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偉
摘 要: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課程教學仍具借鑒意義。在目前的教學中,仍然可以繼續發揚因材施教的思想,從“材”(學材、教材、時材)出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因材施教;思想品德;教材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僅對古代中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當代教育也有極大的借鑒意義。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人盡其才
因材施教,學生就是我們的“材”。作為思想品德課老師,要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才能獲得好的教育效果。具體來說,我們在教學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共性,也要考慮他們的差異。
對尖子生,我們要讓他們“吃飽”。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留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給他們,讓他們去探究。對于學困生,我們可以通過降低難度。比如,教學九年級思想品德《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中關于原因的時候,我們可以針對教材材料,給他們設置這樣的問題:(1)該藥廠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結合上述例子說明為什么要進行科技創新?(3)我國有哪些創新成果?其中前兩問是教材中有的,可以讓學困生解決。第(3)問需要一定的知識沉淀,需將原有知識進行歸類升華,才能產生自己的見解,可以讓尖子生解決。
二、因“材”施教,挖掘教材
現行的思想品德教材資源豐富,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生活,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側重于解決學生面臨的生活問題,注重學生在生活中的感受。因此,我們要創造性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讓教材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平臺。
1.利用好教材內容。我們可以適當補充材料甚至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修改”,讓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實際。如在學習《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時,可以對教材進行“小修改”:把教材的順序顛倒一下,先講姓名然后再講肖像。通過一個人的成長經歷:父母取名、因被嘲笑改名、成功后出名、出名后被侵犯姓名權和肖像權,把整堂課的內容按照事情發展設置到特定的情境中,學生更容易接受。
2.利用好相關鏈接。“相關鏈接”不僅給我們創設了一定的情境,還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具有知識性、典型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如果我們能加以充分、科學地利用,會極大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八年級思想品德《難報三春暉》中有一段給父母洗腳的“相關鏈接”(招聘時,經理問招聘者“你替父母洗過腳嗎?”)我們可以設計兩個問題:(1)給父母洗腳跟招聘有聯系嗎?(2)如果讓你選擇為父母做一件事,你會選擇什么呢?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讓學生懂得真正的“孝”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同時,討論中也可以讓學生體會付出后所獲得的快樂,與文中的“孝敬父母收獲的是甜蜜”相呼應。
3.利用好引言和材料。引言可能是思想品德老師最容易忽視的內容。引言或以具體生動的案例,或以精辟的分析,或以扣人心弦的精巧設問,把學生的思緒帶進一個陌生而新鮮的課題,使學生有一種愉悅的心情和求知的欲望,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教材中的材料也有類似功能。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引言或者教材中的材料,要么設計問題,要么用來導課。因為它們集知識性和時代性于一體。作為導入,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進入課堂教學內容所要求的意境、氛圍和情緒中,不失為一種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式。如,在九年級思想品德《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教學中,我們就可以用前一頁的引言作為導入。我們可以給引言設計幾個問題:(1)××面臨的問題是什么?(2)你認為應該由誰來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3)如果你是××,你會怎么決定?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認識到:面對生活我們要學會作選擇,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學生能一下子進入到本課主題。
三、因“材”施教,用好“時材”
“時材”是時事政治材料的簡稱。它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使教學事半功倍。但是我們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新”。時政是某個時間段發生的重大事件。越是最近發生的事情,越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越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和爭論。舊事件學生不知道,所以無法有效教學,但新事件學生容易引起共鳴。因此,“時材”必須要新。
2.“實”。對于時政,我們不能弄虛作假,必須真實有效。同時,引入時政是為我們教學服務的,它必須圍繞學生、圍繞教材。比如,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教學中,我們引入“沙塵暴”“霧霾天氣”“北京咳”“聯合國氣候大會”等時政材料,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材料貼近生活、貼近教材,有利于于引出知識點、解讀知識點,使學生掌握知識點。
3.“正”。時事政治應該是正面積極的。我們為了不能引出什么而忽視負面的作用。初中生的身心發展正處于對自然、社會及自我認識和理解發展的轉折期,觀念結構尚未固定,極易受到外界影響。我們只有通過大量的正面教育,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也是思想品德課的任務之一。
總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思品課教學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今后,我們應該繼續認真學習,用好“材”,在教學中不斷完善、深化、升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為今天的課堂轉型服務。
參考文獻:
[1]劉全禮.因材施教教育學:因材施教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
[2]許惠英,張廣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吳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趙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