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華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心臟康復的臨床效果。方法 根據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路徑手冊,將106例康復期AMI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出院時僅接受常規出院康復指導,觀察組出院后以心臟康復路徑手冊為指導,對患者實施為期6 w的用藥、飲食、運動康復指導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包括BMI、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及再就診次數。結果 觀察組的BMI、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均顯著低于觀察組,均有P<0.05。隨訪6 w內,對照組的再就診率為26.42%,觀察組的再就診率為11.32%,觀察組的再就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中施以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干預,能有效提高康復效果,降低再就診次數。
關鍵詞:心臟康復;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4-013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內科的一種常見疾病,起病急、病死率高是AMI的特點。患者渡過急性期后,其生理機能及生活質量均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科學系統的心臟康復訓練對保持患者患者最佳的生理機能尤為重要。臨床護理路徑是由臨床醫生、護理人員從疾病、心理、社會等角度,針對特定疾病制定的最優化的預見性護理[1]。我科基于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制定AMI心臟康復路徑手冊,并根據該手冊對患者實施為期6 w的康復指導訓練,取得不錯的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06例康復期AMI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納入標準:①符合AMI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符合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級方案中Ⅰ~Ⅲ級;④患者知情同意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病史、AMI病史及嚴重并發癥者;②心功能Ⅳ級患者。對照組中男39例,女14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2.21±3.36)歲;心功能分級Ⅰ級36例,Ⅱ級13例,Ⅲ級4例。觀察組中男38例,女15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2.26±3.32)歲;心功能分級Ⅰ級34例,Ⅱ級15例,Ⅲ級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等基線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統計結果無差異,均有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1.2.1心臟康復路徑手冊的制定 根據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路徑手冊,首先有心血管醫師、護理人員、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調查醫務人員、患者及患者家屬對AMI患者出院后心臟康復訓練的需求及建議,查閱相關文獻,制定AMI患者心臟康復路徑手冊(以下簡稱《手冊》),《手冊》分為護士版和患者版。護士版手冊: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與患者版手冊內容一致;第2部分為患者的隨訪檔案資料。隨訪檔案內容包括患者的基線資料及隨訪資料,隨訪內容主要包括詢問患者的知識掌握程度、康復鍛煉情況、吸煙、飲食、服藥、排泄、自我感覺等[2]。患者版手冊: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為心臟康復計劃,第2部分是患者及患者家屬應掌握的疾病相關內容。患者版手冊:第1w,學習AMI的相關知識以及AMI的自我救助措施;第2w,學習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肥胖、吸煙等與AMI的關系;第3w,了解康復期間可能出現的壓力以及出現壓力的原因,并了解應對壓力的策略;第4w,系統學習應對壓力的措施;第5w,了解康復鍛煉期間可能出現的軀體癥狀,了解個性特征與AMI的關系;第6w,回顧第1~5w關于AMI相關知識、鍛煉方式、放松訓練以及應對壓力的措施等。患者根據手冊的內容進行鍛煉,每日睡前標出當日運動方式、運動時間、運動困難程度,并記錄運動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式[3]。
1.2.2干預方法 對照組出院時僅接受常規出院康復指導,主要包括出院后詢問患者的飲食情況及服藥情況,告知患者有問題及時打電話咨詢。觀察組出院后以心臟康復路徑手冊為指導,患者出院前,發放患者版手冊給患者,并告知患者,每個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不要隨意將手冊傳給其他患者。對患者實施為期6 w的用藥、飲食、運動康復指導訓練。隨訪護理人員根據護士版手冊,在患者出院后第1~5w進行電話隨訪,并指導患者填寫隨訪表,每次隨訪的時間約為20 min,出院后第6 w進行門診隨訪[4]。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包括BMI、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及再就診次數。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水平比較
對照組及觀察組的BMI分別為(23.89±2.24)kg/m2、(20.24±1.86)kg/m2;高密度脂蛋白分別為(1.68±0.24)mmol/L、(1.12±0.15)mmol/L;低密度脂蛋白分別為(2.84±0.95)mmol/L、(2.25±0.42)mmol/L;三酰甘油分別為(1.54±0.21)mmol/L、(0.86±0.16)mmol/L;總膽固醇分別為(4.66±0.95)mmol/L、(3.83±0.69)mmol/L;經t檢驗,觀察組的BMI、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均顯著低于觀察組,均有P<0.05。
2.2兩組患者的再就診率比較
隨訪6 w內,對照組的再就診率為26.42%(14/53),觀察組的再就診率為11.32%(6/53),經χ2檢驗,觀察組的再就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在AMI患者的康復訓練中,由于缺乏系統性的、科學化的康復指導,導致再就診率及醫療成本增高[5]。本研究中,根據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路徑手冊,手冊對心臟康復流程進行了規范,護理人員在手冊指導下對患者實施為期6 w的用藥、飲食、運動康復指導訓練,經康復指導后,患者是心血管危險因素水平顯著降低,且患者的再就診率顯著下降。有研究顯示,適當的飲食、規律的有氧運動、藥物治療能有效延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冠心病危險因素水平[6]。本研究中以手冊為指導,指導患者戒煙限酒、減肥、調適心理、健康飲食等。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BMI、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均顯著低于觀察組。結果表明,經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水平。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中施以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干預,能有效提高康復效果,降低再就診次數。
參考文獻:
[1]胡經文,劉美麗,王文茹,等.臨床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隨訪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26(07):593-596.
[2]陳豫紅.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1,28(01):102-103.
[3]許發發,陳宇英,孫麗君,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8(34):3865-3867.
[4]李霞.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發癥預防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6,29(03):99-100.
[5]逄玉霞.臨床路徑指導的心臟康復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社區醫學雜志,2016,31(18):62-64.
[6]楊麗娟,李榮,周淑英,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實施臨床路徑護理對心臟康復療程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32(07):863-865.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