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丹
摘 要:小學生正處在學齡階段,可塑性較大,恢復能力強,如果對小學生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早干預,都可治愈或者是正常化。而且小學生由于活動圈子較小,家庭因素對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新課改下,開展家校互動心理輔導十分重要。主要分析了家校互動開展小學生心理輔導的途徑,以供參考完善。
關鍵詞:家校互動;小學生;心理輔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傳道排在第一位,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觀教育,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使命與責任。而小學生正處在智力還未成熟的階段,極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家校互動方式,積極開展小學生心理輔導,為他們的日后發展與人格的健康養成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和障礙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來看,對于心理問題和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品德行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不同學齡的學生都存在厭學、困惑和依賴的學習心理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對于作業,無法獨立完成,需要父母督促。(2)對人多疑、恐懼。對某些事情感到焦慮,十分膽小,整天情緒不安,總感覺受到侵害。此外,對別人缺少信任,喜歡獨處,沒有朋友,長時間發展下去,變得更加孤僻、沉默寡言。(3)對他人冷漠敵視。部分學生會將內心的煩惱、憤恨發泄給他人,甚至是毆打、謾罵同學,破壞公共設施。(4)存在逆反心理。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部分學生不聽父母與教師的勸導,故意對著干;對于別人的議論過于敏感,少言寡語,不善于與他人溝通交流。
二、家校互動開展小學生心理輔導的有效途徑
1.營造良好的家校溝通氛圍
針對目前小學生缺乏溝通交流而言,學校應定期和學生的家長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讓家長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營造良好的家校溝通環境,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文明、和諧、愉快的家庭環境密不可分。孩子得到父母、長輩的愛,必然會回饋社會真誠的愛。例如,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某校為尋找家校共育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結合點,加強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聯系溝通,營造良好的家校心理溝通氣氛,通過問卷調查、發放公開信和人設立宣傳欄的方式,向學生與家長宣傳有關的心理健康常識,并在每周五舉辦講座,召開校班級家長會,通過家長學校一起授課方式,讓家長在心理健康發展中充分發揮共育角色,以滿足學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2.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記錄學生心理軌跡
心理健康檔案作為學生心理成長的軌跡,是開展小學生心理輔導教育的有效手段,能詳細記錄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方便學校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的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心理檔案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在日常開展小學生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必須將學生姓名、性別、能力狀況、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狀態等能夠反饋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信息納入健康檔案中,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檔案,進行心理測試,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疏導,讓學生的心理狀況有所改善,愉快地學習與生活。例如,在學生入校后3個月時間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安排心理咨詢教師為他們進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性格特征測試,并將測試結果記錄在案,動態化監測學生心理變化情況,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從根源上杜絕極端情況的發生,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方便學校了解學生的學習適應性、人際關系和學習焦慮等數據指標,家長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掌握孩子的心理檔案,有助于學校、社會和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多途徑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加強心理素質培養
為了提高學校的心理教育水平,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學校還應加強心理輔導教育,多途徑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具體體現為:學校應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心理輔導課程作為一門常規課程排進課表,以學校教育為陣地,以家校互動為紐帶,通過開展專業的心理咨詢進行日常心理輔導,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此外,還可以讓學校還需盡快完善《校報》建設,定期刊登家教經驗和家長分享,拓寬家長的知識面,讓家長科學地管教孩子,縮短學校與家庭、學校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綜上所述,在小學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小學應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多途徑開展心理輔導活動,營造良好的家校溝通氣氛,加強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此外,還需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檔案,詳細記錄學生的心理軌跡,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做到及時發現、及早預防,從而讓每一名學生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郜廷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互動[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4(3).
[2]董金鹿,李劍峰.加強小學生心理輔導,培養健康心理素質[J].華夏教師,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