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軒
摘要:音樂教育歸根結底是美學的教育之一,詣在提高人們的欣賞水平的同時陶冶情操,我們的高校的音樂教育是培養音樂教學的高素質的人材,而聲樂又是高校音樂教育中報考人數最多的學科,這說明聲樂教學不僅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歡,而且具備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主要從理論的角度探討高校音樂教育中聲樂教學的改革問題,從中摸索未來聲樂教學的發展方向與目標。
關鍵詞:高校 音樂教育 聲樂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0-0069-03
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發展到今天,已經初具規模,在國家號召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前提下,各大高校音樂教育類專業紛紛采取措施進行教學改革,尤其是在聲樂教學方面,更是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的發展歷史
(一)古代聲樂發展的歷史變遷
我國最早的聲樂源于帝堯時代,那時就有了較完整的歌曲,后來《列子·湯問》中關于美妙聲樂的記載有“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而不絕”,足見我國的聲樂從古代開始就是廣大老百姓傳達心聲,陶冶情操的方式。發展到漢代,有了專業的音樂機構——樂府,樂府是將民間的歌唱藝術走向專業化的開始,是我國音樂教育機構的雛形。樂府的產生使大量的民歌可以得到很好的收集流傳下來。唐代時,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我們的各項藝術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并有了專業的戲曲表演機構——梨園,在這里各大藝術學派匯集交流,促進了聲樂的發展。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聲樂發展也日新月異,我們的聲樂教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二)建國前聲樂發展的艱苦歷程
五四愛國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的序幕,在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創作者。其中較為突出的有蕭友梅,他是我國早期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他創辦了音樂教育機構為我國培養了喻宜萱、斯義桂等優秀的聲樂人才。除此之外,還有黃自、趙元任等音樂家,他們開始嘗試運用作曲以及和聲等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將藝術的浪漫主義融入到歌曲的創作之中,為我國的聲樂發展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主要作品有《問》《大江東去》《教我如何不想他》《湘累》等優秀的聲樂作品,其中《教我如何不想他》代表了當時我們音樂發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隨著中國陷入了水深火熱的民族解放戰爭中,我們的聲樂也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其中《唱支山歌給黨聽》《馬兒啊,你慢些走》等優秀的聲樂作品流傳至今,成為高校聲樂教育的教材,廣泛地應用到音樂教育中。
(三)當今聲樂教育的發展現狀
解放后,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在人們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一大批音樂家在我國優良的藝術作品的啟發下,借鑒國外先進的聲樂理論,創作出了嶄新的聲樂作品。著名的音樂劇《劉三姐》就是那時創作的藝術經典,美妙的歌聲征服了所有的聽眾,伴隨著歌劇的傳播,當時劇中的大榕樹為當地創造了800萬的旅游經濟效益,由此可見藝術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蕩中,我們的音樂教育也以其頑強的生命力不斷地進步著,《紅星照我去戰斗》《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等優秀作品就是在那一時期,藝術家們在低迷的文化市場下奮力創作的作品,至今那些鏗鏘有力的弦律仍廣為流傳。粉碎“四人幫”后,我國的聲樂發展漸入佳境,那一時期創作的著名作品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愛你,中國》《祝酒歌》等,都是劃時代的優秀聲樂作品。
在當今,我國的聲樂教育更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音樂教育引導聲樂教學向著多元化、國際化發展,著名的歌劇《茉莉花》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讓世界各國人民都為之動聽的弦律所傾倒。
二、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在發展中的成果與不足
(一)高校音樂教育在發展中的成果
到1999年,我國高師院校和藝術院校招收音樂教育碩士學位專業點有16個,并正式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教育系,至此,我國的音樂教育已初步形成體系,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規模也日益擴大。加強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全國的高校音樂系教師出國考察、參家學術會議的次數逐年增多,同時聘請外國音樂家來華訪問,講課的人數也逐年增長。這些學術上的交流有益于提高我們高校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開拓視野,提高高校音樂教育水平。
(二)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我們的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有不少問題存在。首先聲樂教育只重視聲樂本身的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聲音的辨析能力等教學不夠全面,使學生能力單一。其次,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只注重唱,而不注重創作,很多的教材內容取自于意大利,而缺乏本土內容,沒有對傳統的聲樂文化的傳承,不具備中國特色,也不適應中國的聲樂教學。最后高校的音樂教育聲樂教學摒棄了聲樂創作最主要的源泉——百姓生活,而只注重象牙塔內的聲樂研究,脫離了聲樂的本質,使聲樂教學內容不豐富,結構單一。
三、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的改革歷程
(一)教學手段多樣化
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方面大都引進了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課上通過多媒體欣賞優秀的作品,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實踐多樣化
我國的許多高校聲樂教學開始注重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并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比如:有的高校聲樂考試就不再只停留在理論上,而是在考試中讓學生唱幾首不同層次的歌曲,然后由教師給出評分,通過考核學生的應用能力來評判學生的成績。還有的學校通過讓學生參加不同的音樂比賽或是演出,在實踐中煅煉學生的基礎知識,這樣的做法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將過去聲樂教學中單一的靠老師傳授的教學模式改為增加師生的互動,角色的互換,在互動互換中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的不足之處以及挖掘學生的潛力,因材施教,大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增設答疑課,在課上,由學生提出在教學中的疑惑,由聲樂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專項解答,靶向教學,使課堂更加高效,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的改革方向與目標
(一)將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與傳統的中國藝術結合起來,創造有中國特色的聲樂體系
過去的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大都引用國外的教材,內容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也使學生難以真正地融入到音樂中去,因此我們建議完善教材系統,根據中國音樂的發展進程編制一套具有本國特色的高校音樂聲樂教材,其中將傳統的音樂收集整理,作為一項專門的必修課程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在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增加民族自豪感,同時較好的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底蘊,讓傳統音樂大放異彩。同時教材不限于紙質模式,可以增加多媒體教材,讓學生學會通地過網絡提高自已的聲樂修養,多聽名家名曲,在鑒賞中品味聲樂的真諦。
(二)研究中國好聲音模式,將聲樂的教學改革融入民族的成分
在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中不妨借鑒著名的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欄目中不拘一格的選擇音樂人才的模式,在對學生的成績考核中將學生的作品錄成音像作品,在網絡上播放,由公眾來對作品進行評價,這樣更客觀,更新穎的方式會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同時也改變了過去高校音樂高高在上的作風,只有放低姿態,才能夠吸取到更多的音樂素養。同時要注意增加我們中華民族自有的音樂文化比重,我們偉大的民族上有著無數的藝術瑰寶,在聲樂方面也是頗有造詣,因此我們高校音樂教育有義務將這些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很好的傳承下去,將我們的民族音樂由我們的學生來發揚光大。
(三)增設音樂心理學
音樂是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乃至智力的,在我們的解放戰爭中涌現的《黃河大合唱》《閃閃的紅星》等無不激勵著無數的英雄奮起抗戰;《搖藍曲》經女低音輕聲地哼唱就能讓人在舒緩的狀態下進入睡眠;現在有不少的音樂被當作胎教音樂;這些都說明音樂在增加人的心理暗示,開發智力方面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因此我們高校的音樂教育聲樂教學可以單獨設立一門課程將聲樂的心理暗示作用合理有效地發揮出來,將其應用于醫學上緩解病人的緊張情緒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還可以將其應用于監獄的犯人的心理改造,讓他們多聽聽輕松、舒緩、積極向上的聲樂,改變他們易怒狂暴的性格。真正地用音樂去感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
(四)加強音樂教材的編選
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材已經延續了多年,內容早已不適應日益變化的時代要求,因此改編聲樂教材就勢在必行。我們建議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材中增加相關生理知識,將發聲器官的構造主到教材中去,讓學生在了解了生理結構后,再做發聲共鳴練習中可以更加準確地控制發聲器官的動作。還應當在教材中增加愛國主義部分內容,將我們祖國的繁榮發展與我們的聲勻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普及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
目前我們高校的音樂教育聲樂教學只限于本專業的學生,這樣大大降低了高校音樂教育的成果,因此我們建議將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推廣普及到所有專業中去,加設聲樂教學這一課程,不僅可以提高我們高校學生的音樂修養,還可以將我們的音樂教育普及到每一個高校中去,用我們的音樂文化去感染每一個人,這才是音樂的力量所在。針對不同的學校學科,設置不同的聲樂教學,將音樂的魅力發揮到極致,使我們的大學生都能夠在高校內接受到正規的聲樂訓練,這也是提高全民素質的一個應用典范,值得有關部門深入地研究探討。全面提高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的水平,使我們的聲樂教學改革面貌煥然一新。
五、結語
音樂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們的道德情操,提升個人的文化品味,使人積極、樂觀、向上。而聲樂教學是這一教育中最能夠為大眾所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高校音樂教育聲樂教學的改革,將我們的聲樂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與國際接軌,才真正地體現了音樂無國界,才是我們高校音樂教育最終的發展目標,聲樂教學改革應當打頭陣,致力于實現用音樂點亮人生。
參考文獻:
[1]鄧麗軍.論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J].藝術探索,2001,(05).
[2]阿文興.論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保山師專學報,2006,(01).
[3]王政.探析音樂教育對完善高校學生人格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0,(10).
[4]李凌.淺談音樂教育的社會育人功能[J].新校園(理論版),2010,(09).
[5]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