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智慧校園”建設的背景下,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立足學校自身文化特點,以“互聯網+”思維做指導,以網絡平臺為技術支撐,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通過“1中心+6步驟”的操作策略、“1目標+N形式”的“云空間”建設,開展面向學生需要、基于學科特點、融合知識體系的“向學課堂”校本實踐。
【關鍵詞】“互聯網+”;“向學課堂”;智慧校園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2-0031-02
【作者簡介】李有翔,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南京,210019)信息中心主任,高級教師,南京市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帶頭人。
隨著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基于“互聯網+”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建設“互聯網+”技術架構下的智慧校園,營造基于物理空間、資源空間、社交空間三者有機結合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推動學習方式、教學資源的供給側改革,正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引擎。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結合“智慧校園”建設開展了“互聯網+”環境下“向學課堂”的校本實踐。
一、學校文化隱喻的“智慧校園”規劃
“智慧校園”是對數字校園的進一步擴展與提升,是在教育科學、學習科學和管理科學等理論指導下,以“互聯網+”思維做指導、以網絡平臺為技術支撐,建設智能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改變師生與學校資源、環境的交互方式,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優化、重構教學、教研、管理和服務等過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促進學生學習力的生長、核心素養的養成。
學校力求將“智慧校園”建設融入到校園整體文化之中,圍繞能量生長的三個維度規劃建設方案。確定了以“智慧校園”建設營造“向美校園”的育人環境;以“智慧校園”建設服務“向心管理”的關鍵提升;以“智慧校園”建設實踐“向學課堂”的中心目標的實施路徑。
學校“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積極建設以向善向上向美為核心價值觀的“金葵花”文化,認真探索小學教育的規律和特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和教師專業素養全面提升,辦一所兒童真心喜歡的好學校,同時探索名校合作辦學的路徑和專家指導辦學的規律,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南京市建鄴現代化國際性教育名區金名片。學校根據自身文化基因提出“向陽教育——根扎進土里,心向著太陽”的辦學主張,面向學生的學習,面向學生學習力的生長,面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打造“向學課堂”。
二、面向學生需要的“向學課堂”建設
1.“1中心+6步驟”的向學課堂操作策略。
在“智慧校園”建設基礎上開展“向學課堂”的實踐,其本質上是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智慧教育實踐。學校利用已建成的智能化教育環境,突出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信息環境下教學創新能力。同時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能力、探究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為目標,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核心業務的深度融合,實現教與學方式和教育模式的變革與創新。“向學課堂”就是讓學生在智慧的環境下開展智慧化的學習,也是“智慧校園”建設的主要目標。
學校確立了向學課堂“1中心+6步驟”的操作策略:“1中心”即以問題為中心;“6步驟”指學習的六大步驟,即激趣—質疑—自研—合作—展示—延學。
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愛學的前提。激趣可從形式和內容著手,形式上如教師教學形態的變化、教學情境的創新都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更要注重內容上激趣,如新舊知識的聯系,所學知識價值的認識等。質疑,突出以問題為中心。明人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質疑的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自主質疑更好。自研,圍繞疑問,圍繞問題自主潛心研究,自主專心學習,鼓勵多元思考,鼓勵創造性的學習。合作,學習的本質是對話,是交往。把自己研學的收獲和困惑與同伴分享、碰撞,助同伴學習,向同伴學習,在討論、交往中升華理解。展示,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呈現共同的學習成果,特別是思維過程,在教師、其他共同體之間進行更多維度的對話。延學,延展性學習,對自研、合作、展示過程中的學習所得系統梳理,對自己的學習難點、重點鞏固強化,產生的新的問題延展探究。
2.“1目標+N形式”的向學課堂“云空間”。
“互聯網+”教育的突出優勢體現在課外,學校以培養“向陽的兒童”為目標,利用多樣化的在線平臺提供學習資源。學生的學習可根據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為實現面向個體需求的學習提供可能。如:面向四年級學生的“起宇課堂”(數學教師張起宇開設的數學網上直播課堂),學生們打破常規班級的束縛,自發組織學習共同體,進行數學課外拓展,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對感興趣的學習主題進行在線研討。教師作為直播主持人,不是一人獨角戲式的講授,而是在拋出話題之后,就將討論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學生輪番上陣發表觀點,教師適時調控。“起宇課堂”組建了一個相對松散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因為興趣而加入,因為適應需要而樂此不疲,在線直播人數最初10人左右,現穩定在每期百人左右。除網絡直播外,學校還有校本課程發布平臺、學習APP、微課在線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推送,為個性化學習需要的實現提供可能。
三、基于學科特點的“向學課堂”實踐
1.打造豐富數字環境下的“向學課堂”。
依據學習需要豐富數字育人環境,學校將科學、音樂、美術等專用教室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改造,根據不同學科特點采用不同的實現形式。如:數字化科學實驗室設計中,1間為臺式機+傳感設備+傳統實驗器材,1間為移動終端+數字探究設備以面向不同實驗需求,而在自然科學館中又特別強調了物聯網技術應用,通過二維碼、AR、VR技術促進虛擬與現實的有效融合。音樂、美術同為藝術學科,在數字環境建設時根據學科特點選擇了不同架構的學習終端。傳統教室中開展數字化學習時,既有每人1臺移動學習終端的形式,也有點讀筆、智慧筆等輕量級的“互聯網+”應用。通過提供豐富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為“互聯網+”“向學課堂”提供可能。
2.構建知識體系融合下的“向學課堂”。
學科知識有效掌握后,學生還需要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融合所學知識,以促進學生學習力的有效生長。為此學校以學科教學為基礎,通過“互聯網+”教育為學生知識融合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如:語文學科的“小筆尖、大舞臺”以微信推送微課資源的形式,構建線上線下結合式的寫話課程;數學學科的“起宇課堂”以網絡直播形式,為數學愛好者提供課外拓展應用課程;英語學科的“口語100”以APP應用為形式,為學生提供口語訓練課程;信息技術與科學學科“STEM課程”以基于二維碼學習網站為形式,開展科技素養提升課程,等等。各學科的“互聯網+”教育嘗試目前均有序開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互聯網+”環境下“向學課堂”的校本實踐,是利用互聯網技術,依據學習特點選擇合適的學習平臺和資源推送方式,其本質是以“互聯網+”思維方式,開展融合式學習,是“智慧教育”的重要體現。學校期望通過“互聯網+”環境下“向學課堂”的建設,推動學習方式、教學資源的供給側改革,從以教為中心變成以學為中心,構建具有學校文化特色的“向學課堂”。實現以“向善、向上、向美”為核心理念,以“根扎進土里”為價值追求的“向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