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嘉言
(山西財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摘 要】長久以來,我國文化環境對待兩性話題因涉及個人隱私與傳統文化道德羞恥感的收斂特色,導致關于兩性話題的新聞報道與評論備受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忽視。如今不論是微信公眾號還是微博知名賬戶還是傳統老牌媒體或新晉獨立媒體拓展的移動新聞APP,受當下時代快速發展的影響,關乎性別平等、個性解放、LGBT群體、性侵犯等的熱點新聞及相關話題評論、探討總會隔段時間就登陸各大新媒體平臺的首頁或最新推送,對于兩性話題報道現狀的研究,就突顯出其學術探討的必要性與傳媒業界人士的時代責任感。
【關鍵詞】新媒體;兩性新聞話題;大眾
新媒體是信息時代這個大歷史背景下對傳播媒介形式與技術的一個十分具體又極具原創潛力的體現,它是傳媒產業的出色表現之一,亦對傳媒更多元、更有深度的挖掘開發起著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新媒體鮮明的數字化特質,讓信息資源本就龐大的系統更加繁雜精細,不僅讓訊息在數量上更顯浩瀚如海,還網羅起了更繁密的信息結構,讓訊息質量產生了一種更多變的波動趨勢和層次上更細致敏感的群體(階層)分化特色。
一、新媒體中的兩性話題報道現狀概況
以微博為例,微博官方認證的賬戶“新浪新聞”,在微博正式用戶不關注它的情況下,也會每天自動推送最新新聞,一天五次推送,分別為上午9點左右、中文12點左右、下午3點及5點左右、晚間8點半左右。
而在內容上,有關兩性話題的新聞在20條中能占3條,且涵蓋了從娛樂圈明星夫妻、情侶的感情關系新聞到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夫妻、情侶間怪異不尋常的新聞,總體是一種格調不高、深度不精、長度不大,重心放在提供網友茶余飯后談資的娛樂性、刺激性、趣味性較高的題材上??傮w說,新浪微博的新聞選擇中,為了平衡軟硬新聞的比例以讓大眾有更具彈性的新聞閱讀選擇,兩性話題新聞是以充當微博不同年齡段用戶根據新媒體使用習慣及輕松化閱讀興趣而進行多樣選擇的備選項而存在的。
而在微信上,輸入“兩性”“男性”“女性”這幾個不同的字眼,出現的不同公眾號搜索結果則呈現出更明顯的特征分化:輸入“兩性”,出現的公眾號明顯是清一色關于生理學意義上兩性心理及生理健康、和諧的略顯情欲含義的公眾號集合,推送內容亦是類似生活指南的文章;輸入“男性”,則有更多更具情欲含義的公眾號齊刷刷出現,甚至有不少從名稱上打了違規色情內容的擦邊球,其推送更容易被辨別出一些露骨內容,很明顯是在迎合男性微信用戶的某種信息需求,當然除此之外亦有關注男性身體健康及男士時尚搭配的官方賬號;輸入“女性”,出現的公眾號則有相當多是由地方婦聯組織運營的官方賬號,也就是說政治性團體賬號占據了大半,其余的則是零散的女士小百科、小貼士性質的公眾號以及講授女性內修故事(如個人傳媒公眾號“女神書館”,講述民國名媛們的個人傳奇)、女性時尚美體及女性養生的公眾號,畢竟女性愛美往往是最易吸引流量的性別特質。
其實,在微信平臺,女性向的公眾號相比男性向的公眾號要更容易博得大批網友的關注,甚至大獲成功,典型的成功例子就是公眾號“咪蒙”與“周沖的影像聲色”。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國內當前的社會文化仍把女性置于不與男性平等的弱勢一方地位,而女性解放自我的自由意識卻越發蓬勃,且媒體使用、用戶生產更加自由便利,面對每天所獲取的大量信息,一旦具有足夠刺激性的女性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新聞或話題成為當下各路新媒體平臺上的討論焦點,這些背后實際掌權人是一位獨立女性的公眾號就會做出最快的反應,制造出烙印上他們濃重風格的“新聞評論”文章并推送出來,讓關注他們的女性粉絲找到了呼告自由與理解的心聲的最好代表,并將文章在朋友圈進一步被擴散,為這些公眾號帶來更多的流量與“站隊者”,逐漸成為一大意見領袖,議程設置的過程就這么體現了出來。同理,搜索“女權”出現的公眾號信息明顯比搜索“男權”出現的公眾號信息要更豐富,群體尋求理解與共鳴的需求差距在兩性雙方中十分明顯。至于LGBT群體,不論搜索“同性”“同志”還是搜索“LGBT”,出現的公眾號搜索結果一樣十分豐富,但不同于單強調一個性別的搜索結果,這類公眾號中對于兩性性別差異的界限較為模糊,他們的新聞推送集中于對全世界LGBT群體的新聞話題,包括LGBT群體中受訪者對自我經歷的首次披露、政治層面對LGBT的態度的話題及關于LGBT群體立法的法律法規發展的新聞等。
二、結語
現如今,不論在微信自媒體上還是在微博大V賬號上亦或是在傳統老牌媒體或新晉獨立媒體拓展的移動互聯APP上,受時代快速發展的影響,關乎“直男癌”、女權、性別平等、LGBT群體、性侵犯等的熱點新聞及相關話題評論及探討總會隔段時間就登陸各大新媒體平臺的頭版、首頁、最新推送,對于兩性話題報道現狀的研究,就更顯必要性與緊迫性,以正確指出國內關于這方面新聞傳播內容、指向、形式、渠道等具備的特色、屬性與存在的問題,以思考用更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引導輿論場內的“主旋律”,并以更開放包容的文化姿態允許多種思想聲音的傳送、交流,促進我國上層建筑的良性改革與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穩步前進增添助益。
【參考文獻】
[1]鳳凰網資訊,新聞客戶端,精品推薦庫,正文.想隨意在評論區“撒野”,<紐約時報>聯合谷歌開發的 AI 算法可不答應.來源:雷鋒網.2017-6-14.
[2]洪睿旋.微博環境下女性話語權的現階段提升與再提升困局研究——以新浪微博為例[M].東北財經大學.2014-11.
[3]陸揚.論后現代女性主義[J].社會科學家,2012,(3):7-11.
[4]劉霞.聚焦北京+20·媒介傳播與性別平等,新媒體時代性別平等傳播現狀與推進策略——“性別平等與媒介責任”研討會新視點[N].中國婦女報.2015-03-24.
[5]王宇波,李向農.新媒體中兩性話題選擇的優先序列研究[N].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