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興仁
摘要:經濟新常態下,煤炭市場多變,競爭日益加劇。國有煤炭企業集團如何積極面向市場,增強動力,激發活力,提高運營的質量和效率,值得深思。本文通過對國有煤炭企業集團經營模式現狀的分析,就如何全面提升國有煤炭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提出了幾點建議,謹供參考。
關鍵詞:國企改革 創新 經營模式 核心競爭力
目前,在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形勢下,應深入對經營模式進行梳理重整、創新構建,變革效率低下、盈利單一的傳統經營模式為適應市場競爭的新型經營模式,加快市場化改造步伐,提升核心競爭能力。
一、國有煤炭企業集團經營模式現狀分析
國有煤炭企業集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經營模式上不斷探索發展。多數集團建立了多元化經營的產業體系,形成了的不同規模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專業化管理、板塊化經營深入推進;建設集團化經營的管控體系,戰略投資管控、資金運營管控等方面的手段和方法逐步成熟;確立市場化經營的商業模式架構,逐步形成與市場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構建資本經營運作的新業態模式,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增強,以金融支持實業發展的理念得到提升;對基礎產業,引入新技術新手段,推進信息化改造、流程化再造,逐步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但絕大多數國有煤炭集團受長期計劃體制的影響,經營模式存在著效率不高、價值提升不夠、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制約著企業的快速發展,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
從效率上看,基礎產業大而不強,靠擴大總量提效的觀念沒有徹底轉變。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內生動力不足,傳統國有企業效率不高、激勵不強、粗放型的形態依然存在。
從價值上看,提高煤炭產銷量為獲利的主要途徑,資源和產品的價值開發和延伸不夠,資源優勢轉化不足。銷售導向型、品牌導向型觀念淡薄,現代商業理念欠缺。
從發展上看,開放和外向聯動不足,內部資源閑置多,產融結合步伐慢,以資本的集聚和有效配置,助推企業發展和盈利增長的新型經營模式沒有形成。
二、煤炭企業集團創新經營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當前的市場競爭格局下,誰能從效率低下、盈利單一的傳統經營模式中脫胎換骨,創新變革為系統性多元化高效率的經營模式,誰就能取得競爭中的制勝法寶,實現企業效益和價值的雙重增長,從而適應市場變化,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提高效率的必要。拿原煤效率比較,國家發改委明確煤炭先進產能標準之一為原煤全員工效不低于2000t/年,但傳統國有企業的整體效率不高,與先進標準差距較大。
二是提高效益的必要。煤炭企業的盈利渠道單一,主要來自于煤炭業產銷增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沒有形成,抵抗市場變化的能力較弱。
三是精細化管理的必要。基礎產業粗放經營,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形不成人財物聚合的內生動力和內在活力。
(二)可行性分析
一是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模塊化的發展為基礎產業改造提升提供了空間與動力,更有條件推進人、財、物、項目、投資等要素集約化科學化管理。
二是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為煤炭商業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廣闊平臺,煤炭開采和潔凈、轉化技術的發展為產品的多樣化、定制化創造了條件,煤炭價值開發不足等問題,在新時代信息、技術、思想變革的支持下,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三是煤炭企業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行業影響力、煤炭資源、資產規模和產業鏈方面具備的優勢,為資本運營模式創新、產融結合深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依據上述分析,煤炭企業集團現階段創新經營模式應圍繞企業戰略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發展導向,革新傳統理念,以全面提升基礎產業運營效率、創新煤炭商業模式、構建產融結合新型經營模式為三條主線,著力提高運營質量,提升核心競爭力。
三、梳理調整,精細管理,全面提升基礎產業運營效率
基礎產業經營模式創新,主要解決效率低下、效益不高的問題,要實現由生產規模化為主,向效率導向、價值導向、全員經營、精細化管理轉變,通過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盈利能力、競爭能力。
(一)統籌布局,調整優化,以先進產能為目標,做優做精基礎產業,提高全員效率
抓好基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分類對待,有進有退,有增有減。對于先進型的產業,加大培育力度,打造安全高效礦井集群和高效園區產業集群,成為基礎產業效率和效益增長的主導。對于具備競爭實力的成長型產業,按照集約、高效、現代化的原則,通過優化生產布局,優化環節系統,實施減人提效,提高全員效率和盈利能力。對于潛在收益能力受限的成熟型產業,實施資源有效開發利用,多元轉移嫁接,收縮陣線,壓緊投資,提高效益,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對于衰退型產業,涉及落后產能、資源枯竭、虧損嚴重產能,積極處置,堅決退出。
(二)進行內部資源優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實現企業由生產規模型向經營效率型為主導轉變
進行內部資源優化。對生產經營要素進行優化,形成內在的支撐體系,夯實運營基礎,提升運營質量和效率。一是煤炭資源優化,遵循資源賦存條件和特點,做到統籌規劃、有序開發、合理利用資源,保證資源的梯接和持續的競爭力;二是產品資源優化,以市場和效益為導向,開發生產多樣化的產品,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三是人力資源優化,以提升效率為目標,以市場化為導向,控制人員總量,優化人員結構,完善企業人力資源調配機制和人員的競爭機制;四是技術資源優化,發揮技術創新應用作用,在加工調配深化、產品細化、產業鏈條轉化、循環利用凈化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證;五是財務資源優化,提高資金管理的集中度,推進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資金集中、核算統一、資源共享、管理協同、能力提升”的財務管控體系。
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總體上,推動資源要素向高產高效礦井、競爭力優勢項目、產業鏈高端、高附加值項目集中,率先支持優勢企業做優做強,提升核心競爭力。產業內部上,以每個礦井或企業具備的內部資源為基礎,認真分析投入和產出的關系,重視企業管理運營能力和企業運作效率,重視成本和效益,精準定位,確定經濟產量規模,合理人財物配置,避免出現產量增加、人員增長、效率低下、運營成本增加的“規模陷阱”,減少“大企業病”現象,形成精干高效的運營體制。
(三)樹立全員經營理念,創新責任落實機制,實施目標管理的精細化
建立有效的目標落實機制。創新管理方式,推進實施契約化管理,引入市場化、法制化手段,有效落實目標。將目標責任以契約合同的方式落實到經營者,通過法定的程序賦予經營者權力和職能,并以法制化、規范化的形式層層傳遞,實現去行政化,給予個體充分的自主權并以剛性約束,激勵激發人的動能,從而打破僵化體制,使各層級自覺與市場化接軌,使每個人自覺發揮作用和潛力,使全員經營的理念得以在國有企業中生根,通過機制轉變真正解決目標難落實、管理不精細問題。
建立基于目標管理的作業成本管理體系。研究應用作業成本控制理論,把企業成本計算深入到作業層次,實行作業成本控制,細化目標管理。建立有效管理和激勵機制下的作業成本體系,包括管理體系、核算體系、定額體系、結算體系等一套完整的內部運作體系,在企業內部按照買賣、服務和契約三種關系進行等價結算,對包括管理機構在內的各個單元賦予價值核算,并設置計算模型,在經營效益上得以體現,以效益大小體現貢獻大小,形成人人增收節支、提質增效的激勵格局,將目標管理落到實處。
(四)樹立價值鏈管理思想,進行業務重組,實施流程管理的精細化
對煤炭企業的三條主要價值鏈(即:產業鏈形態的價值鏈、產業內部生產經營業務形態的價值鏈、供銷兩端聯盟形態的價值鏈),進行核心流程優化,實施價值增值管理。
進行產業價值鏈優化。在產業流程塑造上,密切關注本身擁有的資源優劣勢,對戰略環節加大開發力度,挖掘潛力,創造價值活動,以保持和加強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在產業流程優化上,要有效規避多元化陷阱,在準確分析自身優劣勢的基礎上,通過虛擬經營、業務外包等手段,主動消減甚至完全去除一些非戰略環節,杜絕“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集中優勢鞏固核心能力。
進行業務流程重組。在產業內部,通過重新審視分析企業的供應、生產、營銷、計劃、資金等價值鏈,進行功能的分析比較,確定比較優勢,重新進行價值鏈的取消、簡化、分解與整合,優化業務流程。在企業的總流程下細分,并抓住從新礦井設計、老礦井改造、采掘部署、采煤方法、物資訂購、費用消耗到產品銷售這一系列環節,通過成本分析比較,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和優化增值作業,以減少資源消耗,降低運營費用,培育成本競爭優勢。
建立和鞏固價值鏈戰略聯盟。實施價值鏈的上下游聯盟,有效降低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與上游供應商建立長期、超越合同伙伴的關系,實行技術和資金的反向支持,獲取價格優勢、技術優勢和供應時間優勢,達到企業與供應商雙方價值的共同增值,追求更短的生產周期、更高的產品質量和更高的存貨周轉率。與下游用戶進行戰略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大的、更長期的價值,贏得用戶忠誠,在較大程度上規避行業價格戰,實現競爭突圍,提高市場話語權。
四、拓展視野,提升價值,創新煤炭商業模式
創新煤炭商業模式,應通過資源開發、市場開發、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等一系列的渠道,著力在煤炭的價值發現、價值延伸、價值提升上做文章,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客戶價值,實現企業價值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一)變銷售煤炭為經營煤炭,實施價值鏈的融合聯動
經營煤炭,就是以煤炭為紐帶,廣泛開展合作,實現共贏。一是與同行業融合聯動,參控股發展前景好的煤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轉移老礦區富余人員;開展管理、技術和成套服務輸出,盤活內部資源,實現降本增效。二是與上下游行業融合聯動,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相互參控股、合資經營或合作經營,推進煤炭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轉型升級。三是與物流行業融合聯動,重點推進鐵路路網、公路網、港口航運、電網、物貿網的通道建設,形成完善的現代物流體系,推進生產銷售物流一體化。
(二)變銷售產品為經營客戶,實現企業與客戶的價值趨同
經營客戶就是管理客戶、服務客戶、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一是管理客戶,進行客戶群細分,確定與不同客戶的合作方式、商業運營模式,建立起多層次的客戶群體,形成一種戰略保障,通過客戶價值的集聚,實現企業效益和價值增長。二是服務客戶。實行品牌戰略、標準化定制、“菜單式”供應,穩定產品質量,構建服務體系,組建服務團隊,以好的服務贏得客戶忠誠和依賴。三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實行差異化定制生產,形成點對點輻射、半徑式銷售區域,優化運輸環節,降低客戶成本;縮短生產和供應周期,保障客戶生產經營或商業運營的高效率。
(三)變生產產品為整合資源,實現資源價值集聚和共享
依靠商業運營,在資源獲取和占有上拓展,著力開展兩類資源的整合:一是整合省內國內煤炭銷售資源,建立銷售聯盟,廣泛開展銷售合作,進行配煤加工,優化煤質,開拓市場,提高市場的供給、服務能力,化解惡性競爭,保持市場的整體平穩;二是整合國際煤炭資源,抓住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機遇,研究通過戰略合作、資本運作等方式,整合國外煤炭資源,實行低成本、規模化擴張,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
(四)變單一現貨為期現結合,建立市場風險規避機制
發揮國有煤炭企業集團在煤炭市場價格議定、信息收集、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優勢,利用好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實行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結合,穩妥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在市場下行、價格下跌情形下,擇機開展賣出套期保值,擴大銷售渠道,鎖定企業利潤,對沖企業經營風險;在市場上行、價格上漲、資源緊俏的情形下,可以嘗試在期貨市場建立虛擬庫存,增加資源確保市場需求和份額,爭奪話語權。
(五)變產銷協同為一體化管理,建立產銷管理新格局
構建效率高、活力強、技術手段先進、信息充分應用、一體化運行的產銷管理新格局。一是優化產銷銜接機制,以市場和銷售為中心,調整優化生產經營各環節,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使各層級、各業務的數據無縫鏈接,實現生產和銷售兩種資源要素的最佳配置。二是構建“互聯網+”的營銷模式,建設煤炭銷售電商平臺,形成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積聚,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線上與線下互聯、互動、互補的營銷模式,發揮大數據對客戶管理和市場開發的作用。
五、統籌布局,系統運作,構建產融結合新型經營模式
借鑒國內企業產融結合的成熟經驗,整合資本資源優勢,打造金融產業集群,拓寬盈利渠道,疏通發展路徑,助推煤炭企業產業升級,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一)建立金融管控平臺,完善集團化的資本投資和金融管控體制
建立資本投資和金融控股平臺,承擔企業集團資本投資、金融投資及管控職能。在資本投資方面,依據發展戰略和投融資規劃,籌集資金支持企業集團產業轉型,拓展投融資渠道,提高投融資能力。在金融投資方面,整合金融業務,實施項目的開發、管理、運營及資本運作,推動金融板塊快速發展。在金融管控方面,統籌金融板塊的股權安排、資源優化,推動金融板塊的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形成有秩序高效率的管理運營體系,增加資本收益。
(二)確立金融板塊布局和構架,加大力度培育金融產業成長
推進金融產業布局,完善金融服務功能。做好頂層設計,循序建設發展,梳理包括銀行、保險、信托、券商、基金、第三方支付等12種需要審批的金融牌照,掌握政策信息,開展交流合作,進行市場研究,發揮煤炭企業集團規模實力優勢和資本撬動能力,以并購、參控股等方式,擇機主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打造以金融管控平臺為核心、各類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金融產業集群。
(三)建立專業化產業并購基金,加快培育優勢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煤炭企業集團市場化的投融資功能,以煤炭企業為發起人,設立產業并購基金,引入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上市公司以及境外資金在內的社會資本,有效募集社會資金,對基金實行“集合投資、專家管理、運作規范”的機制,對資源進行市場化配置,使并購基金成為企業集團圍繞既定戰略發展方向開展投資、并購、整合等業務的重要渠道和工具,加快企業產業升級、轉型發展。
(四)精準對接資本市場,有效放大資本運作功能
盤活主業存量資產,放大資本運作功能。發揮國有煤炭集團優勢,加快培育優質企業上市融資。具備上市公司平臺的企業集團,利用好上市公司平臺,不斷進行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主業優質資產有序注入上市公司,推動產業的集聚發展,逐步實現企業集團主業資產的整體上市。提升項目融資和資本運作水平,推進上市公司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配股和股權質押、公司債等方式進行再融資,同時推進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企業并購、資產剝離、分拆上市、股份回購、風險投資等手段,改善企業資產組合結構,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市場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來自于核心競爭能力。國有煤炭企業集團立足基礎產業提質增效、戰略產業轉型發展,系統性的創新經營模式,將會在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率先突破,打造企業新的競爭優勢和實力,走向內涵強勁、開放融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山西焦煤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