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世遠
1953年11月的一個夜晚,在上海延安西路200號文藝會堂,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由市文化局副局長于伶陪同,觀看了揚劇折子戲《偷詩》《上金山》。
周總理對《上金山》贊不絕口,全劇無一句“賓白”,載歌載舞,別具風格,旋律抒情、悲壯、激越,完美地刻畫了白娘與小青誓與法海抗爭,敢于向惡勢力爭斗的美德??偫碣潛P說:“揚劇很美,曲調豐富,表演細膩,耐聽耐看。揚劇和淮劇的家鄉距離那么近,可是兩個劇種的特點又是這樣明顯突出,足見地方戲曲中勞動人民的創造性真是各有千秋,萬不可一概而論,抹殺特點?!边@是總理對顧玉君、丁曼華表演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揚劇作了高度的贊賞和評價。
六十多年過去了。我回想當年總理對揚劇的贊揚,耳邊仿佛響起揚劇豐富優美的曲調,不覺思念悠悠,感慨萬千。
揚劇發源于長江下游的江蘇揚州、鎮江地區,是由揚州香火戲(大開口)和揚州清曲、花鼓戲(小開口)在上海匯合、交融、發展而形成的地方戲曲劇種。
揚州香火戲,用“跳大神”“跳娘娘”以敬神驅邪,逐漸衍化在廣場可供群眾觀賞的演唱,以鑼鼓為伴奏樂器,高亢質樸,粗獷鏗鏘,俗稱“大開口”。
揚州清曲為揚州地方曲藝,以坐唱為主要形式,曲牌豐富,唱腔委婉,以弦樂為伴奏樂器?;ü膽蛳仁橇餍杏诋數氐拿耖g歌舞。由二三人演唱,節目有《小上墳》《種大麥》《小放?!贰断棺佑^燈》等。表演程式有“跌懷”“撞肩”“跨馬”“磨盤”等,載歌載舞,輕松活潑,后來吸收揚州清曲的曲牌和曲目,發展成以舞臺演出劇目的“小開口”。
清光緒年間,揚州地區村鎮漁民、農民、工匠,為了謀生,沿運河、長江進入上海,相繼在浦東、楊樹浦、閘北一帶定居落戶,他們沿襲家鄉習俗,為祭祀和慶賀,舉行敬神驅邪活動,共保安康。于是香火藝人也相繼來上海,在浦東、閘北、南市搭臺化妝演出。
1922年,崔少華、潘喜云組班演出于方浜路的齊云樓茶館。此后,虹口、南市、閘北等地開設演出場所成立“維揚大班”。
與此同時,揚州清曲擴大了“小開口”的影響,又將花鼓戲中的“跌懷”“撞肩”等表演身段與清曲結合,改坐唱為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以各大公司游樂場和大世界為演出基地,稱為“維揚文戲”。
當時“維揚大班”和“維揚文戲”的演員全是男性,旦角都由男演員改扮。1925年,“維揚文戲”(小開口)首先突破界限,開辦女子科班。隨后,“維揚大班”(大開口)不甘人后,招收女藝徒,實行男女合演。
隨著形勢的發展,“維揚大班”與“維揚文戲”中的有識人士潘喜云、崔少華、臧雪梅等,為了劇種的生存與發展,打破門戶之見,“大小開口”之間相互邀約演出,并引進京劇界人才,增強本劇種的表現力。琴師江騰蛟創造了文場鬧臺和男女同調不同弦的伴奏方法,解決了演唱調門上的障礙。特別是“大小開口”中很多主要演員如潘喜云與潘玉蘭,高玉卿與高秀英等相互成婚,合組成“一生一旦,到處吃飯”的夫妻家庭班社,從此“大小開口”難割難分。1927年3月26日成立了上海維揚伶界聯誼會,統稱為“維揚戲”。
不久,“維揚戲”在上海涌現出一批有影響的演員,如潘喜云、臧雪梅、張月娥、葛錦華、程俊玉、金運貴、十歲紅、十齡童、高秀英等,有的被譽為蘇北梅蘭芳、江北麒麟童和揚州四小名旦。同時新編和移植了一批劇目,又有專演“維揚戲”的維揚大舞臺、維揚共舞臺、江北大戲院、太原坊、長春樓及各大公司游樂場等三四十處演出場地。于是,“維揚戲”成為上海一個主要劇種。
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維揚戲”隊伍發生變化,部分演員回鄉,部分演員奔赴內地。直到抗戰勝利之日,大部分演員重返上海,恢復元氣,積極參加反對藝人和妓女一起登記的進步斗爭,并且參與上海戲劇界為田漢祝壽演出活動,同時成立上海維揚戲劇研究會。
新中國成立以后,“維揚戲”演員喜慶翻身之余,上海出現面貌一新的勇敢、華庭、聯合、新生、三友等八個維揚劇團,他們熱情慰問人民解放軍,參加多界戲曲研究班學習,隊伍素質得到提高,同時,在大批新文藝工作者參與下,創作和整理上演了一批新劇目。1951年,八個維揚劇團合并為友誼、華聯、藝宣等幾個團。各劇團根據中央關于戲曲改革的方針進行改制、改人、改戲工作,摒棄“幕表戲”,上演整理改編的新戲,首次實行劇本制與導演制,鏟除陋規舊習,推行民主管理。于是,一致研究決定,由“維揚戲”正式改稱“揚劇”,為新中國增添了一個重要劇種。
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上海舉辦,由顧玉君、丁曼華、蔡元慶、筱奎童、小金運貴、華美紅等主演的《上金山》《偷詩》《八姐打店》三出揚劇折子戲獲獎。
1956年,揚劇優秀傳統劇目《上金山》,由于表演優美,曲調豐富,別具風采,影響較大,由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攝成戲曲藝術片,很受贊賞,影響更加深遠。
1958年,上海市文化局根據市人委《關于市區分工的幾項規定和細則的通知》精神,將華聯、藝宣、友誼三個揚劇團,分別交普陀、閘北、楊浦三區管理。
三個揚劇團由區管理的第二年,由華聯揚劇團編劇曹靜卿、孔春樓與上棉六廠業余作者陸金寶合作編寫以反映紡織工人革命斗爭的現代劇《黃浦江激流》。劇本取材于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史料,敘述上世紀20年代初,日商經營的某紗廠殘酷壓迫工人,由于女工王小妹被工頭毒打,引起全廠工人的反抗,并在廠外工人弟兄的支援下進行罷工斗爭。日商勾結反動政府進行鎮壓,更用“離間計”分化工人隊伍,最后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工會干部老孫、盧志英與工人彭大炮等揭露其奸,斗爭獲得勝利。主要演員有顧玉君、小金運貴、筱奎童、金玉昆、崔鴻聲等,首演于昌平戲院。不久,該劇參加上海市戲劇會演獲優秀獎。會演期間,戲劇評論家戴不凡看完《黃浦江激流》后,神情十分激動地說:“好戲,好戲,激動人心的真正現代戲。”戴不凡還寫了該劇的評論文章,贊揚華聯、藝宣、友誼三個區屬揚劇團,通力合作,認真排練,編演了反映五卅工人革命斗爭史劇《黃浦江激流》,作為慶祝建國10周年的獻禮劇目,既合格又精彩?!度嗣袢請蟆贰豆饷魅請蟆贰稇騽蟆芳岸嗉业胤綀罂及l表評介文章,給予很高評價?!秳”尽吩驴l表該劇劇本,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并收入《建國十周年戲劇選》。
1960年由外事部門組織揚劇《黃浦江激流》劇組赴廬山為外國駐華使節休養團作招待演出,受到好評,全體演職人員深受鼓舞。
正當揚劇各劇團意氣風發,興高采烈地投入創作改編新劇目的排演中,期望揚劇的創作演出、人才培養獲得更好發展,“十年動亂”的浩劫突然襲來,各劇團被迫停演,一些主要演員、編劇、導演和行政管理人員被楸斗,遭到嚴重摧殘,有的人員被迫害致死。在“斗、批、改”中,所有人員下放到“五七干?!眲趧印?971年12月經當時所在區的“造反派”“革委會”決定,全部劇團撤銷,人員全部轉業。苦心經營的幾家劇團,痛心疾首,慘遭大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和冤假案得到平反和糾正,揚劇一部分人員得到妥善安置。
1980年4月,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陳沂,會同普陀區宣傳部長錢峰等,商討恢復組建揚劇團問題,反復調研,幾經努力,終因從業人員嚴重缺失,條件有限,未能取得成果,深感遺憾。
寫到這里,我不覺回想起揚劇名家高秀英主演的《鴻雁傳書》。這是我極為贊賞的揚劇傳統劇目,寫薛平貴從軍,其妻王寶釧苦守寒窯十余年,終日望夫歸來。一天,王寶釧見鴻雁北飛,她寫血書一封,詳敘思念之情,縛于雁足,希望傳給平貴。高秀英嗓音清亮,幾聲“雁哥哥,我請你……”如泣如訴,深情感人,聲聲繞耳,催人淚下。
揚劇雖說發源于揚州、鎮江地區,但是,上海卻是揚劇劇種形成和發祥地,有著較多的揚劇觀眾。上世紀80年代,一部分愛好者自發組成“揚劇之友社”,上海揚劇同仁又建立了上海揚劇藝友聯誼會。1988年夏季,由上海揚劇藝友聯誼會、上海電視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文化藝術報》聯合舉辦“上海揚劇廣播電視大獎賽”,江蘇、安徽的14個揚劇團和上海曾經從藝的演員100多人參賽。由俞振飛、丁錫滿、孫濱、鄭禮濱、王鴻、楊永波等28人組成組委會。40多名中青年演員經過角逐,分獲“白玉蘭”多種獎項。獲獎演員在上海公演多天,盛況空前。
如今,揚劇在上海舞臺上已經銷聲匿跡了。但“揚劇很美,曲調豐富,表演細膩,耐聽耐看”的美好印象,卻長留在上海記憶之中。
不要忘了,江蘇、安徽等地仍有不少知名揚劇團和著名演員,唱響揚劇,發展揚劇,繁榮揚劇,揚劇含笑迎春風。上海的觀眾,別嘆息,莫失望,“曲調豐富,耐聽耐看”的揚劇能夠欣喜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