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連
摘 要: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應追求高效課堂,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掌握更多學習方法,并進一步激發和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在《生活與哲學》的教學中要做到導入環節精彩、多樣,激發學習興趣。授課環節貼近生活,加強哲學的實效性。練習環節要科學、有層次,鞏固知識。小結環節要優化、簡練,提升課堂效果。拋棄“假、大、空”的原理說教,才能把哲學課上得更活、更好。
關鍵詞:哲學課堂;導入;生活化;練習;優化小結
在政治課的四個模塊教學中,必修四的《生活與哲學》由于理論性強,內容抽象,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認為哲學是最難學和最不想學的,因而,哲學教學一直處于困境之中。那么,如何優化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導入環節——精彩、多樣,激發學習興趣
導入是一堂課的啟動和連接鏈,是課堂教學環節的一部分。課堂教學如能抓住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一上課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設疑導入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點是思維的“啟發劑”。教師欲擒故縱設置懸念,將學生思維打開,可以使探究新知識的認知活動變成心理需求。
如,導入“運動的絕對性”時,我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能坐在座位上不動嗎?”學生回答:“能?!庇谑?,他們就一動不動地坐在座位上。我又問:“你們真的是絕對不動嗎?”這時學生向我投來了懷疑的目光并開始小聲討論和查書。經過他們的一番探討后,我再引導學生,大家的答案從哲學上說是不對的。你們的心臟在跳動,血液在循環,腦袋在轉動,你們的位置也隨地球的轉動不停地運動,正如毛澤東說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就是運動的絕對性。通過設置問題導入新課,激發了興趣,也使學生對運動有了正確的認識。
2.材料導入
詩詞、故事、歌曲、笑話、電影片段都可以成為絕好的導入
材料。
如,導入“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從主觀出發”時,我引用了一個滑稽荒誕的故事:慈禧六十大壽,正好有一場科舉考試,考生中有一人名叫王壽彭,慈禧一見那“壽”字,龍顏大悅,欽點王壽彭為狀元。清末學子劉春霖,科考那年正逢天下大旱,皇上因見“春霖”二字,正合祈雨之意,即點春霖為狀元。故事講到這里,學生紛紛表示選狀元應按照考生的成績高低、能力大小等實際情況,而不能從考生姓名主觀想象出來的含義出發。這樣,故事緊扣教材內容恰當地導入了所要學的內容。
3.分析熱點導入
政治課有時代性強的學科特色,而熱點由于是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廣受關注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熱點導入新課能更好地促使學生關注社會的變化,感受時代的脈搏。
在講“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時,我引用了2016年3月全國兩會的內容:“一帶一路”將助推中歐高鐵合作作分析,讓學生明白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二、授課環節——生活化,加強學科的實用性
哲學教學生活化,是指在哲學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將教材理論知識與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周圍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通過課堂教學,最終實現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融合,充分體現理論與生活實際的
統一。
如,講“物質決定意識,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時,讓學生分析南方農民和北方農民種植的水果可不可以互換種植;講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時,讓學生分析自身學習進步與退步的關系;講實現人生價值時,利用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以及學生身邊的好人好事的例子,等等。通過貼近生活的例子,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哲學的實用性,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練習環節——科學、有層次,鞏固知識
講是練的前提,練是講的鞏固深化。如浙江長興中學提出按30:15的黃金分割安排45分鐘的教學時間。洋思中學提出“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達到“堂堂清”的課堂教學模式,這都是在講的基礎上注重練習訓練的體現。安排練習要注意幾個原則:
1.典型性
一節課的練習不能面面俱到和隨意選擇,要根據教學目的,針對重點與難點,篩選典型的和有代表性的。如,在區分主次要矛盾和矛盾主次要方面兩條易混淆的原理時,我選用了現代化建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多方面的建設,但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實主次要矛盾關系原理,利用網絡發展有利與弊兩個方面,但始終是利大于弊落實矛盾主次要方面關系原理。
2.層次性
練習的安排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在我們編印的導學案中,第一層次是基礎練習,簡單易懂;第二層次是鞏固提升練習,有一定的靈活性;第三層次是思維訓練,難度稍大,并有一定的開放性。這樣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3.趣味性
練習的設計如能做到形式多樣、新奇有趣,則能激發學生做練習的熱情,減少厭倦情緒。在哲學選擇題的訓練中,我會適當選用一些幽默搞笑或帶有諷刺色彩的漫畫題,或選擇一些名言、古詩詞、民間俗語等設題。訓練主觀題我會采用一些時事熱點、新聞趣事作為背景材料,并用具體、明確、新穎的角度設計問題。
四、小結環節——優化、簡練,提升課堂效果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收尾階段,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優化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升課堂效果。課堂小結要言簡意賅、切中要害、畫龍點睛、恰到好處。
哲學課堂小結常用的方法有提綱歸納法,表格小結法,數字歸納小結法等。
如,在對“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一節進行小結時,可以采用表格小結法,把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原理的含義、內容和方法論做成一個表格,既便于記憶,又可以區分比較,不易混淆。
在對“社會發展的規律”一節進行小結時,可以采用數字歸納小結法,把整節課的內容歸納為“三對關系”“兩條規律”和“一個總趨勢”。通過簡單明朗的數字小結讓這節本來比較復雜、難懂的內容變得清晰、系統。
總之,在哲學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哲學學科和學生的特點,改革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環節,從導入、講授、練習、小結等各個環節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課堂質量和效果,才能真正使哲學課堂教學收到實效,并體現新課改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張玉田.馬克思主義哲學課課堂教學改革的初步嘗試.東北師范大學,1984
[2]張力.論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的改革[J].今日科苑,2010(1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