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語言反映了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是數學思維的載體。數學思維需要通過數學語言來表現,教師應當采取合理的措施來培養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掌握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及數學綜合素養。
關鍵詞:數學語言;形式;應用
一、做好學生學習數學語言的表率
小學生正處于對外界事物有著強烈好奇心的階段,且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在課堂中使用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教師要在教學中做到用詞準確、邏輯性強、條理清楚等,就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及經驗,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教師的數學語言的示范能促進學生形成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向學生展示正確的數學語言,讓學生學會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語言的表達。如在進行“乘法運算定律的簡便運算”教學時,計算88×125=?教師告訴學生可以通過將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數的乘積,然后運用結合律進行計算,即88×125=11×(8×125)。可以讓學生復述這種算理,并提出幾個類似的題目讓學生進行鞏固,這樣既能讓學生對數學語言進行訓練,又能讓學生掌握知識。
二、豐富學生掌握數學語言的訓練形式
豐富的訓練形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因此,教師要運用豐富的形式來加強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掌握。第一,讓學生復述題意。對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題型,教師在學生解題時,應讓學生復述題目,用自己的語言來說明題目的核心內容,分析一下題中的信息及隱含的條件,體會如何從題目中提煉出有效的信息。如果經常安排學生進行類似的訓練,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第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和討論,然后再發表自己小組的結論。這種學習模式能夠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且讓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同時也有與他人交換意見及看法的機會,豐富自己的見識。如名數之間的化法,三米五厘米等于多少厘米,可以讓學生進行同桌之間的敘述,三米就是三百厘米,三百厘米加上五厘米等于三百零五厘米。通過簡便的數學語言的復述,讓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思路,學會應用。第三,學會做課堂小結。通過課堂小結能夠讓學生在綜合概括的過程中回顧所學的知識,達到鞏固及加深記憶的效果。經常進行課堂小結,可以讓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學生在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在安排學生動手操作時,讓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將操作過程有條理地敘述出來。通過操作、理解及表達等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如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加輕松直觀地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安排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按照折、看、涂、想、說幾個步驟來進行。折即讓學生將一張紙折成均勻的四份。看即引導學生對折紙進行觀察和思考,思考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如何分成四份?每一份的大小是多少?涂即讓學生用筆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即讓學生根據涂的圖形來思考如何用分數來進行表示。說即讓學生表述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分數的意義是什么?通過這一系列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思考并應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既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的理解,又能通過學生的敘述來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同時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豐富自身的感性認識,將外在的操作活動轉化成內部的思考,讓學生掌握發現事物本質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掌握。
四、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能力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實際生活為背景,創設出合理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利用所需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和討論來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充分感受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計算、畫圖、解題,并鼓勵學生進行一些小調查、小實驗等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如讓學生幫助父母算出裝修房屋地板磚的費用。為此,學生首先需要測量計算房間的面積,在這一過程中應用了各種圖形的面積算法,同時還了解了地板磚的種類及形狀,如矩形、正六邊形等,并可以讓學生討論怎樣的地板磚能夠無縫隙地鑲嵌,如正方形、正三角形能平鋪嗎?正五邊形能平鋪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將圖形的知識進行應用。然后學生再通過了解所需要的地板磚的單價、數量、安裝費用等來計算出總費用。這樣學生就可以了解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學會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郭麗杰.探究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4(9).
[2]陳潔星.探究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5(4).
作者簡介:朱咸晟(1978—),男,大學本科,小學高級,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