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力
[提要] 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正方興未艾。隨著我國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監管的日益嚴格,互聯網金融也必將走上正規生長階段。本文從互聯網金融理論出發,研究其類型及監管中的一些問題,以期為我國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的日益完善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2日
一、互聯網金融的理論基礎
我國整個金融法律體系大致分為兩塊:一塊是證券法;一塊是銀行法。這樣的分類,本質上不是以市場劃分的,而是以融資活動的特點以及在融資活動過程中金融中介機構起到的作用進行劃分的。在此種劃分中,融資模式可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間接融資活動中,當事方之間不形成債權債務關系,金融機構在中間扮演信用機構的角色,最典型的就是商業銀行所提供的存款,這一類金融活動,適用的法律準則是商業銀行法,核心特點就是提供金融信用中介服務;另外一塊就是直接融資活動的證券法,是指資金需求者和資金供給者之間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金融機構只是起到信息中介作用,并不與資金的需求者和供給者形成債權債務關系。證券法和銀行法的不同在于銀行法強調的是較高的準入門檻,銀行經營失敗,后果由整個國家和社會共同承擔的;而在證券市場中,金融機構只是起到了信息中介的作用,投資者本身是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的。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產品簡介
有了理論基礎之后,再看我國互聯網金融產品。研究互聯網金融產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將其看成間接融資的金融活動還是直接融資的金融活動,這一點在理論上必須要理清。分析我國目前幾種類型互聯網金融產品,例如股權眾籌,明顯適用證券法。但是有一些處于模糊地帶,比如說引領互聯網熱潮的余額寶,到底是直接融資產品還是間接融資產品?很大程度上來說,投資者投資余額寶的內心或者預期是把它當成一種類存款的金融產品,如果把余額寶當成金融產品,不再是一種直接融資的金融活動,不應當適用證券法。如果把余額寶看成一種類存款的金融產品,應當適用銀行法的法律規則,這就產生了定性困難。再比如P2P網貸產品,對于P2P網貸產品,在美國非常明確適用證券法,P2P就是個人對個人,平臺只是提供一個信息中介的功能。我國的P2P和美國等其他國家完全不一樣,我國絕大多數P2P平臺,都向投資者提供某種隱性的擔保,從這樣一種意義來說,我國的P2P不再是一種直接融資的交易活動,更多的為間接融資的交易活動,提供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更加趨近于商業銀行提供存款這樣一種金融產品,平臺自身或者和平臺有關聯的第三方擔保企業,給投資者某種明示或者暗示的還本付息的商業結構。在我國討論P2P監管問題,都是來自于銀監會而不是證監會,理論上適用銀行法而不是證券法。這些所有的P2P平臺是不符合當前中國的商業銀行法關于銀行牌照取得的資格。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存在的問題
結合我國互聯網金融現有的產品和類型,對于新型的互聯網金融糾紛所面臨的法律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相關金融法律法規嚴重滯后。目前,我們的金融法律體系、銀行證券保險等立法主體,大多建立在傳統的金融業務的基礎上,對于現行的新型互聯網形式,沒有一個具體的歸置,但是基于沒有具體的歸置,互聯網金融企業得益于法律的模糊地帶,所以迅速發展。在現有的框架下,法院審理案件的時候處于無法可依的境地。
二是金融監管的缺失。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發展,從原來沒有明確的監管到現在有監管模式,但就現有的監管模式而言,分業監管的模式對互聯網金融是不是不太合適,例如P2P歸銀監會管,是不是合適?P2P所有的經營行業是不是都在銀監會的監管范圍之內,是不是存在一個真空無人管的問題?
三是消費者保護面臨的挑戰。消費者保護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因為隨著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復雜化,互聯網投資者和平臺之間信息不對稱性越來越大,這種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對于金融消費者相關的信息披露或者風險披露這方面是傳統金融機構應該要履行的義務,互聯網金融這方面可能存在著一些缺陷,面臨著投資者保護的問題。
四、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建議
結合現有的一些制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承擔起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規則引領和行為規范的作用。第一,在司法中要尊重互聯網金融的交易習慣,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特點決定了其交易習慣不同于傳統的習慣,對于已經被市場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習慣,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司法要給予足夠的尊重。應當合理利用司法對擾亂市場經營秩序的懲治權,對于那些打著金融創新的名義行非法經營之實的情況要嚴格適用法,對于觸及法律底線的違法經營行為要加以規范,并且否定相關合同效力。第二,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特別保護,首先要樹立依法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理念。對于互聯網環境當中因為交易方式的演變給金融消費者帶來的安全隱患,比如說個人信息的泄露,交易系統被盜引起的糾紛,給予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一個傾向性的保護,打造公平合理的市場環境。第三,加大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專利軟件品牌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加強對互聯網創新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維護當中新問題的研究,依法保護互聯網金融發展當中的科技創新和各類新型治理成果,加大對涉互聯網金融的專利著作權、商業秘密、商業標識的保護力度,促進互聯網金融業的技術和商業創新,依法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競爭秩序,制止不正當競爭。第四,嚴厲打擊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一是非法集資的犯罪和貸款詐騙等犯罪;二是打擊利用互聯網金融非法經營證券期貨類的犯罪。第五,依法妥善處理涉眾性的互聯網金融案件,各監管部門內部要建立該類案件的信息報送機制。對于該類案件,做好當事人的工作。我國法院內部的金融審判機構應當建立一些重大的群體性案件協調處置機制,做好整體的管控工作。第六,政府部門之間應當建立信用平臺,提供各類負面信用信息,以便于行業準入資格審查和司法審判。第七,重視媒體的宣傳,營造網絡民間借貸誠信環境,利用新媒體客觀宣傳,增強網貸借貸參與者的誠信意識和法治意識,預防和減少網絡借貸系統性風險,營造安全誠信的市場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少軍.我國金融法體系的建立與完善[J].中國金融家,2014.12.
[2]黃韜.股權眾籌的興起與證券法理念的更新[J].銀行家,2015.6.
[3]廖愉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其風險監管研究——以P2P平臺、余額寶、第三方支付平臺為例[J].經濟與管理,2015.2.