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李包庚
(寧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摘 要:“四個全面”是新形勢下黨治國理政的戰略總部署,是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一切工作都要服從服務于這個大局。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存在著制度政策設計不夠完善、城鎮公共事業建設落后、城鎮化速度和質量不同步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產生與我國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人民的主體地位、主體意識、主體能力的缺失與不足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重視人民的重要作用,提升人民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四個全面;新型城鎮化;人民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014-02
“四個全面”是新形勢下黨治國理政的戰略總部署,“四個全面”是一個有機整體,環環相扣。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實現新型城鎮化,必須重視人民的主體地位。在“四個全面”這樣一個新的歷史節點、新的時代背景下,新型城鎮化發展處在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環境當中,因此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帶動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從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推進和實現,離不開城鎮化發展的支持。城市繁榮昌盛與農村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深刻領會“四個全面”的核心要義,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城鎮全面發展,推動城鎮的各項事業再向前邁上一大步。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忽視的部分,但是當前一些貧困鄉鎮嚴重制約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我們國家目前的城鎮化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城鎮化存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大等現象,這些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極為不利的。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矛盾在城鎮化發展中表現尤為突出。某些鄉鎮面臨著生產方式粗放、資源要素缺乏、公共服務設施少等共性難題,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在改革面臨這樣那樣困境的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全黨都必須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推進改革”[1]。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改革的各項事業發展,因此,兩者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關系。
第三,依法治國不僅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會文明的厚重基石。樹立法治信仰,能使社會發展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法治昌明,將為投資創業營造更為公平有序的環境,從而進一步激發城鎮市場活力。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必須要通過城鎮法治落到實處。城鎮法治建設對于國家法治建設也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城鎮法治建設,就沒有城鎮的繁榮穩定,更不會有國家的繁榮穩定,那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只是一紙空談。
第四,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只有從嚴治黨,才能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的一個重要的經驗。全面從嚴治黨體現為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推進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些都需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都迫切要求加快推進城鄉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可以看出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1978年以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的實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慢慢從農村深入到城市,我國的市場化程度也在逐年穩步提升,我國逐步走出了一條多元化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從城鎮化人口上來看,1979年,我國城鎮人口為18 495萬、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18.96%;2016年,我國城鎮人口為79 298萬,占總人口比重的57.35%,城鎮化人口增加了3.29倍,增長了38.39個百分點。從城鎮數量上來看:1979年,我國共有213個設市的城市;截至2016年,我國擁有的城市數量為654個,城市數量增長2倍多[2]。此外,統計年鑒顯示,2001年,我國建制鎮的數量首次超過鄉的數量,小城鎮發展出現歷史性拐點,這就說明小城鎮分散式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
(二)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等都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鎮化的發展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各地區城鎮化進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且這些問題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
第一,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制度政策設計不夠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城鄉利益協調、城鎮化建設等方面雖然進行了變革和調控,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片面地將城鎮化的調控重點放在了城鎮改造、城鎮擴張以及城鎮人口的增加上,忽視了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忽略了教育發展、人口素質和人民的道德水平提升等問題[3]。
第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城鎮公共事業建設落后。一方面,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擁有優越的資源,同時各個省集中所有資源發展其省會城市,這樣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往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定居,人口增長會嚴重超過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導致這些一二線城市“消化不良”,“城市病”集中爆發:房價瘋漲、交通堵塞、各種資源短缺,從而造成環境惡化、社會管理成本上升等。另一方面,一些貧困地區交通不便,教育資源匱乏,醫療水平落后,再加上居民文化水平低,導致城鎮化發展速度慢。
第三,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速度和質量不同步。目前我國城鎮化率早已突破50%,說明我國社會形態已經從“農村主導”轉向“城鎮主導”,但我國城鎮化在速度達到一定水平的同時,其質量卻相對滯后了。具體表現為: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滯后于人口城鎮化、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等,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城鎮化速度與質量不協調。
三、大力提升人民主體地位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
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是多種因素合力造成的,但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這與城鎮化建設主體——人民的主體地位、主體意識、主體能力的缺失與不足之間存在必然聯系。
(一)人民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體力量
城鎮化建設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涉及主體也是多元的。雖然,城鎮化建設的行政主體是政府,但其實城鎮化建設的主體力量應該是人民,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人民是城鎮化建設的實踐主體;二是城鎮化的目的是服務百姓、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換句話說就是人民才是城鎮化建設的動力和歸宿。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是人的內在本質,而需要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4],因此,想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應當滿足人民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城鎮化發展速度和階段都不一樣,但是推進城鎮化大體上都采用的是依靠政府力量,相對忽視了人民自下而上的主體力量。
(二)確立人民主體地位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
人民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只有保證人民的主體地位不被動搖,充分發揮人民主體的積極性,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才能得以持續長久發展。人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扮演著生力軍的角色,為我們城鎮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同時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來看,人民擁有巨大的創造力和創造價值。
1.新型城鎮化發展應為了人民。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我們要遵循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即人民的愿望、意志和要求反映著城鎮化發展的趨向。因此,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首先做到尊重人民的意愿;其次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應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利益的根本問題;最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各項措施必須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同并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胡錦濤曾指出:“群眾利益都不是小事。只要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再難也要竭盡全力去辦。”[5]因此,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協調好經濟發展與人民利益的關系,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應該把人民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放在首位,絕對不能以侵害人民的利益來換取發展政績。
2.新型城鎮化發展應依靠人民。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不僅是精神財富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持續長久發展必須要依靠廣大人民來實現。在實踐中,作為行政主體的政府要和基層領導班子一起多深入群眾,首先應調動人民的積極性,集思廣益,讓人民群眾建言獻策,親身參與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同時樹立人民的自主意識。幫助人民在城鎮建設中實現自我管理、自主運營,拿出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城鎮的建設、管理、維護和治理,充分發揮人民的自主性,從而為城鎮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只有依靠人民群眾這“源頭活水”,新型城鎮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
3.新型城鎮化發展成果應惠及人民。毛澤東曾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6]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項相對來說比較艱巨的任務,單單依靠政府、依靠某個階層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深入群眾、動員群眾,我們要依靠人民的勞動來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我們必須把這個成果和大家共享,而不是我們共同把“蛋糕”做大之后將人民排斥在外。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逐步完善我國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視公平,在做好“蛋糕”的同時也分好“蛋糕”,保證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不被強勢群體侵占,比如,關注弱勢群體的再就業問題、醫療價格的問題、教育資源等問題,完善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9-40.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張靜麗.欠發達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主體性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9.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72.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