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渭茹
【關鍵詞】 小學語文;少教多學;《母雞》;研讀課本;學習時間;
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92—01
曾幾何時,我們的語文課堂成了個別老師的“秀場”;成了個別老師的“獨角戲”。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教師和學生都感到非常疲憊,不僅教學效果不夠好,而且嚴重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改變之前不科學的教學模式,積極倡導和嘗試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天性和激發學生潛能,把課堂時間和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思考的過程還給學生。其中,放手讓學生議論、質疑則是一個巨大的嘗試和進步。之后,教師需要認真地傾聽,及時地對學生回答、提問、探究等作出一定的梳理;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歸納;進行準確、及時的引導,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發現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引導學生仔細研讀課本,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
為了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本的研讀中,在教學《母雞》一課時,筆者給學生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一開始討厭母雞?作者為什么又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作者前后對母雞的態度為什么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去尋找文字背后的信息,使學生一邊讀文一邊根據對文本的理解進行簡單的批注,寫下自己的感悟,然后再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標記。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合理、客觀地去領悟文章內容,一堂課下來,很多學生能快速通讀課文好幾遍,并把重點句段反復研習幾遍。有的學生在書上圈點和批注;有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有的學生在重點句子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悟。學生們完全投入到了文本的研讀中,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的學習方法,此時教師的講讀基本被學生的文本研讀代替。
二、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多學”的主要方式應該是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和“訓練”。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有“三重意識”:其一,“學為主”意識;其二,“學而會”意識;其三,“學在先”意識。只有教師具有這“三重意識”,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才能得到保障。如,在執教《母雞》一課時,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筆者足足留給學生25分鐘的時間用來自己解決課堂中提出的三個主要問題,學生充分地讀書、勾畫、批注、感悟,同桌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然后匯報交流,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交換看法,求同存異,既讓學生有時間獨立思考,又讓學生有時間進行思維的碰撞。教師的教少了,學生的學變多了,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學習語文知識的水平和能力都有了提升和強化。
三、把學習的體驗權還給學生,真正實現自主學習
學生“多學”的一個重要方式是體驗學習。要解決好這一問題,要確立“三個尊重”意識:其一,尊重學生的各種體驗權利,創造條件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其二,尊重學生的體驗學習方式,讓學生適當走點彎路,允許學生犯點錯誤,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其三,尊重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規律,千萬不要將現成的果子摘下來還要喂給學生。如,在執教《母雞》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匯報交流為什么作者一向討厭母雞?學生們的回答異彩紛呈,有的聲情并茂地讀出了母雞的霸道、自私;有的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具體說明;還有的展開豐富想象,描繪出了一只愛炫耀、自以為是、欺軟怕硬的母雞。學生們雖然回答的角度和方式不同,但殊途同歸,都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母雞的討厭。在體會為什么作者不敢再討厭母雞時,學生們都能走進文本,找到文中相應的句子并結合自己的體會說出個所以然來,都能緊扣母雞慈愛、勇敢、辛苦、負責的特點,感悟母雞的偉大,母愛的偉大,更能走進作者心靈去感受他對母雞的敬佩和態度的變化,從這些教學細節中不難看出,只有尊重學生的體驗,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也只有這樣,才能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多學代替教師多余的講解。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學就是為了尋求一種有效的方法,使教師因此而可以少教,學生因此可以多學,學校因此少一些喧囂與勞苦,多一些閑暇、快樂與堅實的進步?!币虼耍o學生充分的時間質疑、自學、討論、探究,開展積極有效的自主合作學習,學生盡可能多學,教師盡可能少教,能努力實現教與學的雙贏,又何樂而不為呢?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