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葉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它不僅是認知的需要,而且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團隊精神、個性等有著更深刻的意義,深受教師的青睞。
一、小組成員合理搭配——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在教學“面積單位”這一課時,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這是老師家的餐廳和廚房平面圖,你認為哪個更大一些?請大家利用你們小組智慧錦囊(1號信封)里的幾種不同的測量工具,幫你們驗證一下到底是哪個更大一些?”話剛說完,學生小組合作就開始了,局面混亂不堪。有的在倒信封;有的已經把材料全攤在了桌子上;有的小組還將二號信封也拿了出來,一起倒在了桌面上……
面對學生這樣的“合作”,教師應采取小組成員合理搭配的方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在小組合作中,各小組之間應該是同質的,但小組內部各組員之間卻是異質的。其中包括男女生性別搭配。對于學生的分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長和現有認知水平進行科學分組,要優、差搭配,動、靜搭配,男、女搭配,讓學生相互促進,取長補短。
結合本校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經過全體師生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學生的小組合作初具模式,它在加強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相帶動、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起著積極的作用。
二、學會傾聽做到“五心”——培養學生傾聽他人的習慣
【案例描述】
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要求學生合作探究。我話音剛落,教室內頓時熱鬧起來。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幾分鐘后,教師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匯報的學生開口就是:“我認為……”“我的算法是……”“我覺得……”沒有發言的根本不去聽別人在說什么,或者與其他同學竊竊私語,說些與話題毫不相關的話,或是急不可待地沒等他人說完就跳著喊著舉起了手……
【成因分析】
隱藏在熱鬧、自主背后,更多的是小組中某些成員的言語霸權,是無視其他成員意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我……”,是對其他小組意見(包括本組其他成員意見)的無視,是放任、隨意和低效,缺乏傾聽的意識與能力,缺少“揚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心向,合作學習僅僅停留在形式上。
【對策實施】
傾聽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是一門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語言言簡意賅,卻精確嚴密,這要求我們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要專心、細致,句句入心。數學學科和數學教學的特點,使“傾聽”在數學學習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解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和數學思維的培養,加強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等,無不依靠“傾聽”來完成。
三、激勵評價增強自信——培養學生展現自我的能力
【案例描述】
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時,學生已掌握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律,之前也已學過異分母分數的通分。我先引導學生復習已掌握的知識,然后出示例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現“要求種黃瓜和番茄的面積一共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算式很容易就能列出來。但這個加法算式中兩個分數的分母不同怎么計算呢?于是,老師拋出問題:“能不能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現在的新問題呢?”于是,孩子們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始分組探索突破問題的辦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加以引導。孩子們還真的有辦法。有的通過折紙操作得到問題的答案,有的通過分分畫畫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干脆就是把它們化成同分母的分數直接相加……但在展示階段,原本那些有著奇思妙想的同學卻開始畏畏縮縮,一部分孩子是因為不知道答案不敢舉手,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害怕出現錯誤,或者不確定自己的答案所以才不敢舉手。
【成因分析】
經過課后談話,我發現部分學生不是不想舉手回答問題,而是害怕舉手回答問題出錯,造成不良的心理壓力;或者是不確定自己的答案,缺乏自信心。所以,要解決學生不愛舉手(實際是不敢舉手)的問題,要從教師身上找突破口。
【對策實施】
1.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敢舉手
課堂上,教師要營造一個寬松、平等、融洽的氛圍,讓學生感覺到舉手回答問題就像與朋友討論問題一樣,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使相互交流的渠道暢通。
2.明確舉手意義——讓學生肯舉手
教師要對敢于舉手發言的學生進行表揚,同時向學生闡明坐在座位上想好答案,與站起來說出答案是不一樣的。
【初步成效】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與探索,現在的課堂學生能主動發言,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是有話可說,學生之間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使課堂更具開放性,課內、課外學生更喜歡展現自己,人也變得自信了。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通過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不僅能在學習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還能增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小組合作像催化劑,催生著高效課堂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