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筱蕓

演繹精彩的數學課堂,是每位數學老師奮力追求的目標??删蕪暮味鴣恚抗P者以為應從學生的奇思妙想中來,從教師不露痕跡的引導中來,從溢滿濃濃情感味道的氛圍中來,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原汁原味中來,也就是從教師巧妙把握動態生成資源中來。
一、什么是動態生成資源
所謂“動態”是與“靜態”相對的一個概念,它是指教師、學生、環境、資源等都是不斷變化的,多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復雜多變的“場域”過程。所謂“生成”,就是在新的情境中產生,它與預設相對應。它沒有既定的、現成的目標,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具有偶發性、不確定性、隨機性等特點。所謂動態生成資源,就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圍繞多元目標,在開展合作、對話、探究、交流的課堂教學中,即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這里的“新問題、新情況”就是動態生成資源。
生成的核心就是創造。課堂動態生成資源的創造性價值意味著對預設的規范、目標和流程的超越、拓展、補充、延伸和具體化,即意味著師生共同體的發展和生長。
二、把握動態生成資源的前提條件
1.課前精心預設
我們關注“生成”,并非摒棄“預設”。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
精心預設可以為即時生成提供更寬闊的平臺。我們只有在教學設計階段進行全面考慮,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敏銳地捕捉生成點。冷靜地分析其對教學的價值,選擇適合的應對策略,調整預先設計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感受自己“動”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能,激發更多的新思想和創意。
動態生成為精心預設提供了實現目標的可行路徑。因為我們為達到預期目標所進行的不應是唯一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教學設計,而是多維的、靈活的、動態的板塊式設計。
2.營造和諧氛圍
動態生成的出現需要適宜的生態環境,即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我們在課堂上,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用開放的心態,面對另類的聲音;以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對話,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對孩子的疑問給予積極應答。在師生雙方輕松、活躍、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敞開心扉,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意見,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為觸發動態生成資源提供外在環境支持。
3.敏銳洞察甄別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科學而合理的傾聽、判斷和選擇能力。因為對于動態生成的每個新問題如果都逐一詳細解答,勢必影響學生對知識重點的開掘和難點的突破,擠掉學生潛心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我們通過觀察和傾聽,對教學信息的適當程度和價值進行權衡:哪些信息需要通過講解以強化認識?哪些問題可在課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哪些問題涉及面很廣,可讓學生在課外拓展?……這樣通過對信息的判斷、分析、比較,我們才能快速篩選出有價值的生成資源,準確采取相應的策略進行開發和利用。
三、捕捉動態生成資源的幾項具體措施
1.善于啟發,引領資源生成的方向
教學中,學生的提問常會觸及知識的內核,但學生的認識并不全面。這時需要我們恰當啟發,引領動態資源生成的方向,以領略數學知識的本質。
如在復習“小數讀法”時,一生問:“為什么小數點后面要分開讀?比如13.51為什么不讀成十三點五十一?”顯然,這個問題沒有被預設,但又觸及了知識的內核,是一個生成資源?!斑@應該是一種規定!”“為什么不規定讀作十三點五十一?”學生非要合理解釋,難能可貴!“你們說呢?”我把問題拋給學生??伤麄冸p眉緊鎖,滿臉迷惑,期待我的幫助。我啟發道:“大家能否想想每個數位所表示的含義?舉例說說?!薄?5.15,整數部分15表示1個十5個一,小數部分不表示1個十5個一,而是1個1/10和5個1/100?!薄翱磥?,從意義上說這樣讀是不妥的。”一生突然頓悟:“根據小數的性質:小數部分末尾加上或去掉0,大小不變。如按整數讀法模糊不清了。13.51讀成十三點五十一,那么13.510就讀作十三點五百一十。五十一怎能與五百一十相同呢?所以應分開讀?!被訝庌q后,學生恍然大悟。
這樣,面對這一生成資源,教師適時啟發,讓學生按正確的方向尋找合理解釋,數學的本質漸趨明晰。
2.耐心等待,給足資源生成的時間
教學中,當我們認為自己提供的材料符合學生認知起點,設置的問題適合學生探究,但學生還沒有深入思考,這時,較好的選擇就是給他們時間。
如認識三角形后,有一道題:一根鐵絲,可圍成一個邊長6 cm的正方形。如圍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每邊長幾cm?多數學生這樣列式:6×4÷3。可有個學生這樣列式:6+6÷3。所有學生都看呆了,臉上寫滿疑惑??晌覅s很高興,因為這個同學的想法太獨特了!我沒放過這一生成資源:“能理解這個算式嗎?”“如果不理解,同桌商量商量?!睍r間是智慧成長的土壤。半分鐘后,有學生興奮地說:“他是把正方形中的三條邊作為等邊三角形的三條邊,然后把正方形的最后一邊平均分成3份,分別加在其他三條邊上?!闭坡暲讋印?/p>
細細品味該片段,我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交流,實現智慧共享,并通過這個生成資源,讓學生進一步理清了正方形和三角形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對應邊的變化關系??磥?,適當的等待和引導,充分的信任和鼓勵,往往會起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生成的學習成果才能豐滿充實。
3.善待錯誤,確保資源生成的空間
錯誤也是真實的、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如以錯誤為鏡,可知教學得失,我們可巧妙利用錯誤并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為有意義的教學服務。
如教學平均數時,出示:第一組有28人,平均每人折2個紙鶴;第二組有30人,平均每人折4個紙鶴。兩個班平均每人折多少個紙鶴?
學生主要有兩種解法:endprint
①(28×2+30×4)÷(28+30)②(2+4)÷2
比較這兩種解法,當然第一種方法是對的,但是第二種方法也有合理的成分,學生主要運用移多補少的策略。針對第2種解法,多數學生認為是錯誤的,那究竟錯在哪里?學生也說不出為什么,于是,我就以這個錯誤資源的出現為契機,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平均數的本質。“這里的2表示什么?”“2表示第一組平均每人折紙鶴的個數?!薄耙簿褪堑谝唤M每人折的個數都可寫成2,4可看作第二組每人都折了4個紙鶴。如下圖:
“看看這個表格,在一一對應互相幫助之后,有什么發現?”學生觀察后,果然發現,第一組有28人,第二組有30人,在一幫一之后,第二組的29號和30號同學由于沒有幫任何人,折紙鶴的個數仍是4個。也就是一幫一之后,所有人的個數并沒有變得一樣多。那怎樣才能讓所有同學折的個數都變得一樣多呢?”
有的學生說:“把29號、30號同學折的個數多的再拿出來平均分給所有同學,即(4-3)×2÷(30+28),這樣每個人平均折的個數就是(4-3)×2÷(30+28)+3的得數?!?/p>
這時,有學生就說:“這太麻煩了,不如把所有紙鶴個數加起來,然后除以總人數?!?/p>
“那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用(2+4)÷2這樣的方法計算呢?”
由于表格的鋪墊,學生很容易發現:當兩部分人數相同時,兩個平均數加起來除以平均數的份數是最簡單、最實用、最有效的策略。
這樣,教師在學生不合理的方法中敏銳捕捉到合理成分,并順勢放大了這一內容。在這個教學細節的處理中,不僅使全班同學經歷了一場關于平均數本質的思維洗禮,更重要的是,善待錯誤,尋找閃光點的做法,傳遞的是老師對學生的耐心和自尊心的呵護。
4.順應思維,凸顯資源生成的本質
教學其實是一種合作溝通的活動,溝通方式很多。其中順勢而導、不著痕跡地溝通,讓學生頭腦中粗略、零散的經驗整理提純、抽象概括為數學的知識,以自然凸顯教學資源的本質,應是我們普遍追求的方式。
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開始讓學生指角,全部都是指角的頂點。面對學生這一粗略的認識,我緊緊抓住這一資源:“你們指的角似乎是這樣一個圖形”,順勢在黑板上畫一個點,問學生,“這是角嗎?不是,那這是什么?一個點,對呀,你們剛才指角的時候,不就是指的一個點嗎?”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在憤悱的狀態下,順勢而導:“看來,我們在指角的時候,不僅要指這樣的一點,還要指出什么?”“還要指出兩條邊!”這樣,數學中的角的本質——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不就凸顯出來了嗎?
這樣,通過對課堂動態生成資源的把握,有助于我們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學生的優勢和不足,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進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當然,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研究課堂動態生成資源,不是要形成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或套路,也不是引導教師掌握一些控制課堂教學的基本技巧,而是打開一種思路,將著眼點放在挖掘學生的潛能、帶來學生知識技能的拓展、滿足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上,從而激發師生的內在生命活力,讓數學課堂因為精彩而成為學生真正向往的地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