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尚濱(長春科技學院吉林長春130600)
“高校轉型期背景下”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體育課程設置探索研究
□嚴尚濱(長春科技學院吉林長春130600)
2015年10月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指出應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堅持試點引領、示范推動,轉變發展理念,增強改革動力,強化評價引導,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而目前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正處在轉型發展的初級時期,各轉型高校也都在探索應用型本科發展之路,體育課程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應用型地方本科的體育課程設置符合定位助力發展,成為了當前學界焦點,在此背景下,全面而客觀的審視、反思我國體育課程設置的發展歷程,認真總結國內外體育課程設置成熟可行的寶貴經驗,深度解讀《指導意見》,并在此基礎上規劃和明確未來應用型本科體育課程設置發展方向。本文將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教材、課程評價五個方面對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體育課程設置進行研究探索,期望對轉型期下的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可借鑒的改革方案。
應用型本科體育課程設置
體育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課程設置則是研究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關鍵.本文通過CNKI對體育教學、體育課程及相關的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目前學術論文主要在體育教育目標、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結構、體育教學教材、體育教學評價五個方面,(如表1)進行體育教學及體育課程方面研究。

表1 體育教學相關關鍵詞CNKI檢索統計一覽表
本文將通過對不同層級院校體育教育目標、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結構、體育教學教材、體育教學評價進行梳理比較,深入的對世界部分主要國家院校的體育教學課程發展的規律及特點進行分析,對以上五個方面定性定量研究,從而對我國處在轉型期初期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體育課程的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2.1、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外體育學、社會學、體育文化的各類高校體育教育相關文章、論文、刊物資料,并在互聯網上搜索有關的著作、碩、博士論文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相關文章,為“高校轉型期”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定位與發展對策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和研究參考。
2.2、專家訪談法
訪談社會學、統計學、體育學等領域的專家,咨詢與本研究有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特別對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教師進行了針對性訪談,了解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教學具體情況和難以挖掘到的隱性資料與相關內容。
2.3、問卷調查法
問卷是本課題研究的關鍵環節之一。在查閱多種與本課題相關內容的基礎上,草擬了問卷表的初稿,咨詢了部分專家與體育教學法教師、教授,請他們進行分析與評價,最后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本次調查所使用的問卷。
2.4、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中獲取的數據材料用計算機spss20.0軟件和EXCEL軟件包進行數理統計和分析處理。
2.5、邏輯推理法
通過對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根據統計結果從不同角度提出在“高校轉型期”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定位與發展對策。
3.1、體育課程目標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目標一般都是以健康第一為目標,而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核心,在于把學生擁有基礎社會實踐與未來適用于各崗位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把重視學生身心健康作為改革理念,把適應社會需要,順應現代社會發展作為主要培養目的。在體育課程教學目標設定過程中,既要展現體育本身知識能力的全面性,也要融合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理念,要使教學目標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注重因材施教,為社會培養出不同類型人才。最后,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新制度的建立中,首先便要確立明確教育目標,才能使改革新體系擁有準確性與可實施性。
3.2、體育課程內容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提出新的教育改革內容,讓體育課程內容貼附學生日常的學習狀態,注重學生日常健康與實踐能力,提倡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實踐中能深入了解日后工作的本質特征,從而在體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選擇性的學習,吸收有實質性與應用性的體育知識,學以致用,要使體育知識有效的運用在生活與工作中,提高未來生活質量。同時體育課程內容也要注重創新,要適當利用體育機械設備與場地進行多樣化教學,重視運動技術能力,弱化競技理念,培養學生日常鍛煉習慣,讓體育鍛煉具有一定延續性。在制定新的課程內容時也要參考一些相應的地區體育文化,借鑒國外教育計劃理念,豐富國內教學內容,要保證體育課程內容具有實踐性,趣味性,技術性與銜接性,不僅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要培養學生未來的社會應用能力。
通過對問卷進行數理分析得出學生對運動項目內容期望:球類項目依然在所有項目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足球、籃球、排球的比重并不高,而過去普及率不高的羽毛球和臺球成為了目前學生喜愛的項目。極限運動受學生喜愛程度排名第二占總比重的23%,其中攀巖項目尤為得到學生青睞單項獲得13.05%位列所有項目的冠軍,輪滑及滑板皆在單項排行前列。搏擊類以18.25%的總比重獲得學生期望喜愛的運動項目的季軍,其中女子防身術在該類里較為突出占總比重的5.15%。民族傳統類占總比重的11.75%,各項目受喜愛程度較為平均。冰雪項目和藝術體育類項目分別占總比重的9.15%和8.15%,其中學生對滑雪很感興趣,但受場地等原因約束暫時很難大規模開展,藝術體育里受關注喜愛較為平均,選擇學生93%為女生。而新興項目因為項目較少,并且因為項目較新學生和社會對其了解較少所以只占4.35%,所以需要繼續努力推廣。

表2 大學生對公共體育課課程內容的期望一覽表
3.3、體育課程結構
體育課程結構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改革中具有代表性意義,體育活動接近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生身心健康,未來社會實踐息息相關,也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更快實現以“健康第一”為核心的體育教育改革觀念。在體育課程結構改革中,要從之前追求成績,用于應試等思想中脫離,把注重體育精神,加強運動能力,培養生存能力放在首位,適當增加相關的選修課,讓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滿足學生興趣愛好之余,豐富學生課余時間,培養日常鍛煉習慣,擴展實踐活動等。
3.4、體育課程教材
體育課程教材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的載體,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因素,它作用于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提取知識點,并參考其教學備課,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教材應與之前一貫應用于應試教育的教材有所區分,其所涉及的教育知識應當更加全面,更加適用于社會需求。體育課程教材相對特殊,相對其他課程教學,體育課程教材有更多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因不同體育項目而異。改革應在原有基礎上,注重體育精神,讓學生在課堂或日常中感受體育氛圍。同時,體育課程教材也要與相對應的體育設施、體育活動相結合,教材內容上應注意在之前的教材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傳統體育教學理念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在社會高速發展下,準確合理的添加現代多元化的內容,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跟緊社會發展步伐,避免發生學生在步入社會后與之脫節的不利情況。
3.5、體育課程評價
當下高校對于體育課程評價都具有固定模式,大多數評價以學生學習的最終成績或作業質量為參考,此類評價體系相當具有局限性與單一性,評價得出的結論也不具有一定說服力,會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影響日后學習熱情,所以,計劃多層次,多角度的日常考察,構建主觀與客觀分析相結合的全方面綜合評價體系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著重改革的問題。另外,對于體育課程評價改革,應適當參考國外教育評價體系,借鑒部分教育機構評價設置,再融合自身院校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改動,評價要以學生日常學習狀態、課后鍛煉習慣、知識應用情況和最終考核成績相結合,得出具有科學性的綜合教學評價。在改革過程中,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充分尊重學生,正確認識到課程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體育教學目標,首要的是“健康第一”、其次“終身體育”的新觀念,最后要目標要體現為學生從業專業服務并能做到職業病防治。
體育課程內容要多樣化,另外,各地方院校還可以根據學校本身歷史發展的特點為主,呼應地域或民族文化為輔,適當地增添一些別開生面的課程與實踐活動,改善學生枯燥單一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對于高校學生成績的評定,不要局限于原有的規章制度,要不斷更新新形式的教學評價,評價內容可以運動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加之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得出一個相對公平,全面的成績評價結果。
增添部分選修課程。擴大選修課的比例,讓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課時數量保持在一定合理的比例之內。另外,加選課作為主課之外的業余愛好課程的存在,還是有一定的開設必要,既可以確保不降低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拓寬學生在各界各方面的不同知識面,也可因材施教,發覺學生的某項專長,從而進一步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
G807
:A
:1006-8902-(2017)-06-LXY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度高教科研課題,項目編號:JGJX2016D191,課題名稱:《吉林省高校轉型期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