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明
2014年11月28日,我在丹陽小學參加了枝江市小學數學名師導航活動,這次活動安排了兩節低年級的課和兩節高年級的課,聽了后受益匪淺。
首先是金蓉老師的課,她教的是一年級的“認識鐘表”,教師用關于時間的兒歌引入,符合低年段學生的興趣特點,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對時間學習的興趣,然后讓學生畫所知道的鐘表,老師巧妙地用這一招來了解學生對鐘表了解的程度,以調整自己的教學尺度,接著教學指針的轉動方向,并讓學生轉動學具。起到深化作用,這一過程完成后,讓學生收拾鐘表等學具,這里我認為是金蓉老師對低年段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經典之作。然后老師用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來讓學生熟悉時間,這既讓學生學習了時間,又讓學生明確了要合理安排時間,珍惜時間,養成教育得到了體現,在認識整時、半時時,老師強調了讀、聽、寫,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另外,老師組織教學時,采用的是一句鼓勵的話:“做好了的同學,坐得好端正”,讓我們體驗到了金老師在組織教學方面的經驗老到。
在教師評課時,有的老師提到學生認識鐘表不夠準確,讓學生學了就認準鐘表,這是我們每個老師都想達到的目標,這點我認為不是老師問題,而是現在學生認識經驗問題,現在學生家里的鐘表基本很少了,時間在電視機上出現、或者電子屏鐘、或者汽車上,等一般是以數字形式出現的,一年級的學生時間都是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大人控制的,不需要學生自己操心,這樣學生就不會產生對指針時間的實踐經驗,這不同于以往的手表、機械鐘時代了,看到這點,聯想到自己今年教二年級的認識錢幣,學生對分、角總是不能接受,需要強灌,現在學生沒有用角、分的機會了,學生也沒有自己用錢、算錢的機會了,現在購物一般到超市,物品價格都是收銀員算好的,交費時一張100的,或者刷卡,沒有分了,即使找的角也被家長忽視了,或者丟了,怎么能讓學生形成認錢的經驗呢?我在想,是不是教材要改了,認錢就將認元、角、分放到學生認知水平高些后再認,時間認識也是這樣,先認數字的時間,學生認知水平高些后再認有指針的鐘表,這樣好像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接著聽了低年段龔菊的課,我感受更深,作為沒有教過低年段的老師來說,確實深受啟發,結合第一節金蓉的課,兩位老師都給了學生一個輕松的環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得以體現,她們兩位秉承新課程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作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是名副其實的名師導航,綜合起來,我的體會有下列幾點:
一、注重語言藝術,時刻記得德育
聽了兩位低年級老師的課后,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們的語言讓我無比佩服,一句“誰最調皮,誰最不聽指揮”就貫穿了一種數學生活化,讓學生輕松地學習,在戰略上藐視,而少去了對數學的恐懼,以更輕松地學習。金老師常說“做好了的同學已經坐端正了”,對學生的這種鼓勵性的語言特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正是對孩子們的德育,她們非常注重孩子們上課時的每一個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金老師通過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她說:“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弊寣W生明白學有所用,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學得更有勁!從這些話語中,我知道了對于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語言藝術是十分重要的,同時進行必要的德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二、注重課堂細節,關注每一名學生
在講課過程中,龔老師讓學生猜圖形形狀,跟玩魔術一樣,既能引起走神學生的注意,讓他們收回心,重返課堂,跟上老師的思路,還能讓正在聽課的學生記憶更為深刻,讓所有的學生真正記住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會注重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關注每一名學生,把每一節課組織好。
三、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
今天,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應變能力的重要性,回憶課堂,龔老師講到長方體時,讓一個學生判斷,說某個面長些,老師沒有指正他的說法,而是讓學生上來指,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表達出來,課堂不能按照老師的思路發展下去,要時刻順應學生的思維,靈活機動地改變策略,不至于堵住學生的思想,一切老師的對,會讓學生成為思維懶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刻意去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
四、為課程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節課,好的開始固然重要,而精彩的結束也是畫龍點睛之筆,高年級周燕老師的課,開始用芭蕾舞激情,設計了問題“為什么她們都踮著腳”,結束時首尾呼應,用剛學習的比解釋了道理,學生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好數學很重要,為整個課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學生應該成為鮮活的“小雞”教師應該讓學生自食其力,自己探索,自己去“找米吃”,而不能像木頭一樣的“小鴨”,每天張開嘴等著老師去塞,那樣總會有一天塞不進去的,而怎樣能讓學生變為“小雞”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面貫徹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好習慣。
這次名師導航,讓我深受啟發,以前覺得自己教了近30年了,經驗豐富,今天看來,自己已經落伍了,要學習,要主動學習,才會進步,我想,在今后,我會努力地學習,讓我的學生變為會自食其力的“小雞”,力求去做一名教育家而不是一個教書匠。
參考文獻:
王瑩瑩.小學教學名師的成長規律與培養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