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濤
(1.中共中央黨校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91;2.天津科技大學 教務處,天津 300457)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現實的課堂上展開。以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思想為分析方法,分析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容量及時間的現實性,教學內容的現實性,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關系的現實性。最后,提出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實性問題的解決建議: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實教育部文件要求;結合高校實際現實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改革。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249-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這里的人就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即學生。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實施教育的人,習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把這三點連接起來,可以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說主要是高校教師通過課堂渠道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時,習總書記指出了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論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深刻闡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義、目標定位、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有了這些綱領性要求,高校要把習總書記提出的要求落實好,具體到落實,就需要回歸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語境中,分析現實的學生、教育方式和教師。
一、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思想
現實性在經典著作中多次出現,是馬克思在進行理論批判和思想構建時比較注重的關鍵思想。現實性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際意蘊,楊思基[2]早在2005年曾撰文對現實性進行解讀。從馬克思對現實性的運用看,現實性首先是同宗教天國相對的此岸現實世界。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到:“一個人,如果曾在天國的幻想現實性中尋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實性的地方,只去尋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尋找非人了。”[1]這里現實性是要求人們從彼岸宗教世界回歸到此岸的現實世界,批判現實的國家、現實的制度和現實的法。其次,馬克思的現實性是指對任何事情的研究應該從最基本事實出發,所有事實應該能通過經驗方式進行確認。例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在指出了國民經濟學的不足之后,對國民經濟的分析是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的[1]50。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1]146。對人的分析,馬克思也格外強調要分析“現實的人”和“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第三,對人的現實性上,馬克思著重強調“社會關系性”和“實踐性”。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35。
二、課堂教學環境現實性
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直接影響。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最大的現實性是大班制教學。據了解,一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堂容量均在150人以上,研究者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堂容量一般為180人。雖然教育部曾在2015年印發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堂教學規模一般不超過100人,推行中班教學,倡導中班上課,小班研學討論的教學模式[3],但是多數高校囿于師資力量不足,很難達到這一標準。師資力量的配備不是一兩年能解決的,尤其是近幾年,高校進行師資引進時,通常會加上一個限制條件“本碩博均為985或211院校相關專業”。實踐操作中,滿足這一條件的應聘人數寥寥無幾,這造成了很多普通高校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師資時的困境。
課堂容量的現實性決定了教學方式、課程考試評價方式和實踐教學的現實性。教學方式選擇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課堂容量。一般說來,大班制下教學方式只能是講授式,研究性教學只可能在小班制下展開。動輒150人到200人的課堂容量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只能是講授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決定了原本應該有思想碰撞的課堂成了廣為學生詬病的大水漫灌式、說教式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考試評價方式也一直被廣為指責。研究者所在學校,思想政治課的主要考試評價方式是閉卷考試。每次考試前,既能見到在校園各個角落苦背的學生,也能見到復印店縮印功能的供不應求。針對廣為詬病的考核評價方式,筆者對思政課教師進行了訪談。教師普遍表示,每位教師平均承擔3個課堂,每個課堂180人甚至更多,如果采用課程論文方式,那意味著教師需要至少對500份以上的課程論文進行評判,這樣的工作量是一種災難性的工作量。實踐教學開展也與學生人數有直接關系。近年來的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本科生入學人數劇增。一般高校每年招生規模在4 000人以上。這樣的人數,靠有限的思政課教師是很難組織課程實踐的。
同課堂規模現實性相對應的,還有課堂安排時間的現實性。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師資資源存在短板,高校的教室資源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教室資源限制和思政課上課人數限制,思政課晚上上課是比較普遍的現象。課程安排的時間表現了學校對課程的定位。晚上上課從形式上向學生隱含地做出了思政課是否重要的表態,從而影響了學生對待課程的態度。
三、教學內容現實性
教學內容是教學展開的基礎和依據。當前,教學內容現實性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整體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課程定位的單一性。二是單獨課程的平面化、非立體化。高校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有五門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從課程涵蓋學科看,包括了歷史、法律、哲學、社會科學等學科,從體系到內容都是非常豐富的。但是,由于把這些課程都定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給學生的感覺是國家用這些課程進行意識形態教育,進行思想控制。這種課程定位和宣傳方式,造成了原本豐富的教學內容的扁平化、空洞化。課程授課對象面對思想逐漸成熟的大學生,他們試圖從高中及其之前接受的說教教育轉向自我思考。思政課的教育內容原本為學生自我思考提供了豐富的思考方法、思考材料,課程定位卻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這種課程內容豐富性與課程定位的單一性矛盾,在某種程度上激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了認同的困難。
同整體課程定位的單一性相對應,各門單獨的課程存在平面化和非立體化的現實性。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為例,當前學術界探討的馬克思主義已經遠不止一種類型,至少有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歐洲社會黨的馬克思主義、西方學術界的馬克思主義。從學界的觀點看,各種馬克思主義都是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基本只介紹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對學術界的新成果幾乎不涉及。這種平面化的方式在保證了給學生介紹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同時,讓學生錯誤地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仍然囿于150年前的馬克思學說,體會不到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尤其體會不到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的生命力。
四、各方關系的現實性
馬克思在對生產的研究中特別注重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1]340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文化生產和人的再生產,其參與的人們也是互相影響的,并且只有在互相影響中才能展開教學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現實地存在教師與學生關系、教師與教師的關系、教師與行政管理者的關系,這些關系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教學。
第一個關系也是最直接的關系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關系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直接影響。中國古人講“親其師、信其道”就是指師生關系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只有學生和教師親近了,學生才更堅信教師所傳之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的師生關系是否能達到古人所講的“親其師”的效果呢?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一般歸屬于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這個學院中教師的顯著標簽是“承擔全校思政課教學工作”。學生則散布于學校各個專業性學院。從所屬關系看,教師與學生屬于不同學院建制,這種物理分離使得教師和學生情感上難以產生親近之感。從高校培養方案看,高校思政課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級,這期間,學生一般有較重的英語、數學等基礎學科的學習任務。思政課教師也因承擔了較重的教學任務而忙于在課堂間奔走。教師與學生基本沒有時間進行親近,從而也就難以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第二個關系是教師和教師的關系。高等學校中,很多專業教師還可能依靠科研團隊的形式建立比較緊密的關系,思政課教師間關系比較松散,這種松散的關系也更多只能靠教研活動來維持。由于思政課教師教學任務較重,并且較重的任務集中在下午和晚上,教師一般沒有機會進行教研活動。教師和教師關系越來越松散,越來越難以凝聚。思政課教學過程,需要對現實問題進行及時回應,才能更多贏得學生的信任。對現實問題的回應,需要教師和教師思想碰撞,集體研討,才能提出深刻的有說服力的回應。
第三個關系是教師與行政管理者的關系。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對高校去行政化呼聲越來越強烈。大家對高校行政權力質疑,主要是質疑行政權力對資源配置、對教學科研的干預上。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師與行政管理者的關系更多體現在教學與行政的關系。在高校普遍重視科研的背景下,思政課教師,作為基礎課程教師,在同行政權力的關系中處于較弱勢的位置,這種關系在各種具體問題上均有所體現。在人才引進環節,為緩解教學任務壓力,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會不斷向學校提出人才引進需求,但是,學校行政管理者會在人才引進政策中設置若干剛性條件,這些條件變相阻擋了思想政治教師人才引進計劃。近兩年,中央和地方對高校都實行了巡視制度,地方高校巡視中,思政課大班授課問題是被指出頻率最多的問題。本來,這是思政課教學發展的一個契機,但是問題的實際應對過程卻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教師與行政管理者不對等關系。本來解決大班授課問題只有兩個途徑:引入教師或者現有師資下提高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數量。然而,很多高校中,以加強思政課教學的名義,在既沒有進人,也沒有采取其他措施的條件下,加強了聽課力度。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典型的行政管理者的思路,把思政課教學效果問題完全轉化為一個監督問題。這種思路的問題在于讓老師感覺始終處于不信任的監督之下,導致教師更不愿意承擔基本課時要求之外的教學任務,不利于發揮教師積極性。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進建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性問題還需要在現實中現實地應對,解決好這些現實問題,重點在于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是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是對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現實性問題的最大的現實性回應。例如,針對師資的問題,習總書記講話中就指出“拓展選拔視野……保證這支隊伍后繼有人、源源不斷”。針對課程內容的單一化,習總書記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針對教學與管理的現實性問題,講話指出:“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可以說,講話中的每一句都是對現實性問題的具體應對。
其次,認真落實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全方位增強思想政治課程教育能力。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理論建設標準》規定了5項一級指標,22項二級指標,39項三級指標。對三級指標又細分為7項核心指標,9項重點指標和23項基本指標,每類指標明確了落實的部門。文件規定可謂細致入微,在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重要的通識的同時,也恰恰說明當前高校在很多項指標工作上落實得不夠好。對照指標,認真落實,就可以全方位增強思想政治課程教育能力。
最后,高校以科學態度,以馬克思主義現實性思想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性問題。第一,根據校情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配套的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是大部分高校接受的教育理念,具體體現是學校開設全校性任選課程。可以考慮開設馬克思主義經典人物研究、馬克思主義流派介紹等通識性課程,讓學生體驗到立體的、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第二,結合實際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在加強思政課的文件中會提出全方位的措施,例如師資要求、薪酬配套、課堂質量監控等。各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有重點地實施。如果沒有辦法短期內增加師資,那么質量監控的方式就應該更靈活,避免讓現有教師感覺處于不信任的監督之下,從而進一步削弱任課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楊思基.馬克思恩格斯的“現實性”思想及其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6):15-23.
[3]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的通知[EB/OL].[2016-12-2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
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