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超
摘 要:曾國藩作為一代名儒,自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他的做人之道、為官之道,尤其是治家之道都閃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通過對其治家思想的形成背景進行分析,對其孝悌、友愛、勤儉節約、睦鄰和家等治家思想進行總結研究,對構建滿足當代需求的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及使用價值。
關鍵詞:曾國藩;傳統文化;治家之道
一、曾國藩家風形成的歷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
曾國藩生于嘉慶十六年,歷經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的四朝統治。一生共經歷了中國遭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兩次鴉片戰爭,在堅船利炮的轟炸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中華民族與西方主義列強之間、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這一時期正處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大變革。
由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緊隨而來的就是清政府與列強之間簽訂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面對西方列強的瘋狂掠奪和經濟侵略以及日益腐朽落寞的清政府統治,民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各種地方起義呈星火之勢蔓延。而此時的清政府只顧自己的階級利益,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自身的統治。統治階級繼續過了充耳不聞、紙醉金迷的生活。對時局有著較為清醒認識的曾國藩認為,清政府想要繼續維持封建統治,必須解決當時內憂外患的不利局面,如何解決這一局面,唯有向西方學習。當時清廷內的士大夫們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諸如創辦近代工業、建立近代海軍、創辦新式學堂以及派遣留學生赴西方學習等,這一系列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展開的自救運動稱為洋務運動,這些思潮和舉措都是以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實權派為代表的開明紳士所提出和發起的。
(二)經濟背景
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開始大量傾銷商品,兩千多年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但仍然是我國當時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鼓勵、引導農業生產仍是統治階級維護封建統治的主要措施,因此土地兼并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時刻威脅著晚清的統治。當時,這一狀況在湖南的三湘大地表現的尤為嚴重,大批的農民因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戰爭的失敗帶來了大量的割地賠款,致使農民負擔大大加重,洞開的國門使中國逐漸卷入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致使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地主階級和廣大農民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向尖銳化趨勢發展,傳統小農社會的經濟秩序被打亂,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統治秩序走向崩潰。
(三)文化背景
湖湘文化蘊含著濃烈的憂患變革意識,這一點對曾國藩的成長有著較重要的影響的。曾國藩所處時代是清朝統治搖搖欲墜的時期,官僚冗雜、吏治腐朽,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大批地主階級開明紳士常常因國家內憂外患的困局而深深憂慮,更為揪心的是整個封建制度的日益衰敗,所以曾國藩的思想里往往常存著變革社會的豪情。注重經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另一特點,高深的理論如果不能服務于實際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作為一介儒生回到湖南創辦團練,這就是曾國藩經世致用、愛國自強的最好體現。
曾國藩自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六歲就進入私塾接受正規的儒家傳統教育,有著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后來在京十二年的官宦生活里,拜理學大師唐鑒和倭仁為師,專攻程朱理學。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吸收其他各種學派之精華,兼收并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二、曾國藩治家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孝悌思想
孝悌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規范,也是我國家庭倫理的核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維系傳統家庭的穩定、和諧和衍續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被封建統治者作為教化的工具,也為一般民眾將其思想精華用來教子傳家。
“孝友為家庭之端詳”:在曾國藩總結的“三致祥”中,“孝致祥”居于首端。[1]在他看來,對父母長輩孝敬、兄弟姐妹之間友愛是做人之本。曾國藩如此重視孝悌的作用,確立孝悌在其治家思想里的重要性,除了幾千年來我國傳統的孝悌文化的深刻影響之外,“曾氏家風”從他幼年開始就對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曾親手制定了“耕讀為本”的家法,告誡其子孫后代世代要以務農和讀書為兩大人生要務,教導后輩如何讀書、做人和處世,這影響著曾國藩的一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氛圍里耳濡目染,“孝悌”自然成為曾國藩家庭倫理思想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內容,也是他一生躬行的道德規范。他認為處理人際關系要以親人之間的相親相愛為落腳點。
對于孝悌,曾國藩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贍養方面,還得體現在精神愉悅方面,讓自己的孝心使父母舒心。所以,曾國藩提出“事親以得歡心為本。”[2]在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中,對父母的孝有孝養和孝敬兩個層面,孝養屬于物質層面,孝敬屬于精神層面,兩者相結合被稱為“至孝”。有一次,曾國藩家里修建房屋,為了這件事他親自給他的弟弟寫了一封家信,專門從房屋的結構、朝向和周圍環境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目的就是想讓家中父母兄弟住的更舒適。曾國藩當時在京城做官,老家房屋修葺與他沒有直接的關系。由此可見,他對家中長輩孝不僅僅停留在物質方面上,更是在精神層面上給予應有的關心,即使是對待家人的日常生活也十分用心。
(二)勤儉思想
曾氏家族一直都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家風。當時曾國藩考中進士,父親曾麟書對他說:“寬一點翰林,我家仍靠種田吃飯”。在封建社會里,考中進士、點了翰林對家族來說就是無上光榮,以后就可以衣食無憂、輕步青云了。而曾國藩并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而曾氏家風對他的教導和制約起了很大的作用。無論是他的思想還是作風,也都深刻體現了他嚴謹的自律和嚴格的家風。
曾國藩對于持家理財方面也是以節儉為主。他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生活作風,把余錢拿出來賑濟災民,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孔子曰:“泛愛眾,而親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曾國藩認為“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他認為,只有堅持勤儉,才能避免重蹈為官富不過三代的覆轍。[3]在封建社會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對上有孝敬贍養的美德,對下有體恤愛護的品質,生活上勤儉節約,不可鋪張浪費,這個大家庭才可以穩定,才可以生生不息、一直延續下去。
曾國藩曾說:“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由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在他看來,要使家族興旺發達必須把“勤”、“儉”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勤勞可以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是致富的基本保證,節儉就是把錢用在需要的地方,用在生活日常之所需,這樣可以杜絕鋪張浪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流失。持家理財同樣需要開源節流,廣進薄出,這樣財富才可以慢慢積累,生活才可以越來越富足,家庭才可以越來越富裕。
(三)睦鄰思想
在我國古代社會,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和人口等因素,造就了我國特有的民族性格:團結、和諧。當自然災害來臨時,人們只有團結起來才可以戰勝天災,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農業生產才可以獲得豐收,只有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才可以抵御外辱,捍衛家園。所以,我國社會自古以來就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睦鄰友好、以和為貴的觀念深入人心。
曾國藩十分看重家庭和諧、睦鄰友好。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內部和諧是家族興旺的基本保證。如果家庭內部不團結,那么家中一切的大事小事就無法達成一致,推動家庭向前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再者,“遠親不如近鄰”,而且作為鄰居有時還可以提供及時而有效的幫助,鄰里之間相互幫扶、和睦相處也為家庭生活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除此之外,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我家初移富佗,不可輕慢近鄰”,
[4]“有錢有酒款遠親,戒富貴之家不可敬遠親而慢近鄰也”,曾國藩認為無論富貴貧賤都要得到平等的對待,不能流于世俗的眼光而嫌貧愛富,對待富人與對待窮人都應該是一樣的。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曾國藩的鄰里觀也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特點,他認為,對待鄰居要真誠,只有真心誠意地對別人,別人也會真心誠意地對自己。正是體現了儒家“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思想精髓。曾國藩身為朝廷要員,自己時時端正態度、以身作則,經常告誡家人勿拿他的身份來做一些不合理的事,家人也得嚴格要求自己,為身邊的人樹立榜樣、弘揚正氣。
三、曾國藩治家思想的現代意義
曾國藩身為晚清時期的開明地主,相比昏庸的統治階級來說,他的思想更具開放性和前瞻性。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的他,十分注重經世致用的理念。曾國藩的做人之道、為官之道都是從日常生活里仔細觀察、認真總結而來,其孝悌、友愛、勤儉節約、睦鄰和家等思想在現代社會仍閃耀著積極的光芒,對構建滿足當代需求的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對后世也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在當代依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國已進行了將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傳統的價值觀正受著越來越重的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其中有不少是西方世界實施和平演變的糟粕文化。所以重溫和學習曾國藩家風對我們弘揚優秀儒家思想、發揚優秀傳統價值觀、把握社會思想導向、堅守正確的輿論陣地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但是,由于曾國藩從小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在他的思想里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封建落后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他所受的教育都是在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和封建制度,人的一切活動須服從封建禮教的秩序。再有,他的思想里有著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觀念,認為女性成家后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對男性要服從和忍讓,沒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這種觀念也對他女兒后來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這些都是由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造成的。
但不可否認,由于人類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共同性,曾國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的精華部分還是具有普遍價值的。[5]曾國藩家風中的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其孝悌、勤儉和睦鄰等方面對于維護家庭和睦具有重要意義,家庭是組成社會最基本的單元,隨著社會的發展的文明的進步,再復雜的組織結構都是由家庭作為發端,我國傳統觀念里又十分重視親人和睦、“家和萬事興”,如今家族觀念在我們思想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俗話說“家道正而天下定”,家庭內部和諧對整個社會和諧穩定有著基礎性作用。
和諧社會離不開良好家風,良好家風離不開個人修養,良好的家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當今家風建設的重要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建設當代好家風。
[參考文獻]
[1] 成曉軍,唐兆.曾國藩家訓[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 戴素芳.論曾國藩家訓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J].倫理學研究,2003(05).
[3] 陸娟.論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2(04)
[4] 熊文娟.曾國藩家庭教育倫理思想論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05).
[5] 孫翔.曾國藩家庭倫理思想現代化價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
(作者單位: 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