受學生歡迎。德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目的的,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不斷探索新的途徑,只有緊密地聯系學生的身心特征和生活實際,多層面地開展活動,才能使德育收到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魯潔.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2]孫繼軍.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困惑與解決方法探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5(6).
[3]陳余祿.試論中學德育內容及方法的改革[J].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
[4]趙建平.德育內容的層次性[J].思想·理論·教育,1995(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